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視野新聞報2008/01/29 第1082期

在國立歷史博物館展出,自五月底展至九月初

[@more@]

全部展品都由奧塞美術館提供,展出48件油畫,22件照相技術萌芽初期的古老照片。其中以米勒的16件鉅作,最為珍貴。尤其「拾穗」和「晚禱」二件作品,名聞全球。
這項本年度最具質量的展覽,將展出16幅米勒的鉅作,完整陳列米勒30年畫家生涯的各時期作品。也安排展出米勒同時期的藝術家友人胡梭、柯洛、迪亞茲、德崗等人的作品,還有後輩畫家艾杜安、布荷東、波納、霍勒等人的畫作,共48件,可以窺見,同一時期畫友之間的彼此影響,更能呈現師生前後輩間畫風的發展軌跡。

米勒生於1814年,卒於1875年,創作拾穗時,正當法國二次革命之後,民生艱困,卻更激發人民堅忍的毅力,米勒處於風雨飄搖的年代,眼見社會奮力圖存的辛勞,讓他的畫風充滿悲天憫人的精神,他雖是崇尚自然的巴比松畫派代表人物,但除了風景寫生,米勒的作品,比當時的畫家,多了濃濃的人文關懷。
米勒的藝術創作,總是把焦點放在農民身上,風景成為背景襯底,他的作品,表現平凡人物純樸、平實的生活,把農民揮汗辛勞的工作,經過詮釋,昇華為高貴與聖潔。

柯洛、胡梭、迪亞茲和德崗,都是國人喜愛的畫家,所畫的田園風景,憩靜幽遠,超然於困頓的現實環境,有著水窮雲起的詩意,畫作著重細部寫實風格,和注重空靈的中國山水,畫味稍有不同,卻同樣美麗。作品有的描繪群禽在庭園閒步覓食,有的表現激流收網捕魚,有的是農莊映照潭影的寫生,有的單純聚焦在森林的樹茂葉繁,當時畫家的表現,可說是意境表現相同,畫作的焦點各有特色,卻共同組合成巴比松醒目耀眼的畫派。

而艾杜安、布荷東、波納、霍勒等畫家,年代稍晚,或許生活環境己有改善,畫作中,趣味漸多。或小牛用力往樹幹磨蹭牛背搔癢,或農民聚聽小提琴邊喝飲料,或頭頂著兼肩抗著農作物歡慶豐收,或豐收遊行的慶典,或提著滿是鮮奶的少女等等,都成為畫作的主題。畫作篇幅明顯變得更大,顏色表現更艷,是其特色。

米勒恰好生於攝影技術萌芽的年代,照相成為當時高尚的藝術新貴,留下的古老照片,剛好保留下米勒寫生的歷史景像,這次展出的22張老照片,成為畫作實景的參考資料。

最後修改日期: 2008 年 1 月 30 日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