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教材在心中想了很久,一直未成形

網路搜尋:敏隆講堂2008年10月課程。葉思芬主講

http://www.how.org.tw/course/data_2.asp?CTID={16C3E567-B6DF-464B-9EE1-AD4FC5F98479}&SubCTID={9DD0FD03-4FFC-476E-8E5D-BCF110A27CEB}#Note[@more@]課程名稱:2008歲節民俗‧生活藝術
主題:清明上河圖與東京夢華錄的比較
隨堂筆記   整理:鄭幸麗
 
清明上河圖
所謂『重陽無雨一冬晴』,若沒下雨,整個冬天都會是晴天。民間諺語非迷信,而是多年累積的生活智慧。
宋代背景
    清明上河圖<北宋張澤端>與東京夢華錄<孟元老>是風俗畫的代表與紀錄,透過它們我們得一窺九百年前的宋朝人,我們老祖宗過日子的萬種風情。近世史始於宋朝,北宋(西元960-1126),南宋(西元1127-1280)共319年。論武功、版圖、國事,宋朝應是積弱不振,與敵國外患相始終歷經遼、金與蒙古鐵騎軍一向只能割地賠款,偏安自保但最弱的宋朝卻展現出最文明的文化史,比明朝、清朝甚至唐朝更輝煌。了解宋朝才能看懂清明上河圖與東京夢華錄裡汴京城的繁華從何而來。
   北宋建都河南開封<汴京城>,宋朝時稱東京,從文學史上來看宋詞的纏綿悱惻及源自街頭藝術家說書慢慢累積他們口中故事如七俠五義、水滸傳、三國演義..等,延續明清最重要的小說來源–話本及古文運動,散文即白話文運動。唐宋八大家幾乎都是宋朝人,文學如此,藝術也是,宋朝的瓷器、書畫與繪畫是我們外雙溪故宮成為世界三大博物館之一的最重要收藏品,是鎮宮之寶。宋代能成為近世史的開始,其原因為宋、明、元、清的吏制、兵制、律法、科舉、思想理則學…等都是在宋朝整理完成的,很多制度甚至沿用至今,如刑案發生時須法醫來鑑定,法醫制度始於宋朝,而農業技術發達,使單位面積生產量的倍增,可養活眾多人口,工業上指南針、火藥、活字印刷、天文學、地理學、航海學、造船業以及大批瓷器、絲織品和各種精密手工業,都在宋朝有蓬勃的發展,而背後的推手是活絡的經濟活動,以貨暢其流。所以宋朝的商業發展已達到前無古人的情境,活絡的海外貿易,非常發達的海上絲路,全國通郵<郵便所> 與全國暢行無阻的驛站  商業網絡興旺。宋朝開始有紙幣<全世界最早>與匯票 <即現在的支票> 等商業制度也是在此時臻至成熟,可說是真正現代化的國際都市。


      第八、九世紀全世界最大的都市是長安,但還比不上汴京的現代化與文明,北宋國都汴京,宋朝時稱東京,最勝時人口達150萬人,在第一個千禧年時,它是全世界最大的城市,有170幾種行業,因各行各業都有工會與職業介紹所,工會制度完整,分工精細,連乞丐都有行規,為何在西元1000年時北宋汴京可成為國際化的最大都市而繁華的長安不行?除了長安不具備像汴京一樣發達的工商業背景外,最大的因素是唐朝長安實施宵禁,有城門門禁與宵禁,有坊,每個區塊有各自的城牆,晚上關門無法進出但可維持治安,便於檢查人口,居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至宋代取消宵禁與坊改為街道巷弄,也從此城開不夜,工商業更發達。汴京人口密集,木頭造房,但都市規劃完整,有望火台、警消並強力取締違章建築與流動攤販,所有現代化都市所遭遇的問題北宋汴京也都有。美國life雜誌在1998年舉出影響世界千年的100條事情,其中第56條是中國宋代的飯館與小吃,你是否能想像至今我們還常吃的小攤小販各種酒館與餐廳是從宋朝開始發達的,而這些我們都可在清明上河圖看到。

東京夢華錄
    過了第十一、十二、十三世紀輝煌還是會過去,繁華終於落盡,尤其木造的建築加上年年兵患,繁華如過眼雲煙,到明朝晚期,汴京人口從最盛的150萬只剩3萬。  幾經戰亂,人禍而非天災,至清朝末年,人口16萬,現在則有80萬人,還是遠遠比不上第一個千禧年汴京城曾有的繁華與輝煌。歷史可以從許多的角度來看,當一切都灰飛湮滅的時候,還好有兩位藝術家為我們留下了當時的風華,張澤端的<清明上河圖>與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 ,一位用文字,一位用畫面,如紀錄片,現代DVD,見證了十二世紀的一場人間盛事,否則可能無人相信,這也是孟元老為何在北宋亡後20年才寫下<東京夢華錄>,他在序裡提到:「因逃到南宋的他跟年輕一輩提起汴京的繁榮時被嗤之以鼻覺得是瘋話,不可能,他為此寫下此書」。而真正被印出來造成流傳已是北宋亡國60年後的事了。書中對民間吉凶宴會、酒樓、行市、吃食、下酒、寺院遊賞客都有詳細記載,是相當珍貴的研究記錄。 

投影片賞析—清明上河圖與東京夢華錄的比較 ?
 東京夢華錄的作者孟元老是筆名,他於西元1147年(北宋亡20年)寫下此書,但南宋孝宗年間西元1187年才正式大量印刷出版,千年前的民俗才能紀錄下來,也因它的暢銷,南宋末年有更多的文人從事記載,甚至到元朝在異族統治下以東京夢華錄的方式寫下了南宋的繁華,如夢涼錄、武陵舊事..等書。因而留下了宋朝319年的輝煌,也因而我們能了解『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吹得遊人醉,直把杭州當汴州』,詩詞裡南宋的繁華。


    東京夢華錄的結構有三個方向,它記載了 1.宮廷慶典 2.社會生活 3.民俗技藝,深深影響了後世關於民俗記載的形式。
1.宮廷的祭典–是屬於皇家的,如天民節(宋徽宗的生日),記載此時如何大肆慶祝,鋪張與繁文縟節..如此記載也可推測作者應是有皇家貴胄的背景。
2.社會生活–是我們最感興趣的,讓我們看到整個街頭、商店、酒家、茶舫,各行各業吃的喝的。
3.民俗技藝–民間特技表演、舞供、說書…等偏向娛樂事業的記載…由此也可窺知當時的繁華。

    宋朝時的許多習俗如抓週、安床、語言…浦圓子(湯圓)等東京夢華錄所記載的風俗至今還在沿用。文化史如此輝煌為何國家如此積弱?與宋的立國精神有關,當年陳喬兵變後宋太祖黃袍加身建立宋朝,為保障皇位即1.杯酒釋兵權,讓功臣告老還鄉 2.強幹弱枝,中央集權,精兵集中守護皇城,弱兵將守邊防,重文輕武,對邊防武將不信任,所以對外患無力抵擋。冗兵、冗員是宋朝弊病,而歷屆宋朝皇帝都能詩、能書、能畫,重藝術因此文史盛而國家弱。


汴河–汴京的主要動脈,本是隋煬帝所開,未完成時隋朝已亡,唐朝續開墾完成。到北宋已是其建國之本,它是人工運河,引黃河之水,水流湍急,含沙量高,容易氾濫,河流堆積,春天融冰時易造成春荒。王安石曾改引弱水但水流不足,後又改引黃水,北宋時每年10月,隔年2月封河,但須徵招30萬民工清理汴河的圩沙與維護堤防,讓來年春天船隻可通,宋朝有句話『汴梁春望,潮舟數十里』,可見水上運輸龐大,從江南運糧食往汴京城走時時間剛好是清明時節抵達。因整條水陸是逆流而上,有研究清明上河圖者認為清明應是指太平盛事,國家太平,上河應是指首都。另一派則以為清明應是指清明時節,上河則是因汴河的逆流而上之意,各位認為呢?

大陸語文六年級下(第12冊) (簡體書 大陸書) 常涓 主編。遼海出版社。

24 清明上河圖

    宋初以來,隨著工商業的萌芽。 出現了城市集鎮,逐漸形成了市民階層。 由於經濟的發展,促使文藝作相適應的變革,迎合小生產者意趣的通俗文藝蓬勃興起。 在繪畫領域,突出的標誌是出現了以世俗生活為中心內容的風俗畫,佳作層出,影響非凡。 其中,最傑出、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就是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是一幀高24.8厘米、橫528厘米的絹本設色長卷。 因為畫中所描繪的是北宋都城汴梁(今開封)和汴河兩岸清明時節的市俗人事,故名。 畫家張擇端,年輕時曾遊學於汴京,對這裡的風土人情深有所知,再說他習畫後,又嗜作舟車、市橋和城郭之屬,所以畫中的人和物雖為數繁多,仍被他描寫得意態生動,毫髮無憾,不  愧為稀世珍品。
   《清明上河圖》規模宏大,結構嚴謹,從總體來看,它可以分為郊野、汴河和街市三大段。 首段描寫城郊農村清明時節的田野景色:疏林薄霧掩映著農舍酒家,阡陌縱橫,田畝井然,農民正耕作於田間;幾匹馱炭的毛驢緩行於綠陰深處;村頭大道上,一隊人員肩挑背負,護擁著一騎馬者和一乘轎者,轎頂上還插滿了楊柳雜花,似名門豪富踏青掃墓歸來,正匆匆地向城內進發。 通過環境和人物的點染,對時間、地點和習俗,作了簡明的交代,為全圖展開了序幕。 中段以拱橋為中心,描繪了汴河兩岸繁華而又閒適的景象:這個臨近京城的水陸碼頭,有一座巨大的拱橋橫跨兩岸。 這座結構新穎、形式優美,“以巨大虛架,飾以丹艧(紅色的船。艧,船),宛如飛虹”的拱橋,也有人稱它為“虹橋”,成了本段畫面的主體。 此處,陸上車馬喧闐,河中舳艫相接,人聲鼎沸,熱鬧非凡,呈現出“最盛節日”裡,“都城人出郊”,“拜掃新墳”,“四野如市”的盛況(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 而拱橋的南端,新柳吐絮,屋宇錯落,臨河的酒樓茶肆裡,遊客們或閒談於席間,或憑眺於窗台,洋溢著一種鬧中取靜的閒暇意趣。 無疑,這一段是全圖的中心點。後段描寫汴梁街市的實況。 這個宋代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城市,官府之衙,市廛(商店集中的地方)之居,商舖店坊,鱗次櫛比(像魚鱗和梳子的齒那樣排列著,形容房屋等密集),甚是可觀。 至於人馬喧囂,車轎穿梭的熱鬧場面,更是繪聲繪色地躍然絹素,都得到了生動細緻的表現。 正是這番形形色色;熙熙攘攘、百貨具陳、百態具備的情景,把北宋末期工商業發達的面貌,以及隱藏在這種繁華景象背後的那種有閒者酒樓歡宴,勞苦者辛勤操作的貧富差別,表現得淋漓盡致。  《清明上河圖》通過由上述三段內容所組成的統一畫面,從商業、交通漕運、建築等幾個具有代表性的角度,集中地再現了12世紀我國都市社會的生活面貌,反映了那個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風俗習尚,從而構成了一件內容極為豐富、完整的藝術晶,為後人研究宋代繪畫,考據宋代社會,提供了一件具有綜合性價值的形象化資料。
   《清明上河圖》作為古代現實主義的藝術傑作,在藝術技巧上所取得的成就是多方面的。 全圖從遠郊河野一直寫到城郭街市,場面雖然繁複,中心環節卻很突出。 情節連綿不斷,有移步易景的清新境界,卻無割裂紛亂的鬆散形跡。 樓台樹木橫列於近處,河道原野延伸至天邊,既可鳥瞰(從高處往下看)繁華熱鬧的街市,又能極目幽靜廣闊的鄉間,成功地設置了“全方位”的立體佈局。 大則樓船人馬,小則器皿花鳥,筆劃相準,輕重均衡。 筆調樸素平實,無絲毫呆板滯硬。 總之,整個畫面人和物的遠近、疏密、動靜、繁簡,都通過畫家的傳神之筆,被運籌得周密妥帖,準確別緻,具有長而不冗,繁而不雜,緊湊嚴密,起伏有節的藝術節奏感,充滿了“方寸之內,體百里之回”的宏偉氣派,顯示了畫家在運思立意過程中,概括生活和煉取素材的高度藝術才能,以及在章法和透視處理上,不受固定視點限制,充分運用“散點透視”的嫻熟技藝。 尤其是在人物刻畫和景物描寫方面,本圖達到了神形畢肖、生動準確的藝術效果。 全圖共畫了仕、農、商、醫、卜、僧、道、胥吏、婦女、篙師、纜夫等不同階層的人物五百五十餘位,他們有趕集的,有買賣的,有閒逛的,有飲酒的,有聚談的,有推舟的,有乘轎的,有騎馬的,等等,神情各異,姿色不同。 另外,還畫了驢、馬、牛、騾、駱駝等各類牲畜五六十匹,不同類型的車轎二十餘件,大小船隻二十餘艘,樓屋農舍三十餘幢。 無論是寫人狀物,都求一絲不苟於浩大篇幅之中,使每個人物,每個細節,每種物象,都合乎生活規律。 特別是對橋頭鬧市那種沸騰場面的描寫,畫家摒棄了一般的寫生手法,以選取典型事例的概括描繪來實現。 請看橋面上的那番情景:一位官員騎馬從北端過橋,走到橋面的頂段,適巧和一頂由南端上橋的轎子相遇。 這一意外的狹路相逢,迫使騎者的一位隨從迅速勒住了韁繩,而另一隨從急忙伸手招呼行人迴避,那匹大馬則被這一“急剎車”弄得進退兩難,無所適從。 轎夫們由於一時驚慌,雖奮力支撐,卻亂了陣腳。 這時,狹窄而又擁擠的橋面上,出現了“交通阻塞”。 這種場面描寫,不僅突出地表現了拱橋上下的熱鬧情景,而且豐富了畫面的情節性意趣,令人愛看。 畫大場面如此生動,畫小細節也不遜色。 例如那位拉著車子從橋上下行的農民,由於下坡的慣性力作用,車子飛速下滑,這使他不得不用力把著車桿,彎腰弓背,叉開兩腿,以保持獨輪車的平衡。 那頭毛驢則無需著力了,它拖著鬆弛的繩套,扭頭歪腦,漫不經心,似乎想趁機覓撿一草片葉的食物。 可以想像,這種真實感人的場面和細節描寫,倘若不是對生活現象觀察得細緻入微,理解得深入透徹,是難以奏效的。 這正是這件藝術品歷久不衰的基礎。 除此以外,本圖在筆墨技法上,兼取了“界畫”工致準確和“寫意畫”淋漓活潑的長處,以工帶寫,以寫潤工,使其具備典雅堂皇、神韻畢肖的特色,形成了與畫壇大家王詵、郭熙、李唐等異樣的風格,別成家數,自具面貌,也甚為時人所重。
    最後,還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清明上河圖》和不少古代名畫一樣,有著輾轉流傳,倖免於難的命運。 從畫面上張著、楊準、劉漢、李祁、吳寬、陸完、李東陽、張公藥、王殉、張世積、馮保等各家的題詩和跋,以及累累的鑑藏印來看,說明本圖自宋以來,經歷了不少公私鑑藏家之手。 大約在清仁宗嘉慶四年(1799年)流入清宮內府。  1911年,溥儀將此圖運到天津。 偽滿洲國成立,這件作品又被帶到長春的偽宮。 抗戰勝利,溥儀想把這件珍品帶走,因來不及,被棄之於機場,幸被我人民解放軍所獲。 從此以後,這件歷經滄桑的藝術珍寶才歸於人民,現由故宮博物院珍藏,每歲陳列,既償觀者眼福,又供學者參研,發揮了它應有的作用。

20090420

教學目標:3-4人合作長幅遊記式繪畫,畫中20人以上姿態各異,建築和公共設施的描繪。

媒材;水彩、彩色筆和簽字筆

技法:用排筆刷背景色,再以重疊法畫景物與人。

情意:透過繪畫將校外教學六福村遊樂園、綠色博覽會、台北科教館,或者生活中的經驗,新月廣場、夜市等共同記憶的情感表現。

豐原市南陽國小「宋代文化大觀教育展」開幕~http://www.nerch.gov.tw/nerch/modules/tadnews/index.php?nsn=1176

台中縣豐原市南陽國小配合財團法人廣達文教基金會辦理「游於藝」台中巡迴展20日舉行開幕式,由小朋友在長達10公尺的南陽上河圖上作畫,與宋代的清明上河圖相輝映。台中縣立文化中心表示,最後一檔「宋代文化大觀教育展」將自即日起至5月1日在南陽國小展出,歡迎有興趣民眾或師生踴躍前往預約參觀。清明上河圖原作十公尺,為讓孩子更清楚看見構圖,南陽國小卓志明老師表示,他找了許多版本,最後從清院本電腦製圖而成長達20公尺的彷作。為了讓同學實際體驗創作精隨,他也設計了一幅長達10公尺的南陽上河圖,預計花費二個月時間由同學利用課餘時間完成,繪製現代景物與人物。

 

 

 

 

最後修改日期: 2021 年 3 月 18 日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