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220許久沒有走入台北新公園〈二二八紀念公園〉,去年底得知博物館整建後展現新的面貌後一直沒有到場感受,趁著年初三出遊,用兩個半小時品味這個台灣第一個博物館。日本承自英國西學第二代的建築詮釋,混合文藝復興時期,仿希臘神殿和日本卷草細膩風格的再現,交織著策展2年的俄羅斯文學,難得免費又交通悠閒的上午,城區頓時漫著清幽的步調,500件相關文物,有幸遇到政大俄文系學生導覽,得以領受文物的敘事。

俄羅斯文學三巨人的策展,緣起於2004年,文建會副主委吳錦發先生,參加首爾舉辦的世界博物館年會,發表「從鍾理和和文學館看台灣的民主化改革」,文章發表後受到托爾斯泰曾孫、蕭洛霍夫的孫子、普希金博物館館長熱烈回應,逐漸促成「走向人民的文學」主軸的俄羅斯文學饗宴。

重視文化的國家是如何看待一個作家,包括他的遺稿、遺物、文化地景….,即使今日到頓河旅行的遊客,仍可以從頓河旁的草原,去雕塑蕭洛霍夫「靜靜的頓河」裡的人物,但在台灣,黃春明「莎喲娜拉,再見」「看海的日子」的創作背景,發現地景全變了,沒有一個地方留下來!(摘自"特展圖錄"P.270,

托爾斯泰「戰爭與和平」裡:「拿破崙在聖赫倫那島上時寫道:『歐洲的確很快便會整合為一個民族,每個人無論走到何處,都位於共同的祖國內。』」想像一下:當維也納及德勒斯登迎接拿破崙英雄,而俄羅斯1812年可以選擇厚待歐洲未來一統的英雄時,摘自"特展圖錄"p.1112),俄羅斯卻選擇酷寒雪地裡,即使火燒犧牲了克林姆林宮,也要一路追兵羞辱回法國!表面的戰勝,如同羅馬人最終臣服於希臘的文化形式!而貴族組成的追兵走出俄羅斯,驚艷於歐洲的進步文明,促成俄羅斯文化改革的渴求。

如今拿破崙未竟的志業由席拉克和施洛德接續,歐洲一統實現了,俄羅斯卻仍被排除在外!這個北國巨人實驗的藝術精神向來引領先驅,可能是文學家暨歷史民族喉舌,強烈的自主意識,以及選擇性吸納其他精華的自覺!

展場裡:普希金,童話故事裡耳熟能詳:「魚夫和金魚的故事」的作者,「青銅騎士」側寫彼得大帝在沼澤地,硬是犧牲數千人民建造的聖彼得堡,質疑自然的反撲。普希金的生命熱情於追求各階段愛慕的女性,成為創作的繆斯,尤其詩人與第一美女終成夫妻的愛情故事,38歲終為妻子名譽舉槍決鬥,卻因此被擊斃,結束傳奇浪漫的一生。

接著走入白樺樹林牆面,櫥窗裡長靴和大件的厚重毛外套,可想見托爾斯泰高大超過180cm如熊般雄健的姿態!作家雖是貴族,卻與農民一起耕種。看著印有大大M的書籍,仿如教導農人拼音識字的工具書,還附單字檢索表。作家生了13個孩子,晚年為遺產該捐獻農民的理想,與妻子務實,認為應該遺留給家庭子女撫養資助的經濟現實意見相左,終於離家,種下染感冒肺炎逝世的終點。

參觀時遇到一位頗有研究的觀眾詢問:「很好奇他離家至車站,帶的是哪兩本書?」這可是好提問喔,導覽員還沒有人關注到這一點,不過導覽員以他是東正教的信仰推論,一本可能是「聖經」,一本是「老子,中國之光,(赫辛格,1903送給托爾斯泰)」,乖乖,我還不懂老子哩,1909年,這位俄國的巨擎還據此完成俄文翻譯,足見中國古典思想精髓是如此跨文化引人!

蕭洛霍夫,30歲左右即寫就"靜靜的頓河",難怪被人質疑是否真是他的著作,還需聯合國發言定奪,俄國有五位諾貝爾獎得主,只有蕭能親自領受這份榮耀,擁史達林政治加持的藝術榮耀!這使我想到藍蔭鼎。

仔細看台博館室內金碧輝煌的裝飾柱頭,襯映「畢光建」著作「文化的流轉與斷層─國立台灣博物館的建築」,當年台北人三大精神支柱的天后宮、被日本人拆除,成了「兒玉總督後藤民政長官紀念館」,即現在的台博館。遙想日據規劃台北府城,火車站、台北城內公園、博物館等公共建設「消失的軸線」。2004年台博館整建計畫裡,重新規劃包含土地銀行二館的地下化工程,且拭目以待!

博物館的興起,背後工業革命和資本主義的經濟活動,以及侵略爭地的殖民文化。日本人學習西方所謂的進步文明,初步加入世界殖民國家俱樂部,回頭以皇權統治台灣,建立一個服務於「梨本總裁宮殿下」的博物館:民間集資發起興建, 野村一郎設計歷時7年,1913年動工,短短兩年造就富麗堂皇的硬體構料,克服工程技術,搜羅軟體人文圖錄和標本,致力展現日本殖民建設的功績,難怪乎首任館長"川上瀧彌"積勞過度,於開館次日不幸病逝!

看到托爾斯泰的母親,那張小小的黑色側面剪影,樹皮編織的鞋、角色列表和小說章節草稿結構,我把抽象文字符號當作圖像,好像欣賞樂曲行雲流水般的起伏。蕭洛霍夫讓我看到諾貝爾獎牌的樣子。普希金手稿常佐有人物插圖,更深信詩絕對有圖像的意境!那一件還是小嬰兒時受洗時的衣服,彌留時翻模的石膏臉龐,還有1810年還未燒盡的克林姆林宮油畫,俄羅斯的偶具,以及各時代的服飾等等,藝術服務於人生,就是這些手法吧!

[@more@]

電影放映:《靜靜的頓河》

1965年諾貝爾文學獎得獎名著《靜靜的頓河》,為俄羅斯文學巨擘蕭洛霍夫一生的心血代表作。過去數十年來,因為大時代造成的隔閡,《靜靜的頓河》自1940年代全書出版以來,台灣的讀者仍少有機會一睹這部偉大的作品。本次藉舉辦〈走向人民–俄羅斯文學三巨人〉特展 之機會,特別自俄羅斯引進本部小說改編的電影,本週日上午10時假國立台灣博物館(台北市襄陽路2號)視聽教室播映,歡迎民眾免費入場觀賞! (因片長長達六小時,將分上下午時段放映)

   

片  名:

靜靜的頓河

 

時  間:

3/4(週日) 10:00~12:00(上半場)、12:30~16:30(下半場)

 

地  點:

國立台灣博物館‧3樓視聽教室(台北市襄陽路2號。228公園內)

 

劇情簡介:

以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革命、內戰大約十年間的動亂時代為背景,透過哥薩克青年格里戈里與少女阿克西尼亞的悲劇命運,以及格里戈里一家在動盪年代中的變遷,呈現頓河地區哥薩克人的日常生活與戰爭時期展現的個人命運。

 

獲獎記錄:

1958年:蘇聯電影節一等獎、最佳導演獎;卡維羅‧法利國際電影節大獎
1960年:美國導演工會最佳改編影片榮譽獎

Last modified: 2021 年 3 月 18 日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