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福報[家庭電影院] 2008.4.13. 蘇蘭老師推薦就一直想看,拖到今天…[@more@]
本片拍攝非洲北烏干達的阿秋利部落,歷經二十年的內戰摧殘,藉由戰區保護營裡孩子們面對鏡頭說心情,中間是以一次烏干達一年一度的全國學童才藝大賽當成串聯。透過他們在帕東哥學校裡的歌唱與舞蹈課程,將悲慘的戰爭記憶以及每日必須面對的生存掙扎得到了紓解。學生們的才華,投入和熱情讓他們史無前例地獲邀參加在首都坎帕拉舉行的全國音樂比賽。
傳統樂器自製克難造型令人眼睛為之ㄧ亮,合唱前老師吹哨對音準的畫面印象深刻,我們小學生用的直笛在片中顯得尊貴,是代表西洋樂器吧,看來只有一把,老師才拿。他們的才藝大賽除了合唱比賽,還要在國家劇院比賽戲劇、傳統舞蹈、創作舞等多項才藝競賽,真的很特別。
三個天真可愛但飽受戰爭之害的孩子~多明尼克、蘿絲與南西只能住在Patongo保護營內。在生存條件非常困苦的難民營裡,眼巴巴地盼望從天而降的外國兵團以及人道救援。
多明尼克,14歲,從叛軍逃出的童兵,也是一個很棒的木琴手,叛軍逼他殺害的三個人是他難以抹滅的痛苦記憶。他自己打造破爛木琴去參賽,瘦小的身子卻自信滿滿的表示:「我就是族人未來的希望!」果然感動所有裁判,獲贈一架真的木琴。
蘿絲,13歲,合唱團員,曾親眼目睹她雙親被叛軍處決後的慘狀,比賽出發前幫阿姨做不完的家事,「沒有人可以幫我打包行李,但我很高興能去坎帕拉呼吸和平的味道…」傳統舞蹈比賽得冠軍後:「以後我可以說~[我是贏得比賽的女孩]!」
萳西,14歲,舞者,叛軍殺害她父親並擄走她母親,在逃至保護營前,她在草叢中讓自己與兩個小弟妹安全躲藏數日。劇中令我動容的橋段是:當不得不在另一個軍營工作的媽媽,特地回來帶南西回到四年未歸的家園,尋找附近草叢裡埋葬的父親,請父親保佑南西比賽平安順利,只見野地中橫躺著簡陋的十字架,南西躺在地上放聲痛哭,我也感嘆生命竟如此被踐踏!“歌曲讓我忘記保護營裡的一切…疾病、缺乏食物、人們死亡…跳舞就像是閉上眼睛,和朋友們一起。家的感覺。”
http://www.cimage.com.tw/WarDance/other.htm
本片導演尚‧范恩與安德莉雅‧妮克斯‧范恩精彩地呈現戰爭世界的恐怖與音樂與舞蹈的美妙之間的強烈對比。
《烏干達天空下》再次彰顯藝術無與倫比的啟發與感人力量,讓看過的觀眾莫不動容。
2005年「全球閃亮」(Shine Global)這個非營利紀錄片製作公司成立,透過紀錄片提醒世人孩童受虐待與被剝削的情形,希望能夠帶來社會與政治的改變。該公司的第一部影片便邀請尚‧范恩夫婦關注北烏干達的狀況。范恩夫婦有感於難民營內孩童的遭遇悲慘,卻未受到媒體的重視,決定要以個人敘述的獨特方式來呈現戰爭加諸在這些孩童身上慘絕人寰的事實。
他們發現北烏干達的小孩都知道「全國音樂比賽」,這個每年在首都坎帕拉舉辦有超過二萬所學校參加的比賽。烏干達歷經多年政治動亂,處處飢荒,這個音樂比賽正好提供孩童們成長過程中所需要的歡樂以及獲得成就感的機會。能夠參加這個比賽是無比的榮譽,也是看見未來的希望與啟發,至少能夠短暫忘卻在戰區的暴力與生活的痛苦。二位導演回憶說:「我們一聽到戰區的小學今年可能可以參加比賽的消息,立刻看到一個很獨特的故事可能性,一個可以不把這些孩子只是當作受害者,而是去呈現他們不可思議的韌性、尊嚴跟才華。」
尚‧范恩先到烏干達二週,由維安部隊陪同在戰區訪問了十所學校。當他到達帕東哥這個全烏干達最偏遠的保護營學校時,他們夫婦知道這裡就是全世界都應該看到的故事所在。這個營區半數以上的小孩要不是曾被叛軍擄走成為童兵就是在戰爭中失去了父母或兄弟姊妹。由於這個營區附近的叛軍的活動頻繁因此連援助其他保護營的團體也不敢到這個危險之地。在帕東哥裡情況更糟,以小孩為主的居民不僅要忍受叛軍恐怖的襲擊,還長期處於營養不良以及疾病肆虐的生活,而且幾乎沒有醫療照護,處境之慘令人難以想像。
范恩夫婦得知帕東哥在這麼惡劣的生活環境下,竟然在區域音樂比賽獲勝,營區的孩童首度打敗近一萬九千所學校,獲得全國賽參賽資格。「我們清楚知道這將是這些孩子們這輩子經歷過最美好與正面的一件事。這也是我們一定要跟大家講的故事」范恩夫婦如是解釋。
蘇蘭老師:遠在非洲中間、人口2千七百萬排行世界第39位的國家:首都坎帕拉,官方語言是英語和斯瓦西里語—可見原是屬於英國殖民地,1962年獨立,北方連年征戰—是政府軍與叛軍的內戰。現任總統是1986年當選後22年至今連任的約偉里穆塞里尼,也難怪政爭不斷。人民年平均所得210美元,是非常窮困的國家,未來放在2010年,打算和隔壁兩個悲慘的鄰居「肯亞」和「坦尚尼亞」合併成為聯邦國—這對整個國家會更好嗎?三國人民的生活就得以改善了嗎?還是種族的內戰更擴大到資源不均的原國度紛爭?我們憂心之外,還是對無辜的人民百姓寄予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