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對教學有些失去自信,找一些文章自我再提醒![@more@]
1摘自漢寶德【 2003.6.3、6.4/聯合報/E7版/聯合副刊 】藝術教育救國論
2http://blog.yam.com/nancy12386/article/624167
「圖畫」就是drawing,這個英文字有兩個意思,一是徒手畫freehand drawing,就是用鉛筆寫生,畫自然界美麗的東西。因為要逼真,要美,所以可以訓練觀察力,同時提高審美的能力。在徒手畫中,西方美學重要的比例觀念就學到了。二是用器畫,就是使用尺子與圓規畫的圖案。這種圖畫有些近似工程圖,在這種課程裡,可以學到認識工程圖樣,學習圖案中的秩序、規律,變化中有統一的美感,近似今天的平面設計。
西方國家有普遍的審美素養,有較高的產品設計能力。他們花了至少一個世紀,通過國民教育來完成這一轉型的過程,實在值得我們參考。
美國的藝術教育到二十世紀二0年代後開始進入另一個時代,也就是自由發展的時期。而在同時期的德國則有包浩斯的成立,結合了藝術與設計的教學,把工業產品的藝術化推上高潮,造就了德語國家幾十年工業藝術界領先的地位。到了二十世紀中葉以後,美國在這方面大幅落後於歐洲,只能在大眾化的文化產業上具有領導地位。美國雖然在八0年代後現代藝術與設計風格出現後,才以新的面貌領先歐洲,但整體說來,在生活相關的藝術上,仍然落後歐洲甚多。品味高雅的人士仍以使用歐貨為多。
我國現代化以來因為沒有經過這一段轉型的過程,在創造與美感兩方面都屬於第三等國家,遠不如美國。因此經濟的發展建立在廉價勞工的代工工業上。甚麼時候我們才能成為具有創造力的,有自己風格,受世界先進國家尊敬的新興工業國家?
DBAE理論基礎,同時也成為藝術教育理念重點:(1)對於兒童的發展,不只是由內而外的,也須由外而內。這個外是指學校場所,雖然後天的發展與天賦有關,但有良好的學習機會則對其天賦的發揮有正面的效果。學校便是製作和引導這些機會的場所、課程和教學則是途徑與方法。(2)兒童獲得藝術創作技巧與認知美感的能力,必須反覆的練習、探討和不斷的努力學習。(3)所有藝術教育課程的編排與教學都必須考慮到兒童成長階段的能力限制。(4)兒童所上的課程比須兼顧內在與外在的意義,就內在意義而言指的是理性與情改生活的一部份。(5)DBAE具有「問題中心」的特質,藝術教育不只形成美感經驗,同時也構成寬廣的知識體系。
在DBAE的課程方面包函藝術創作(Art Making或Art Studio)、美學(Aesthetics)、 藝術評論(Art Criticism)及藝術史(Art History)四大元素;亦即引入藝術各界專家、藝術創作者、美學學者、藝術批評家與藝術史學者的參與;這些專家對藝術意義的探索,對有關藝術問題的釐清與回應方式皆可作為模式教導予學生。
以下針對DBAE課程的四大元素做分析(郭禎祥,1988):
(一)藝術創作(Art Making或Art Studio):使學生能體驗創造視覺形象的樂趣,並擁有造成此種樂趣的技巧與理念,培養學生敏銳的觀察力。
(二)美學(Aesthetics):學如根據什麼條件來評審藝術品,好的藝術品所符合的標準,協助學生明智地判斷重要依據,藉以提升美感經驗。
(三)藝術評論(Art Criticism):使學生有機會應用藝術的要素、形式和原理等特殊方法去分析、學習和描述視覺世界;及拓展我們的認知習慣,開闊我們的眼界。
(四)藝術史(Art History):學習內容歷史與文化,就此而言,我們在幫助學生了解藝術是文化的一部分,而文化則以排斥和鼓勵藝術品來引導藝術。也就是藝術透過內和與形象來表現其文化。幫助學生觀察和了解:藝術與文化在不同期的交互作用和關係。
DBAE課程的四個元素是一組環環相扣的架構,缺一不可。他與傳統教法不同的是,傳統教法重視實際技法的操作,雖然也提及藝術評論和鑑賞,但重點仍然放在繪畫技巧的表現,但是DBAE則較注重教育理念中的認知和心理學的部份。
在DBAE中老師所扮演的角色歸納出以下幾個重點:
(1)教學最重要的不只是課程而已還有建立師生之間的良好關係。
(2)鼓勵學生參予規劃課程,並且徵求他們的反應與意見。
(3)注意老師所能給學生的暗示教學,並同時鼓勵學生評論他們所看到的藝術深層的意義,讓學生也能看到需多不同的見識。
(4)重視外在學習環境,例如:上課教室,對學生心理層面學習動機有重要的影響。
學科中心的藝術教育主張也比較容易忽略藝術與生活的結合,同時也忽略社區和社會場域與藝術教育關聯性的重要,這也是台灣近幾年來藝術教育研究場域百分之九十以上都著重在學校場域裡。藝術教育的目的之一是要學生找尋自我價值,然後進一步觀懷所生長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