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如此創造:日本電影配樂大師久石讓的音樂夢

20080515麥田出版何啟宏譯

[@more@]

「風之谷」、「天空之城」、「龍貓」、「魔女急宅便」、「紅豬」、「魔法公主」、「神影少女」、「霍爾的移動城堡」電影音樂的魅力!

心靈的基本建設始於規律的生活 Smile

每部影片20-30首曲子,工作時間一個月左右,例:霍爾的移動城堡p:19

直覺,第一印象,抓住瞬間的堅持。例:北野武「四海兄弟」(2001)爵士風格加上民族旋律,樂器從電吉他改使用音色比小喇叭柔和的富魯格號(Flugelhom),再搭配交響樂。

目前配音主流是5.1聲道(吉卜力工作室是採用6.1聲道),這種錄音手法使用前左方、前右方及中央三台楊聲器,還有後方左側環繞與右側環繞,再加一台低音揚聲器(Subwoofer)。

盡量多接觸一些事物,擴展包容力,乃是磨練感性的最高真理。

第三章影像與音樂共存

北野武「那年夏天,寧靜的海」(1991)配音完全不畏懼沉默的堅強。

誘發想像的音樂:戲外音和戲內音虛假映襯和對比

例如:黑澤明「野良犬」(1949)刑警和犯人在泥濘中扭打,附近屋裡卻傳來某主婦的庫勞(Friedrich Kuhlau)的小奏鳴曲,表現和視覺對比的情緒。


p.76電影配樂的創作流程

1接到委託,閱讀腳本或分鏡表,了解影片想呈現的內容。

2觀看毛片,抓住意象,觀察導演運鏡的速度。

3開會討論音樂方向,聽取導演的構想。

4閱讀資料,或利用獲得的印象作聯想,藉此構思樂曲,主要是圍繞電影主題加深印象。構想出來的音色決定整體配樂的調性。

5觀看全片試映。在此時才開始具體的「音樂協商」,決定整部電影需要幾手配樂,或是加入配樂的場景分別在幾分幾秒。在這個階段,配樂的主題已經定出來了,讓導演覺得基本輪廓沒問題,之後就可以繼續進行。若無法達成共識,就得另找新的方向。

6開始作曲。

7錄製。錄音室用電腦或合成器,或找樂手人選、調整錄音日期、決定錄音場所、寫譜。

8混音。 調整各樂器的音色或音量,作最後的修整。


配樂的世界觀決定音調和旋律,通常主題曲外需幾首副主題曲,編曲要留意樂器音色給人的感覺,配樂的平衡感。

霍爾的移動城堡以一首主題曲連貫整部片子,32首配樂中出現18首主題曲。霍爾的移動城堡交響組曲由捷克愛樂管絃樂團演奏,加上倫敦艾比路錄音室(Abbey Road Studio,當年披頭四錄製專輯而聲名遠播)混音,即使到了這樣近乎完美組合的地步,導演仍要求主題曲可以聽來悲傷、同時又有喜悅,必須再作曲編寫主題曲,而曲變奏不超過全劇曲的三分之一。後來作者以鋼琴彈奏,讓導演現場一再聆聽的方式選曲,決定主題曲。

約翰‧威廉斯「星際大戰」交響樂配樂運用音樂清楚區分不同角色。

p.86電影戲劇的世界觀決定在開始的五分鐘。一支廣告15秒,聽到配樂不超過7秒,要令人百聽不厭又印象深刻,和一般人只看一次電影的配樂訴求不同。

漢斯‧季默(Hans Zimmer)作曲家為「雨人」、「獅子王」‧「神鬼戰士」、「末代武士」、「達文西密碼」等電影配樂,值得欣賞。

第四章不可思議的音樂

p109莫札特古典樂奏鳴曲式,海頓交響曲基本形式,貝多芬浪漫派音樂到交響詩的音樂:史麥塔納(Bedrich Smetana)的「我的祖國」,包羅定(Alexander Porfiryevich Borodin)的「中亞草原」於焉誕生。1940-1950年代以後,古典音樂逐漸失去節奏,而二十世紀音樂最大的特徵就是節奏。

p.114極簡主義(Minimalism)美國的普利普‧葛拉斯(Philip Glass

英國的麥可‧尼曼(Michael Nyman)「鋼琴師和他的情人」(1993)電影配樂值得一再欣賞。

P116寫譜並非作曲家的工作,樂譜的存在不過是創作音樂的過程而已,就算是沒有樂譜的做法,也能夠創作音樂。

p.128傳統樂器音色富個性,放到西洋樂器構成的音樂中,能製造出趣味的效果,同時也會產生過度的震撼。



最後修改日期: 2021 年 3 月 18 日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