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221年初四第二次造訪故宮大觀展。
早上8:45抵故宮,大英博物館交流展覽光買票就大排長龍繞三大圈,進場人員限制得等一小時哩,這兩天外雙溪一過10點交通就打結,還有人已經三顧茅廬,第一天中午來,車子太多折返,昨天排到下午兩點還輪不到進場,今天再來第三趟,興嘆應該7點就來排隊,還樂觀說:反正到英國的大英博物館也是人很多,應該的!今年故宮真是紅不讓!詢問小叔到五月展期內仍會回台北,就不急著和人「客燒」,轉而看「大觀展」。
上一次親子營領受的喜悅,今天反芻介紹給公婆和小叔,小朋友頭腦清明,看展導覽的記憶更深,鑑賞方法的順序步調如法炮製,有看老朋友的親切!
猶記東吳大學學生導覽員,笑談親切的訴說汝窯的雨過天青色。仔細查看底部題字和圖像訊息,驚訝於「奉華」代表著貴妃獨享餐具的尊榮貨號,器型和均勻收縮釉開片,比對文物片段,想像完整面貌的用途考究與拼組,中國境內出土和各國流變的比較,細數支釘和試釉片技巧之睿智高超,那細細透出朱痕的蟹爪紋,再看還是很溫潤迷人!
[@more@]
宋版書
書法
繪畫
|
佛教造像因信仰而產生,透過與佛典相應的圖像特徵,並結合時代流行的信仰內容,以傳達宗教的精神內涵。單尊造像中,常見有佛、弟子、菩薩、護法神等。
佛是信仰的中心,代表覺悟者。弟子隨侍佛側,以僧侶為造型,親炙教誨,佛滅度後,傳遞佛法。菩薩則以太子形象為造型,雖具佛智,但為濟度眾生故,不忍入涅槃成佛。而護法神以忿怒相、鎮懾內外魔,以上諸像與代表涅槃的塔,共同建構出佛教信仰的基本樣貌。
佛教造像除傳達宗教信仰外,文物本身同時具有獨立的藝術價值。北魏的樸實稚拙,唐代的飽滿生動和宋代以後的親切平易,一方面展現不同時代的工藝水準,一方面說明造像主導者的美感訴求。
下次目標
「天工寶物」畫冊
|
以高度中央集權立國的明代,到了明晚期,制度僵化,從世宗嘉靖(1522-1566)、穆宗隆慶(1567-1572)、神宗萬曆(1572-1620)、一直到熹宗天啟(1621-1627)和思宗崇禎(1628-1643)年間,政治不彰,然而民間卻商業繁榮、文風鼎盛、藝術市場活絡。
明代早期各地工匠必須義務為政府服務,官營作坊得到朝廷的大力支持,成為手工業發展水平的標誌。但是明代中晚期以後有了很大的改變,匠戶制度的鬆動,嘉靖時期工匠可以繳銀而免服勞役,政府以工匠銀僱用私人手工業者充役,官營工藝的匠役水準日下,繳銀換取自由的官府工匠直接參與商品生產,民間工藝蓬勃發展。
民間工藝隨著商品經濟的發達,市民階層的增加,和消費形態的改變,使社會對手工業產品的需求激增,促進手工業技術和藝術上的顯著進步。在大城市中出現專業的市集和街道,並形成工藝的著名生產中心。同時由於手工業者社會地位的提昇,使民間專業工匠應運而生。再加上文人參與工藝製作、民間品味的滲入、國際貿易交流下的國際品味,和西方傳教士引入的外國工藝技術,在在提供了豐富的創作動力,匯集成晚明活潑多元的藝術風格。
明晚期「知行合一」新理學的流行,帶動講求實用、注意自然科學研究的精神,刺激手工業製作技術方面的著述,天啟年間成書的黃大成《髹飾錄》是現存中國古代漆藝創作實踐唯一的專著,宋應星的《天工開物》更是明代手工業的偉大著作。
明晚期的藝術成就主要由三股主力交織而成:皇室、文人與商人。
繪畫上的晚明變形主義極具現代繪畫抽象精神,器物的玩味,值得一窺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