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送行者~禮儀師電影時心中浮現的是林布蘭特在晚年接受委託的重要一幅畫作「 戴意門醫師的解剖課」在1656年完成(現存於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
,還有曼帖納〈Andrea Mantena1431-1506〉的「聖悼」前縮圖表現
。找尋網路圖片時,無意間搜尋到「西洋藝術中透視法的演變」這篇文章:http://www.angelfire.com/art2/hkcee/[@more@]
西洋藝術中透視法的演變
一、 前言:
透視法是非常美妙的,它是一種理智的幻想,它有製造幻覺的能力,它創造了一種「看見世界的方法」,它教導我們如何在平面上「看到」深度,使我們能在2D的畫面中一窺3D世界的奧妙……。透視法並非總是存在的,它是人類頭腦中解釋和創造現實的一種概念,它並不是在兩天或是在兩個世紀之內就創造出來的,而是經由一些藝術家、數學家、哲學家的貢獻,才有今日為人們所了解的透視法出現。
在這裡,我將先簡單的對透視的視覺基礎作一介紹,其次簡介透視法的歷史演變過程,最後再看一些繪畫作品,以了解藝術家是如何運用透視法於繪畫之中。
二、 透視的視覺基礎:
在這個世界上存在的事物有高度、寬度、深度三個向度,但是經由物體進入眼睛並記錄在視網膜上的視覺訊息卻只有高度及寬度。我們的大腦如何將二度空間解釋為三度的空間呢?這是需要從日常生活經驗中累積學得的,主要是透過深度知覺的運用。
一般深度知覺的運用原則有如下幾種:
三、透視法的歷史演變
古埃及:
在西方美術中,透視法是特別晚近才出現的,在一些已知的原始藝術中,透視法是不存在的。從古代埃及的繪畫及浮雕中,我們可看到埃及的藝術家竭盡所能地使三度空間的世界壓縮成為平面,各場景的構圖是由許多的帶狀長方格所構成,這些長方格將主題劃分成幾個適當的區域,以大小比例來表示其所描繪的人物及活動的重要與否。由於依據比例縮小畫面尺寸及不管遠近都看成一樣大小兩種處理畫面的習慣,使埃及藝術很不重視透視法的發展。
埃及人在平面上的人像表現是以精確的數理計算為基礎。所繪均遵守著一項嚴謹的比例規範,人體的每部分都從最能呈現其特色的著眼點來觀察將之描繪出,這麼做主要是為了能反映出人體最真實的一面。雖然臉部描繪成側面,有著突出的鼻子、雙唇及下巴,很容易描繪;但是雙眼則被繪成從正面所見到的模樣,直接瞪視著外界。雙肩並不像側面所看到的由於遠近而縮小,而是由正面來描繪,然而雙臂、臀部及雙腿則又是以側面來表現。這時期的繪畫習慣,並未考慮到左手和右手的問題;而雙腳也都被描繪成從腳背的方向所看的模樣,因而每隻腳都只能看到一隻腳趾,一般來說這情形是不可能的(見下圖)。
希臘及羅馬:
希臘人是傑出文明的創造者,他們關心並探索人類和世界之間的關係,結果造就了一種輝煌的、藝術的、哲學的和科學的文化,這種文化在公元前五世紀左右達到它的頂峰。歐幾里得是一位希臘數學家(生活於公元前250年左右),他發明了一種幾何體系,被命名為「歐幾里得幾何」,至今仍被認為是所有幾何學的基礎。他認為來自眼睛的一系列光線是指向物體的,在它們的投射範圍內,成直線的視線形成一種隱形的圓錐體。現在我們知道這種觀察是不正確的,但是由此得到的解釋是正確的。比如,眼睛只能看見進入圓錐視域的東西,關於我們的視域是有限的假設是正確的。這一理論解釋了為什麼我們看見平行線會在遠處會合的原因(見下圖)。羅馬的一位建築師維特魯波埃(Vitrubio)生活在公元前一世紀,他懂得了畫圖直線透視法的主要原理,亦即在紙上畫平行線時,平行線會在某一點相聚合。
中世紀與非透視法:
在中世紀時,畫家並不用透視法繪畫。這是什麼原因呢?是否他們忘了透視法了呢?其實可能因為當時存在著好幾種影響因素—教會、權力、文化、戰爭—從三世紀到八世紀這些因素確實影響藝術發展的方向。拿中世紀繪畫與羅馬繪畫相比較,可以發現後者是非常有趣和有意義的:空間不是真實的,他也不假裝是真實,而是想像的、無時間性的、象徵性的,繪畫被提升到一個非常高的裝飾性水準,透過精心研究和清晰的構圖來表現內容。
讓我們看一幅十二世紀的畫,它表現的是耶穌基督和門徒們慶祝的情形。你可能會覺得這幅畫顯得有些奇怪,也許認為它幼稚、樸拙或無知,因為它沒能用我們司空見慣的那種連貫的透視法去繪畫。你會發覺在餐桌上的餐巾、盤子是用俯視的角度畫成,但是人物、杯子卻是由立面圖(側圖)繪製成的。
文藝復興時期:
在這個時期中,有一系列藝術家的名字,被稱之為「透視法的發明家」。這是因為在義大利,從十三世紀開始,畫家們開始運用一千年前傳下來的知識,在仍無任何方法的幫助下試圖表現空間、世界以及「他們所看到的東西」。
布魯內萊斯基(Brunelleschi):生活於1377-1446年之間,是一位佛羅倫斯建築師,他證實了透視法中繪畫基本要素的存在—地平線和視點(它同時也是平行透視法中的消失點)。
阿爾貝蒂(Alberti):他曾說用透視法繪畫就像透過無窮精細的紗幔看東西,這個面罩介於眼睛和物體之間,如此,物體的每一點都向我們的眼睛投射一束穿過紗幔或窗口的光線。如果我們在窗戶畫上每一個交叉點,我們就能用極好的透視法解析繪畫(見下圖)。
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他集所有透視法於一身,瞭解並闡發了透視法的整個理論。透視法的各方面達文西都研究過,包括直線透視法、空氣透視法、暈塗法…等。不過,他認為藝術家應該更多地運用他的眼睛、頭腦及雙手,而不是幾何學;應依靠感覺,不要太依賴理論。
在這裡有兩幅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從中可以發現透視法的運用:
十六世紀的概念:
在歐洲,從十六世紀起,一些人開始就透視法進行寫作和繪畫,提出了令人注目的構想。其中最為重要的是Viator所解釋的著名的對角線消失點可直接作為構成描繪對象的消失點,而描繪對象的任何一條邊都不與圖畫的表面平行,即用成角透視法畫成有兩個消失點的描繪對象(見下圖)。
卡那雷托:
從十七世紀跨入十八世紀,威尼斯和羅馬成為歐洲上層階級的主要旅遊勝地,義大利藝術家再次投身於未曾探索過的領域:展現城市和市區的景觀、描繪遺跡和紀念碑、蝕刻紀念品、繪製城市環境。其中卡那雷托是威尼斯風景畫畫家中最敏銳的一位,他懂得透視法,而且是那麼的透徹以至於透視法成了他的泉源,成了他的感情不可分割的一部份。他做的只是自然地、本能地使用它,所以有時我們可以在他的一些作品中發現「幾何」錯誤。自此,新的繪畫技法朝向幾個不同的方向發展:從純粹繪畫到構造設計畫法;從地形素描到旅遊「紀念品」;從摹倣自然景觀到全憑想像繪畫。
十九、二十世紀的透視法:
十九世紀的畫家使用透視法,他們的繪畫協調一致,這也包括印象派畫家,儘管他們突破許多模式,他們仍保持了透視法,將它當作構圖的一種方法。從後期印象派畫家時期起,因為寫實主義從視覺轉化成表達的問題,繪畫採取了其他途徑,雖然如此,他們並沒忘記透視法。像梵谷的透視法整體來說是正確的,只是比較誇張,更注重內部的而不是外表的視覺,注重存在的狀態而不是視覺的感受。
進入二十世紀後,前衛派從立體主義出發,不曾試圖從某個特定的點去再現他們的視覺,因此只有在某些情況下使用透視法,而且有著特定的意圖。例如基里訶等超現實主義畫家,在完全相反的意義上運用透視法的寫實主義。在他們的作品中,透視畫法並非產生平靜的視覺感受,而是製造一種心神不寧、對無窮無盡且介於另一更敏感世界上下之間的世界的焦慮。
四、繪畫中的透視法運用:
在這裡,我們藉由一些繪畫作品來說明透視法在繪畫當中的運用方式。表現三度空間—深度—最完整的體系之一是直線透視法,它的效果主要有二:一是各種平行線會朝著地平線匯聚;另一是事物的大小會隨著距離縮小,更為正確的說是「看上去」縮小,並非真正縮小。這是由於看近處物體所需的視角要大於看遠處物體所要的視角所致。上面兩幅作品,是藝術史上最著名的前縮法作品之一,像右圖『十字架上聖約翰耶穌』,藝術家描繪一幅現代的盯死在十字架上的耶穌受難像,其前縮法非常完美,由高空往下看,死難耶穌的印象無與倫比,震撼人心。
空氣透視法:
達文西曾說過:「如果你非常細緻地畫遠處的物體,它們將會顯得更進而不是更遠。盡量有鑒別地摹倣,注意每個物體的距離,注意輪廓模糊不清的地方,實事求是地表現它們,而不要描繪過度。」距離的表現也是空氣的表現、物體周圍空間的表現及扮演著面紗作用的空氣的表現,物體越後縮,空氣就越濃。你會發現畫家一般在風景畫中背景是用藍色系的,而且是模糊的。
下邊的作品是一幅『醫院鳥瞰圖』,其整個城市氣氛是用印象主義的色調來處理的,我們可看到其遠處物體被大氣籠罩的表現非常逼真。
由色彩關係獲得深度:
一般來說,在色彩上有關深度的表現有幾個要點:1.暖色有接近效果;冷色則使人產生退離遠去之感。2.前景表現比較明快的色彩,尤能顯出更強烈的對比。3.背景使色彩變得灰暗,並使之彼此中和與融合,以至於幾乎不產生對比。右邊這幅畫,透過顏色來表現深度,黃色和其他暖色調使前景顯得更加靠近,而藍色和冷色調構成距離感。而左下這幅是用透視法的顏色對比來表現深度。
室內畫之透視法:
歷史上,從室內看房屋、教堂、宮殿以及它們的主人和訪客也一直是繪畫的主題。而這些主題包含了透視法的大量知識,許多出現在畫中的要素若無這類知識是難以表現的。最明顯的例子是馬賽克、地面磁磚、樓梯…等物體,請看下面兩幅圖畫。
水中倒影的透視法:
在畫海景、湖畔風景、有運河的城市或有鏡子的室內時,會看到房子、人物、水罐或任何別的物品都在明亮的表面得到反射。映像的原理是:光線的入射角相等於對應光線的反射角。下面幾幅畫中可以清楚的看到這種表現手法。
參考資料:
Muntsa Calbo Angrill & Jose M.Parramon:《透視》。三民書局。
《埃及和古代近東》。大都會博物館美術全集1。
《希臘和羅馬》。大都會博物館美術全集2。
《中世紀歐洲》。大都會博物館美術全集3。
《義大利文藝復興》。大都會博物館美術全集4。
R.L.Gregory:《視覺心裡學》。五洲出版社。
Robert L. Solso:Cognition and the Visual A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