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cdnews.com.tw/cdnews_site/docDetail.jsp?coluid=121&docid=101049017臺北長流美術館。【捷運】忠孝新生站下車,二號出口。
地址
(100)台北市中正區仁愛路二段63號B1 仁愛鴻禧大廈
TEL:(02)2321-6603 FAX:(02)2395-6186
(展期至2月11日止)
[@more@]
玉山周報第35期2010/02/05
版面:玉山人物
作者:陳正翰
陳錦芳1936 年出生於台南縣歸仁鄉,從小便愛畫畫,但家境困苦,父母親並無能力讓他習畫。初中二年級時,認識一位自日本留學返台的牙醫師黃混生先生,黃混生本身是前輩畫家廖繼春的學生,陳錦芳從他那裡借來幾本畫冊,第一次接觸到西洋現代美術,尤其看到梵谷 (Van Gogh) 的畫作後,大受感動,當時便立志長大後要到巴黎當畫家!
初中三年級開始,陳錦芳便在台南美術畫會畫素描,郭柏川、張常華、謝國鏞老師都是他的啟蒙老師。初中畢業後保送台南一中,高中時期,每逢週末以及寒暑假,陳錦芳便四處畫畫,練習素描,對文學也有興趣。畢業又保送台大外文系。
「我當時還問校長,可不可以保送師大美術系!」陳錦芳笑說,當時因為立志到法國當畫家,所以必須學法文,但是當年台灣並無法文專門科系,而且台南一中只保送台大,所以他選擇到台大外文系,順便可以學法文。
陳錦芳說,大學時期他有一半的時間在畫畫,還擔任過台大美術社的社長。因為不是科班出身,在台大時期並無受正規的藝術訓練,不過陳錦芳靠著自修美術史,以及到廖繼春家學習,也奠下了基礎。
《 發展「五次元世界文化觀」 》
1963 年,為了圓夢,陳錦芳報考法國政府提供的獎學金考試,600 名考生只錄取2 人,陳錦芳便是其中之一!跟親友借了100 元美金,陳錦芳搭上飛機,直奔朝思暮想的巴黎,這一去,便是12 年。
來到巴黎,陳錦芳住進專門提供東方留學生住宿的「遠東學生宿舍」,也因此認識同樣住在宿舍的謝里法,後來跟廖修平3 人成為「三劍客」。陳錦芳進入巴黎大學,先拿到文學碩士文憑,1970 年又取得美術史博士學位,在當時,一個畫家拿到美術史博士學位,陳錦芳可能是第一位。
「我的博士論文有600 頁,只被教授修改一個字!」陳錦芳花了一年的時間寫出博士論文,他研究的是「中國書法與當代繪畫」,他認為日本的浮世繪影響了西方印象派畫風,而中國的書法又影響了抽象派中抒情(lyric) 的部份,在這東西方文化交流中,陳錦芳比較了東西方文化的異同,也發展出「五次元世界文化觀」,這個文化觀也成了他「新意象派」(Neo-Iconography) 畫派的基礎。「我光序言就100頁了,教授說,我其實是寫了3 篇論文!」陳錦芳的博士論文,在當時也拿到最優秀成績的榮譽。他自認,藝術家自創理論,又開創新的畫派,甚至領導當代畫壇,這在藝術史上是很少見的。在美國大學被廣泛列為教科書的「Arts and Ideas」一書,便在「全球化主義」一章中特別介紹陳錦芳其人與作品。
但拿到博士,代表的是他在學術上的成就,陳錦芳真正追求的還是當一名畫家,所以他同時也到巴黎藝術學院進修7 年,當起學生,從事藝術創作,學習創作的技巧。在巴黎12 年,陳錦芳的日子過得很艱苦,還要去打工才能維持生計,不過他在巴黎這些年,也開了82次個展。此外,世界名著「小王子」(Le PetitPrince) 第一本中文翻譯,也是由陳錦芳所翻譯。這段時期,他也常寫文章,寄回台灣的報紙刊載,後來更出版「巴黎畫誌」一書,以別於許常惠的「巴黎樂誌」,而在巴黎5 年的日記內容,也一字不改被他發表成超過1600 頁的「在巴黎的日子」,現在成為研究1960 年代巴黎的社會與文化生活重要的參考文獻。
《 被列黑名單21 年無法回台奔喪 》
1975 年, 陳錦芳一家從巴黎搬到美國紐約,「這跟『世界台灣同鄉會』有很大的關係。」他說,1960 年代還在巴黎當學生時,就有很多國民黨的職業學生在監視台灣留學生,像他這種講台語的,大概到法國的第二年便已經被列為黑名單了!在巴黎時,陳錦芳與吳榮義、盧修一等台灣留學生發起「法國台灣同鄉會」,後來歐洲各國也紛紛成立台灣同鄉會,最後變成「全歐台灣同鄉會」、「世界台灣同鄉會」。因為長期在同鄉會擔任總幹事與秘書長,當時世台會約有85% 的會員都在美國,所以搬到美國也算是「水到渠成」,方便工作。
不過,因為被列為黑名單,讓陳錦芳整整21 年無法回到故鄉台灣,就連父母過世都無法回台奔喪,成為終身的遺憾。一直到1984年,為了回台開畫展,在經過2 年的申請後,終於獲得國民黨政府發給28 天入境簽證,回到闊別21 年的故鄉。
到了美國,陳錦芳先後在紐約、華府、馬里蘭州等地待過,1984 年再回到紐約蘇活區(SoHo),1996 年在蘇活區開幕的「陳錦芳文化館」,「可說是紐約最大的私人美術館,也是東方人唯一在紐約的大型美術館。」這座地上6 層樓,地下1 樓的美術館,除了展示陳錦芳的藝術創作外,也與世界各國美術館進行交流。除了紐約,陳錦芳在台北與北京也有畫廊與畫室,常常三地奔波,舉辦展覽。
1990 年,陳錦芳為了紀念梵谷逝世100 週年,特地畫了100 幅與梵谷相關的畫作,以資紀念。
今(2010) 年梵谷逝世120 週年,他又在台北的新世界藝術中心與長流美術館展出紀念梵谷的畫作,將梵谷的藝術,與當代藝術的各種意象,結合創新,成為獨樹一格的「後梵谷系列」。
2001 年,「聯合國之友」頒發「全球寬容獎」給陳錦芳,表彰他在促進人類和諧,並以和平文化替代戰爭文化的貢獻。最近,他的傳記「台灣少年世界夢」也即將在台上市。
《 盼台灣成為新文藝復興運動搖籃 》
1960 年代,在造訪西方文藝復興勝地,義大利的翡冷翠( 佛羅倫斯) 後,陳錦芳體認到全人類需要一個新的文藝復興運動,而台灣正可以是這個新文藝復興運動的搖籃!
陳錦芳創造的「新意象派」,其實是一種新的傳達形式,超越文化、超越時空,將各種為人熟知的意象巧妙結合,千變萬化、重新組合,成為一種大膽的藝術形式,而且每幅畫作的背後,都含有一種文化使命─以愛為宗旨的全球新文藝復興,具有宏觀的思想與關懷情操。
陳錦芳認為,現在人類已經成為命運共同體,世界已經變成地球村,人人應以「世界公民」自居。他的中心思想,其實就是天下一家、世界和平,這就是他的「五次元文化觀」。他相當推崇前蘇聯領袖戈巴契夫在推動和解的貢獻,也衷心希望台海和解、人類和諧,以及世界和平的「三和」運動。他認為,第四次元指的是時間,而第五次元指的便是「愛」,人類除了有硬體(Hardware) 與軟體 (Software) 外,更應該培育「靈體」(Soulware),亦即愛與全球主義的新精神。
因為出生長大於亞洲台灣,後來又到歐洲與美洲,受到亞、歐、美三洲的影響,陳錦芳深深覺得有一種「世界公民」的意識在他內心裡滋長,人類不應再分彼此,而應該寬容對待彼此,以愛與和平來改造世界。
陳錦芳的思想其實受到梵谷的影響很大。他表示,從梵谷的作品中得到許多靈感、技巧,以及精神上的啟發,尤其是梵谷對於藝術奉獻的那種熱情,而且梵谷是天才型畫家,他的精神從哲學到文學,充滿人文主義精神,以及愛,所以陳錦芳深受感動。
《 台灣正處於東西文化交叉點 》
「台灣有條件成為新的翡冷翠!」陳錦芳解釋,台灣人才濟濟,生命力很強,過去400 年來,受到中國、荷蘭、西班牙,以及日本等文化的影響,台灣整合了古今中外的文化,尤其是現在,正是東西方文化在台灣整合最有利、最熱烈的時期。「如果將全世界各國的土地面積與人口,都縮成台灣這樣的比例,你可以發現台灣在各方面都是前三名!」他認為,要成為文藝復興搖籃,必須有下列條件:一、處在文化的十字路口,而台灣正是處於東西文化的交叉點。二、 要有危機感,才會進步。過去400 年來,台灣一直被外國勢力侵略,台灣人民屬於移民民族,天生具有冒險性,又注重教育,人民聰明能幹,刻苦耐勞,「全世界再也找不到別的民族像台灣人這樣了!」陳錦芳說,或許台灣在軍事、經濟上無法與強國抗衡,但他有信心文化可以是台灣在國際舞台上發光發熱的領域。「希臘雖然是小國,但它的文化卻是影響整個歐洲啊!」陳錦芳拋出這個議題,希望國人互相思考,尋求如何與中國和解,與全人類四海一家,以宏觀的格局,一起成為世界公民。…(更多精彩內容請至各大便利商店購買或訂閱玉山周報紙本雜誌)
新世界藝術中心/陳錦芳畫室電話:(02)2741-5066,地址:台北市忠孝東路四段218-7號A棟11樓,阿波羅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