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石樵終其一生不輟藝術創作,其不斷超越自我多元的創作風貌,在台灣藝術的發展上,具有關鍵影響性的重要地位。本年度適逢其百歲冥誕,紀念性之大型回顧展,展出95件作品、手稿、資料等,依其畢生創作風格演變,以「鄉土關懷」、「現代繪畫的體現」與「自然回歸」三大主題類型作為展出的主軸,完整地紀錄及闡述其藝術創作的軌跡與豐富多變的畫風。希望藉此展覽,使觀眾有機會聆聽藝術家的心語。

展覽日期:2007年7月7日 ~ 2007年9月9日
展覽時間:09:00 ~ 17:00
展覽地點:A1、B1展覽室

[@more@]

李石樵是台灣前輩畫家中深具影響力的畫家,其長達六十餘年的創作生涯,不為熟悉的技法與風格所拘限,隨著時代的演進,不斷地追求創新與多變化,因此,其作品也展現了藝術家其個人對於藝術執著深究的特殊風格。本次由藝術史學者王哲雄教授策劃研究「讓畫說話-李石樵百年紀念展」,並藉由其作品豐富的內容,展開一場別開生面的對話。
李石樵1908年出生於台北新莊。1923年十五歲時進入台北師範學校就讀,受日籍老師石川欽一郎之啟蒙,而開始其藝術領域學習與創作的路程。

二十歲時就以「台北橋」一作獲得第一回台展入選,畢業後繼續赴日深造,留日期間受教於岡田三郎助、吉村芳松等名家,1933年以「林本源庭園」畫作入選日本第十四回「帝展」,之後陸續入選日本與台灣的官辦展覽「帝展」、「新文展」與「台展」、「府展」等,同時也於1943年獲得新文展「無鑑查」資格,為第一位台灣畫家獲此殊榮。
李石樵早期風格以具象寫實為主,多數以台灣的人物與風景為主要題材,1940年後並創作《合唱》、《市場口》、《建設》等數件具深刻社會意涵的群像畫作,對於人物畫作李石樵著力於刻畫人際間相互牽連的緊密關係,及對現實社會的觀照。

50年代以後,從延續塞尚理論「立體主義」的啟示開始,經過「表現主義」、「奧菲主義」、「超現實主義」到「象徵主義」,專注於西方現代藝術史每一流派的鑽研與探索,作品已經完全異於其早期的寫實風格,強調更接近智性的構成與色彩機能的安排,呈現其個人創作的特質。

70年代以後從理性客觀、邏輯解析現代主義的實驗過程中,回到以自然為主題的人物群像與風景,並繼續對畫面構圖、造型與色彩顯現結構的研究。晚年更重新回歸於實物實景的寫生,力求於客觀表現上提高主觀之色彩彩度,展現絢麗燦爛的畫風。

最後修改日期: 2007 年 7 月 5 日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