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sohttp://nso.ntch.edu.tw/news/detail/id/28

史克里亞賓是神秘的音樂家與奇特的開拓者;對俄國鋼琴家而言,史克里亞賓是鋼琴的化身,追求色彩的終極大師;但對鋼琴家魯迪(Mikhail Rudy)而言,史克里亞賓不只是他最有心得的作曲家,更是讓他安身立命的救命仙丹。他以詮釋史克里亞賓成名,史克里亞賓也改變了他的人生。

[@more@]

1977年一則轟動法國的新聞說起。

「就音樂環境而言,當時的蘇聯當然極好,大概是全世界最好的地方。然而就我內心個性的發展,我覺得我越來越不能忍受那樣的體制。我如果還想追求音樂的進步,就必須離開。」1975年,魯迪在法國得到隆提博大賽冠軍,一時譽滿全歐。然而,他知道如果要繼續保持自我,就必須離開蘇聯。但離開鐵幕談何容易?魯迪前思後想,覺得投奔自由是唯一的辦法。因此在兩年後受邀回法國演出時,他趁機尋求政治庇護,從此留在法國。

出乎魯迪意料之外的,是他的出走竟成為法國的頭號新聞這讓他成為數本雜誌的封面人物,但也成為蘇聯極欲除之而後快的政治醜聞。「我剛到法國時,因為蘇聯極力要抓我回去,所以我是在法國警局的保護下生活。」在憂慮中,他天天向警察報到。但危機就是轉機,誰能想到那警局旁邊,就是三一教堂,法國作曲巨擘梅湘每週日演奏管風琴之處。「我得到隆提博大賽冠軍後,就在蘇聯錄過梅湘《耶穌聖嬰的二十種凝視》選段,是蘇聯第一人。」在一句法文都不會說的情況下,魯迪鼓起勇氣,把自己演奏的梅湘唱片交給作曲家本人。隔週,梅湘和妻子鋼琴家蘿麗歐興奮地向魯迪表示他們的讚賞,在巴黎高等音樂院任教的蘿麗歐知道他是隆提博冠軍,更表示對俄國鋼琴學派的欽佩,立即邀請魯迪擔任她在高級班的助教。在風雨飄搖,朝不保夕的生活中,突然有梅湘夫婦伸出援手,魯迪的心總算安了一半。

同時,在梅湘周圍友人的幫忙下,魯迪為布列茲演奏艱深的史克里亞賓。布列茲在欣賞之餘,也立刻邀請他在龐畢度中心,以半年時間、每週一次的方式,演奏完史克里亞賓所有的鋼琴作品,並搭配和他同時的作曲家,如莫索洛夫(Alexander Mosolov, 1900-1973)、盧利葉(Arthur Lourie, 1892-1966)、羅斯拉伏茲(Nikolai Roslavets, 1880/1-1944)等前衛作曲家的相關作品。從無到有,魯迪一下子獲得半年的演奏合約,不但得以謀生,更全面且深入地了解史克里亞賓,成就其史克里亞賓權威的地位。

「當時龐畢度中心還沒有特設音樂廳,因此我是在畫廊裡,在康丁斯基等人的畫作中演奏史克里亞賓。那是極為震撼的經驗。」也因為這個機緣,魯迪認識了史克里亞賓之女瑪麗亞(Maria Scriabin),也是當代研究史克里亞賓的權威。「已經沒有什麼人能夠這樣深入詮釋史克里亞賓了!」她極為讚賞魯迪的演奏,特別是他對史克里亞賓晚期鋼琴作品的理解。在她的引介之下,魯迪獲得唱片合約,錄製的正是史克里亞賓晚期作品。

這些晚期作品有何特殊之處,足以難倒眾多鋼琴家呢?史克里亞賓年輕時師承蕭邦心法,繼而擁抱華格納的和聲,最後則投入奇異的「通神論」,訴求印度哲學和天啟式的世界末日以作為未來的預備。史克里亞賓晚期的音樂創作,在「總體藝術」概念下發展出自己的神秘主義。對他而言,音樂、舞蹈、繪畫等全都是一體的藝術,彼此之間沒有分別。他的交響詩《普羅米修士火之詩》(Prometheus: The Poem of Fire),就是極為創新而大膽的嘗試。史克里亞賓結合音樂和色彩,按照和聲系統的五度圈與牛頓光學理論而設計出「色光風琴」。他將十二音分別對應十二種顏色,演奏時投射彩暈於身著白袍的合唱團,實現他腦中奇異的聯覺幻境。《普羅米修士火之詩》是集大型管弦樂團、鋼琴和混聲合唱團為一的奇特作品;雖因難度甚高而少被演出,但其「聲、光、音、色」效果之奧妙唯有在現場才能真實感受,故每次演出都成為愛樂者趨之若鶩的音樂盛會。其實若非史克里亞賓英年早逝,他計畫中的作品《神秘》(Mysterium),更要結合音樂、氣味、舞蹈,表現出前所未見的驚世效果何其幸運,我們至少還能擁有《普羅米修士火之詩》。

那麼魯迪怎麼看史克里亞賓的晚期創作呢?「就我自己演奏的感覺,就鋼琴獨奏作品而言,如果你從第六號鋼琴奏鳴曲開始,一路演奏完他晚期所有的鋼琴作品,你會神奇的發現它們不再只是個別作品,而是一部大作品的各個片段。」如果無法一次聽完這些晚期鋼琴作品,《普羅米修士火之詩》本身就自成天地,讓樂團、鋼琴家、合唱團與觀眾一同馳騁於謎樣的幻想世界,是認識史克里亞賓晚期藝術的最佳作品。能深入詮釋晚期史克里亞賓的鋼琴家已經不多,把《普羅米修士火之詩》放入常備曲目的鋼琴家更是罕見,而魯迪正是這萬中選一的鋼琴大師。透過他的解碼與剖析,晚期史克里亞賓不再遙不可及,也讓無數愛樂者得以領略這位神秘作曲家的藝術理念。

魯迪不只是活躍的鋼琴家,同時也擔任法國著名的聖西奎耶音樂節 (Festival de St Riquier in France) 藝術總監。甚至,他還是深受敬重的廣播電視人─不但促成BBC電視臺製作柴可夫斯基音樂與人生的紀錄影片,更設計一系列廣播節目企劃,其中自然包括他獨到的史克里亞賓,目前甚至還從事實驗電影的製作。從鋼琴到廣播,從聲音到影像,魯迪對聽覺與視覺的多方探索,或許正是以另一種方式實踐史克里亞賓未竟的功業,在求新求精中持續帶給世人無限的創意。

最後修改日期: 2021 年 3 月 18 日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