閱讀自由時報2010.02.18數位聆賞 古典樂靠你更近

找不到電子檔,只找到台灣鋼琴協會的舊報導,想保留起來閱讀

http://piano.org.tw/wp/archives/1730

星期一,2009年4月【中國時報 林采韻/綜合報導】

http://epaper.hrd.gov.tw/99/EDM99-0706.htm淺談《交響樂團的社會角色》….黃俊銘

http://mag.udn.com/mag/people/storypage.jsp?f_ART_ID=189868….聯合報  

[@more@]

中國時報 林采韻/綜合報導
廿一世紀是創新的年代,交響樂團拚技巧比詮釋之餘,憑藉創意也能擄獲人心。英國古典音樂雜誌《留聲機》選出全球十大最具啟發性的樂團,成員來自貧民窟的青年樂團、靠著網路招兵買馬組成的跨國樂團都榮登榜單。大陸文革時禁止古典音樂演出,如今中國愛樂大力推展古典音樂,強補過去空白也上榜。

最具啟發性樂團的名單,由音樂家顧問團選出,成員包括小提琴家張莎拉、大提琴家朱利安˙洛伊-韋伯、鋼琴家蘇德賓等。他們的著眼點,不在於樂團的藝術成就,而是它對社會、人群產生的力量。

委內瑞拉團員 不少來自貧民窟

委內瑞拉「Sistema」基金會旗下的「西蒙布利瓦青年管絃樂團」,近年演出《貧民百萬富翁》樂壇版,三分之一團員來自貧民戶,不少人曾是街頭混混,如今他們躍上薩爾茲堡音樂節,讓阿巴多、拉圖等指揮大師動容,並且在唱片大廠環球發行專輯,廿八歲的樂團指揮杜達美,即將上任洛杉磯愛樂音樂總監。

南非的「Buskaid合奏團」,與西蒙布利瓦享有同樣的理念,堅信音樂具有感化人心的力量。Buskaid為慈善機構,合奏團團員來自約翰尼斯堡的黑人地區索韋托,機構透過音樂帶領青少年遠離貧窮與犯罪。

由猶太裔指揮巴倫波英和已故巴勒斯坦學者薩伊德發起的「東西會議廳管絃樂團」(East-Western Divan Orchestra),主要以音樂化解種族和宗教歧見,樂團團員融合以色列和中東回教國家的青年,試圖讓在政治上敵對的雙方,在音樂中成為夥伴。

中國愛樂推展古典音樂 受肯定

即將於四月十五日在紐約卡內基音樂廳首演的「YouTube交響樂團」,發揮音樂無國界的力量,樂團九十位團員全數在網上進行召募,總計來自三十多個國家,團員從職業樂手到外科醫生都有,國籍遍布百慕達群島到立陶宛。

全球首屈一指的柏林愛樂,也獲得嘉獎,自從音樂總監拉圖上任後,積極與社區互動,樂團還曾為學生舞團伴奏。法國國家管絃樂團以時常「下鄉」獲得肯定,樂團打破古典音樂高不可攀的形象,曾去雷諾汽車工廠慰勞工人,前進被巴黎人忽略的市郊。倫敦交響樂團和皇家愛樂也以長期致力於推廣音樂會入榜。

紐約愛樂和中國愛樂入榜的理由則具有「政治味」,紐約愛樂去年的北韓之旅,以及今年的越南之旅,擔負文化外交的重任。大陸在文化大革命期間禁止古典音樂演出,如今中國愛樂在首善之都大力推展古典音樂,強補過去的空白。

 

淺談《交響樂團的社會角色》….黃俊銘 
        知名的英國留聲機雜誌(The Gramophone)去年評選出全球前20大交響樂團之後,前一陣子進一步評選了全球10大最具啟發性的樂團(10 most inspiring orchestras)。該雜誌聚焦於交響樂團的社會角色,破除以往評定樂團僅參照演奏技術的標準,他們用意在鼓勵樂團參與社會,讓古典交響樂團原就具備的社會功能,得以彰顯。

全球十大樂團 古典音樂形成公共財

        這10個入選的樂團包括You Tube交響樂團、西蒙布利瓦青年交響樂團( The Simon Bolivar Youth Orchestra)、英國皇家愛樂( The Royal Philharmonic Orchestra)、中國愛樂、布斯凱尹合奏團( The Buskaid Ensemble)、東西會議廳管弦樂團( The East West Divan Orchestra)、法國國家家交響樂團( Orchestre National d’lle de France)、柏林愛樂( The Berlin Philharmonic Orchestra)、倫敦交響樂團( The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及紐約愛樂( The New York Philharmonic Orchestra)等。

        古典音樂到底有沒有可能形成一種公共財(public goods),這項評選給了我們一個可觀、足以參酌的指標。

        評審團給You tube交響樂團的「評語」是:「該團使古典音樂民主化,在全球的規模裡,真正做到兼容並蓄」。You tube去年透過同名影音網站招兵買馬,是全世界第一個透過網路徵選團員的交響樂團,因而吸引許多中國、韓國、北美、非洲甚至中東等不同地域、背景的網友音樂家報名參加,而它開放網友票選,也打破藝術品味由專家決定的行規,讓古典音樂增添了社會參與的新意,留聲機雜誌特別指出甄選過程透過網路中介,因而讓古典音樂視角之民主化與全球化,成為可能。

        而布斯凱尹合奏團由英國中提琴家 Rosemary Nalden發起,她在南非約翰尼斯堡的黑人區索韋托( Soweto)成立音樂學校,帶領 5至29歲的孩童及青年利用放學及周未時間學習絃樂,目前約有 80位成員,出線的合奏團即為音樂學校提供演奏實作所用, Steven Isserlis和Bernarda Fink都曾與其合作,也吸引了南非前總統曼德拉及英國女王前來觀賞。透過該團,古典音樂證明了不專屬白人的音樂。

        西蒙布利瓦青年交響樂團這個被英國「每日電訊報」評為全世界最「夯」的樂團,團員來自委內瑞拉的貧民區,許多團員出身社會邊緣家庭,可能正因為如此,他們的演奏風格與時下樂團大異其趣,扭轉了古典音樂屬於菁英、困難無趣之藝術的刻板印象,也絲毫沒有傳統演奏家的臭架子,在洛杉機愛樂總監Gustavo Dudamel的帶領下,奏起音樂熱力四射,經營音樂會活像比賽足球,現在被視為古典音樂的救星。

音樂服務人群 教育推廣成就裴然

        至於柏林愛樂則以提供社區教育互動入選,而英國皇家愛樂及倫敦交響也以教育推廣成就裴然、及多元發展擠進前10大。

        而法國國家交響樂團,以巴黎做根據地,卻經常深入雷諾汽車工廠、體育館等非常態表演的場所,以及音樂活動稀少的諸多郊區,將欣賞古典音樂的地理景觀拉開,真正做到公立樂團以音樂服務人群的使命。

        上榜的樂團還有備受知識分子喜愛、媒體曝光度極高的「東西會議廳管弦樂團」,由猶太裔的指揮家巴倫波英及已故的巴勒斯坦公共知識分子薩依德成立,目的在藉由管弦樂團的合奏,讓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的青年得以互相交流,在音樂的語言裡學習團隊合作暨和平相處之道,也進一步幫助他們發展友誼,能讓中東歷史戰火早日平息。

        而紐約愛樂肩負文化外交的使命,冷戰時期訪問蘇聯,去年則造訪平壤,為美國與北韓展開「破冰之旅」,這一系列文化外交旅程還有今年秋天的古巴與越南之旅。而中國愛樂的入選,則是表揚其致力於推廣古典音樂,讓中國擺脫自文革以來禁播古典音樂的命運。

        古典音樂的演出昂貴,加上學習門檻甚高,因此經常被視為一種依賴性質、需求政府補貼的精緻藝術,然而古典音樂自身的發展百年來逐漸走向專業技術及菁英導向,封閉性格強烈,造成與日常生活脫節,台灣與歐美都面臨類似的困境,而社會的多元發展,培養美育或增進藝術薰陶,更非古典音樂一個途徑,因此古典音樂在伸向外援時,逐漸失去正當性。

交響樂團如同文化機構 古典樂與社會聯結

        因此,這項評選旨在提醒我們,古典音樂的「專業」固然重要,但交響樂團的設計,應如同一個文化機構( cultural organization),其目的不僅在於發出管弦樂之聲,也在於如何讓這些聲響廣泛被聽見,並讓民眾感覺自己與這些音樂有關。

        這10個樂團苦心思索如何讓古典音樂與社會產生聯結,令人感佩,這種製造社會需要( demand / need)的過程,是樂團永續發展重要的關鍵,因為當樂團感到自己被社會「需要」,古典音樂才能真正走入人群,政府補助方能真正找到正當性,音樂才足以真正擁有感動人心的力量。

(作者為國立台南藝術大學應用音樂系兼任講師,本文轉載自國立臺灣交響樂團《樂覽》月刊第123期)

 

台灣唯一 李天選入選YouTube交響樂團

【聯合報╱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李天選。 中央社

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系畢業、目前在波士頓深造的李天選,獲選為96人的「YouTube交響樂團」小提琴副首席,成為該團唯一台灣團員,15日將在紐約著名音樂殿堂卡內基音樂廳首度登台。

李天選透過網路甄選進入「YouTube交響樂團」,樂團將於15日由知名指揮家湯瑪斯(Michael Tilson Thomas)指揮,演奏華裔作曲家譚盾的「網路交響曲第一號:英雄」。

 

兩年前才從台灣到波士頓音樂學院修習碩士的李天選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時表示,去年12月在網路上看到「YouTube交響樂團」透過網路甄選團員。他上傳了兩段演奏影片,包括指定曲譚盾的「網路交響曲第一號:英雄」片段,及自選曲一首布拉姆斯作品。

 

李天選與其他95位團員從全球3,000多位應徵者中脫穎而出,上星期團員陸續抵達紐約準備全球首演之前,團員之間互不相識,首演前練習的時間只有兩天半。

 

李天選說,密集練習猶如跑馬拉松,曲目是古典與現代的結合,從莫札特、迪斯可音樂到電子音樂,非常多元也非常有趣。

 

李天選說,台灣上傳演奏影片參加甄選的共有4位,其他3位都沒有入選。「YouTube交響樂團」共有8位來自中國、香港及台灣的團員。

 

26歲的李天選自小進入光仁小學修習小提琴,來美之前曾在日本深造。他說,平日上網,除了收發電子郵件,多半只是上YouTube點閱一些古典音樂演奏的影片,所以不算網路族。

 

【2009/04/16 聯合報】

最後修改日期: 2021 年 3 月 18 日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