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8:50到歷史博物館,前面算算已經28人排隊,終於趕上第一批進場參觀,我還在傻傻一張張品味巴比松畫家的風景時,老公適時拉我前進到畫展序列中央的拾穗、晚禱的位置,哇!我們獨享畫作,細看10分鐘之久,真過癮!

驚訝他的畫幅不大,並非寫生,都是憑生活勞動的觀察畫下印象素描,暗面光影的色彩卻能變化自然柔和,天空清麗,並不至於像一些巴洛克畫風的色彩太甜,似乎空氣中有一種生活的莊重和苦澀,想到米勒兼負一家十幾口的生活,耕作之外仍能畫畫,真是不簡單啊!

「春」令我想到莫內的筆觸是否靈感來自此呢?

旁邊一幅「牧羊草地」的亮光營造就想到達利,也許是我牽想太多  

下午又到故宮看畢沙羅畫展,載其為丹麥屬地的群島出生,然後是法國身份,再至英國典藏的歷程,感覺還是大國有資本和文化產業保存概念,台灣有完整的保存一位藝術家?這方面文學好像比較落實。

很喜歡入口的年表,有工業革命、照相技術和其他影響畫家、印象派畫家展覽紀事列表,可惜紀念紙本都沒有印!

也許是牛津附設的典藏機構,看見雷諾瓦的風景畫倒是稀奇,也可以說是未成熟之習作。展覽分靜物創作、都市街景、田園風光以及其子和孫女的家庭創作。想像一下我們縣內陳忠藏、黃玉成等也率兒女孫輩展覽的盛況,畫家的成就又是另一番評價!

法國印象主義畫家畢沙羅,是唯一參加八次印象派畫展的藝術家,他發展出一種新的畫法:由頓挫的筆觸〈像逗點〉及細密的斜線佈滿全畫,讓畫面有陽光閃動的感覺,畫面稠密、繽紛。晚年還進行分色主義實驗,由此可見他對繪畫的理念之主觀和執著。可能早上看展已經感動莫名也滿溢行囊,下午就相形失去光采![@more@]

資料摘自http://blog.xuite.net/kuoyachu_123/newlife/18074376

畢沙羅早期的風格受柯洛的影響極大,然而柯洛畫面的銀灰色調在畢沙羅的筆下卻轉化更清澈而輕快的表現方式。一八六六年,柯洛因為不滿畢沙羅在繪畫風格上漸走向庫爾貝(Courbet) 的寫實主義而明白表示不喜與其相交,但畢沙羅仍堅持個人的風格,並廣為吸收其他藝術家的心得。例如:普法戰爭在英國的逃難時期使他對康斯塔伯 (Constable)及透納(Turner)的作品有更深的認識及研究,也因此對自然與天氣的描繪有更進一步的了解。普法戰爭對畢沙羅另一個巨大的影響,在於德軍的侵入摧毀了畢沙羅上千件的作品,最後只有四十多件被保存下來,令人惋惜。

    畢沙羅與柯洛漸行漸遠後,他的藝術生涯即進入挑戰期。由於當時的社會品味仍不能接受他貼近自然及寫實的風格,而偏好柯洛般感傷優美的情調,因此畢沙羅面臨了財務上的極度困難,也屢被沙龍拒絕。然而他始終沒有妥協,堅持獨特的繪畫風格,直到逝世前才真正自熱愛的藝術創作中獲得經濟上的收入。繼柯洛之後,畢沙羅認識了秀拉,他曾受其「視覺混合」理論的影響而有許多點描技法的創作,但數年後他又放棄此理論回歸先前的風格。

    畢沙羅對印象派的影響極大,可說是甚為堅定的元老級成員。一八五九年與一八六一年,畢沙羅分別與莫內(Monet)及塞尚(Cezanne)結識,並於一八六三年開始在落選沙龍(Salon des Refuses)展出作品。自此他始終堅決為印象派的組織、展出及提攜後進奉獻心力;高更(Gauguin)、秀拉(Seurat)及希涅克(Signac)都經由他的引介而在印象派展覽中展出。他本身也是唯一完整參加過八次印象派畫展的藝術家。

以下取自http://bbs.zahuopu.com/thread-74470-1-1.html資料

米勒是法國一位偉大的寫實主義田園畫家。 批評家朱里亞. 卡莱德在他撰写的巨著《米勒艺术史》中,指出米勒的作品刻划出他当时那个时代一般平民的人心和思想,表现了近代思想,是位高贵而不朽的人性画家。卡萊德在他撰寫的巨著《米勒藝術史》中,指出米勒的作品刻劃出他當時那個時代一般平民的人心和思想,表現了近代思想,是位高貴而不朽的人性畫家。 他出身农民,一生描绘农夫的田园生活,笔触亲切而感人。他出身農民,一生描繪農夫的田園生活,筆觸親切而感人。

羅曼羅蘭曾撰寫一本《米勒傳》﹝The Popular Library of Art叢書之一,1902年在倫敦出版。當時羅曼羅蘭正在撰寫“偉人傳”,1903年出版《貝多芬傳》,1907年出版《米蓋朗基羅的生涯》。 他把米勒也列為英雄之一,因為他認為米勒具有忍耐、愛、勇氣與信念,從事藝術,深具不屈不撓的英雄精神。
米勒一生留下作品不多,他從1840年至逝世的三十多年間,所作的油畫約僅八十幅,而且多數是小幅。這並非他對創作缺少熱情和精力,而是他重於思考。 每作一畫經常重複思考,這可從他留下的許多素描草稿看出。 一位偉大的藝術家,並不在於作品之多寡,只要能有幾幅作品在美術史上留名,也就足以永垂不朽。
曾從德洛羅什(Delaroche)學畫,後因不滿老師的浮華風格和無力負擔學費而片學。 1849年定居巴比松村後從事耕作,以補助生活。長期接觸他所熟悉的農民,許多重要作品都在此產生。 他曾說一個農民,我願意到死也是一個農民。 我要描繪我所感受到的東西。《播種》、《晚鐘》、《牧羊女》、《死神與樵夫》和《扶鋤的人》等都描繪和歌頌農民的勞動生活和淳樸性格,也揭露了剝削制度的殘酷,曾受到資產階級的詆毀。部分作品中的人物具有宗教感情。 畫風以質樸、凝重、富有抒情氣氛著稱,但直至晚年,他的作品才引起人們的重視。

米勒出生在諾曼底省的一個農民家庭,青年時代種過田。 23歲時到巴黎師從於畫家德拉羅什,畫室裡的同學都瞧不起他,說他是“土氣的山里人”。 老師也常斥责他:“你似乎全知道,但又全不知道。”

這位鄉下來的年輕人實在厭惡巴黎,說這個城市簡直就是雜亂荒蕪的大沙漠,只有羅浮宮才是藝術的“綠洲”。當他走進羅浮宮的大廳時驚喜地說:“我好像不知不覺地來到一個藝術王國,這裡的一切使我的幻想變成了現實。米勒在巴黎貧困潦倒,亡妻的打擊和窮困壓得他透不過氣來。為了生存,他用素描去换鞋子穿,用油畫去换床睡覺,還曾為接生婆畫招牌去换點錢,為了迎合買畫者的感官刺激,他還畫過庸俗低级的裸女。有一次他聽到人們議論他說:“這就是那個除了畫下流裸體、別的什麼也不會畫的米勒”這使他傷透了心。從此他下決心不再迎合任何人了,堅決走自己的藝術道路。

1849年巴黎流行黑熱病,他攜家遷居到巴黎郊區楓丹白露附近的巴比松村,這時他已35歲。 在巴比松村他結識了科羅、盧梭、特羅容等畫家,在這個窮困閉塞的鄉村,他一住就是27年之久。米勒對大自然和農村生活有一種特殊的深厚感情,他早起晚歸,上午在田間勞動,下午就在不大通光的小屋子裡作畫,他的生活異常困苦,但這並沒有減弱他對藝術的酷愛和追求,他常常由於沒錢買顏料就自己製造木炭條畫素描。 他愛生活、愛勞動、愛農民,他曾說過:“無論如何農民這個題材對於我是最合適的。”他在巴比鬆的第一幅代表作品是《播種者》 。 以後相繼創作了《拾穗者》和《晚禱》等名作。

最後修改日期: 2008 年 7 月 30 日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