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父紀念館~8.26 葉世強 感激王嘉霖老師的推介和支持體系,讓我體會藝文惺惺相惜的世界! | |
[@more@]
葉世強,一則享譽藝壇的山中傳奇,1926年出生於廣東省韶關,高中畢業入廣州市立藝術專科學校就讀,1949年渡海來台進台灣省立師範學院(國立台灣師大前身)藝術學系就讀。葉氏長期隱居於山林海邊製琴、作畫,早期作品屬印象派畫風,經過禪修鍛鍊,畫面轉變為簡潔空靈,富於冥想氣質。
葉世強後期作品普遍篇幅巨大(標準畫幅139×302cm),以一張畫象徵一座舞臺,藉由筆墨之通道將身體的深層經驗化作線條與墨韻之舞蹈,清剛流轉「我即高山流水」之氣象,畫面上筆觸之舞動,經常保留了身體揮蕩轉動時的能量波動感,渾然筆墨仍在當下運動中,直探身心放空之境界。
葉世強作品的禪境與詩意息息相關。詩,剝落一切默照本心;禪,洞燭機先當下果決,葉世強的「禪畫」是無法之法,詩中之詩,堅持藝術心靈的絕對性,追尋內心的崇高、超越,畫面呈現清高空靈的人文體性。
性靈出萬象,風骨超常倫—- 葉世強的藝術生涯
整理︱吳垠慧.
葉世強,1926年生於廣東韶關,其生命的經歷可說是一道傳奇,青年時他還曾度過戎馬生涯,打游擊、作情報員,到西藏從事安撫工作。葉世強擁有一個溫暖的家庭,父親身兼教育家、書法家和畫家等角色,母親慈祥溫柔,外祖父則經營照相館、印刷、鐘錶修理、槍械修理等工作,這在當時清末民初的時代可是相當先進的才能。
從小葉世強便對書畫表現出高度的興趣,在學期間的表現也頗受師長的肯定。高中畢業後,到廣州市立藝術專科學校讀書,校長高劍父就是嶺南畫派的創辦人。一天葉世強和同學談起心所濡慕的敦煌藝術,決定前往一探究竟,然當時國共局勢緊張,他們決定改變行進方向,先到台灣再過日本、美洲、歐洲。沒想到來到台灣後就被限制出境。
在異鄉人生地不熟,生活並不容易。隔年葉世強考進師大藝術系(即現在的台灣師大美術系),即便生活窮困,但葉世強在系上的表現相當出色,大三那年的師生畫展,中央日報記者大篇幅的報導讚許葉世強的作品,轟動當時師大校園。畢業後隱居鄉下,葉世強在一家天主教的書局工作,主要修護破舊的聖像,後來有機會自己作聖像,因而存了一筆錢,他便計畫用以實現多年來一心想完成的藝術計畫。計畫最後沒有成功,因緣際會葉世強走上教職一途,復興商工、天母美國學校、台大美術社等等,素描、國畫、水彩、油畫、速寫大概都包括了,頗受社團學生的歡迎。但單靠教學收入確實不多,1972年開始,他選擇做古琴另闢財源,看古籍研究改良,成果相當成功。
即使面臨人生最困頓的時候,葉世強都不忘最愛的繪畫創作,甚至他領悟到人生在低潮時刻,埋首創作能讓身心更為寧靜和清醒,他認為這或許才是真正的創作態度。在繪畫手法上,葉世強偏好印象派畫法,認為創作是不能做作的且作品要張張不同。自1950年代葉世強開始跟隨南懷瑾修習禪坐,因為身體不好,因此一直想學打坐,長久以來對禪的體悟,是影響葉氏藝術最深遠的精神內容。除打坐禪修外,葉世強還學過堪輿,相命、中醫、針炙,學畫符籙,粗淺的認識,但也在那時接觸了中國古老經典的閱讀。
目前葉世強定居花蓮,深居簡出的生活,多年來就靠教畫與製作古琴簡樸度日,其對美學探求的精神和人格的清高深受晚輩的敬重。他的作品純粹自然,隨心所及的筆趣、簡筆塗抹,在本真當中,有著自然樸質的生命律動。縱是快筆,也能掌握一種瞬間存在的靈動。
[文章摘自 典藏今藝術 2005.12]
何其有幸的因緣,今日聽他說「醫生是醫肉體的病,畫家是醫心靈的病。」「今生能拿畫筆,是累前世的善因緣,要好好珍惜!」那幅自畫像,「蜴」像極了他的精神氣力,東方的哲思和動物皆通的悟性。
等待黎明的朝拜大海,正如他感於印度甘地在太陽日出前在海邊作禱告……,「女修道院」的100號藏藍色塊,小小白色教堂隱身其中,每幅畫都像是對我說起話來,竟深深烙印在我的腦海,讓我想到王攀元!色彩隱喻的精準,一位出世,一位入世!
寂寞、孤單、貧窮是最大的享受,一般人是承擔不起的!
這展覽販賣一個人的哲思和故事,我只能以「日月精華」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