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立報記者嚴文廷台北報導97年11月05日】
青銅器上的花紋與圖案、中正紀念堂圍牆上的窗花,都成了創意設計元素[@more@]經過學生設計師的巧手,窗花成了實用書籤、青銅器上的饕餮變成開瓶器,讓舊文化也能重新換裝新亮相,日後民眾可能在博物館商品區看到這些文化創意。
饕餮傳說中是龍所生下的第5個孩子,生性好食,最後因為毫無節制而暴斃。台科大工業設計系大三生郭建新利用這個傳說,將饕餮的模樣與青銅器上的花紋設計成開瓶器,並以此來告誡人們飲食要適量,他的作品獲得「博物館商品創意設計競賽」佳作,雖然名次不突出,但卻立即獲得國立歷史博物館青睞,先行量產。
郭建新指出,這是老師在課堂上交代的作業之一,原本自己設定以海洋博物館為主題,沒想到千里迢迢跑到基隆,卻發現這個博物館根本尚未動工,讓他大吃一驚,立即趕回台北就近參觀歷史博物館,希望找到替代的靈感,沒想到陰錯陽差發現饕餮的故事,而發想出將歷史故事轉換成開瓶器。
為了讓饕餮更加傳神,郭建新還找很多青銅器上的紋路當成圖案,增加開瓶器的造型美感,郭建新笑說:「念歷史課本都沒這麼認真。」沒想到自己的首度參加設計競賽就能獲獎,也讓他大感意外,如今還能量產,更是讓他成就感十足。
中正紀念堂外圍的中式圍牆,每個窗戶上的中國式窗花都有不同圖案,卻很少人會發現其實是8種不同的樣式,雲科大工業設計研究所碩二的林宜鄉與陳資穎,利用這些窗花製作成黑白兩種不同的書籤,與文字相互映襯。這項作品獲得「博物館商品創意設計競賽」優等。
林宜鄉說:「當時只是注意到中正紀念堂的窗戶圖案各有不同,而產生好奇心。」加上要參加這次的競賽,靈機一動,將這些中國風味的圖案化身為不同的書籤,一共有8種圖案,分別製作成黑白兩套。林宜鄉表示,這次的參賽作品可以讓更多人知道,原來中正紀念堂的窗花這麼漂亮。為了準確描繪每一種不同的窗花,還特別一一用相機拍下,再慢慢複製每個不同的樣式,林宜鄉表示,既然想要推銷中正紀念堂,當然產品也要忠於原著。
青銅器上的花紋成了學生設計的主要創意來源,東海大學工業設計系馮睦淳也是以此發想,觀察到青銅器上的鳥類圖案很多,挑選其中的3個作為滾輪印章,雖然只有一個獲得優等,但馮睦淳說,拿到3萬元獎金已經心滿意足。
很多博物館都會有紀念印章,但是一個印章只能蓋一種圖案,缺少變化,馮睦淳想到滾輪式的方式取代,可以印出一長串的青銅器圖案,增加不少趣味性,她笑說:「加上可愛的鳥類圖案,在博物館應該會大受小朋友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