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213中國音樂書房NT860

達克羅士形成個人風格的教學法,成為藝術教育的再生源頭,理念堅信身心靈的內化音樂耳的培養,影響及現代舞蹈的鄧肯、拉邦舞譜、劇場燈光、暖身和移位節奏,俄國劇團、演說等等,教師有責任讓參與的學生開放身體的音樂性,在活動中自然更換夥伴,感受偕同合作的創作樂趣!大師致力講學和示範不墜,一生令人敬佩!

其重視觀察、體驗、思考的學習過程,主張兒童的發展是身心與道德並重。教學法以「身體經驗形成音樂意識」為基礎,將人類天賦的自然樂器-歌唱與身體給予音樂基礎訓練,訓練學生的歌喉或身體成為一個充滿表達力的樂器,並使理論與身體實際結合體驗後,做為日後創作(即興)能力的準備,以及提昇音樂、舞蹈與戲劇的表演能力

  教學法包括音感訓練、聽力-節奏-動作和鋼琴即興等三種課程。不同於其他音樂教學法之處,在於它用生動、立體法(非僅紙上作業)來訓練,使得學生具有完整的音樂理念及身體經驗來即興表演之外,在平常的課程中,更訓練學生使用高度的集中力、判斷力、記憶力及瞬間反應能力。學生們不僅在音樂上具有清晰的思考能力和鮮活的想像力來發展創造力,更能培養自信、主動、機智與堅強的人格。

◎達克羅茲教學法的特色
(一)Eurhythmics(律動教學)
  節奏訓練是達克羅茲教學法的重心,以肌肉運動知覺(Kinesthesia)的運用來訓練節奏,並且以律動來聯結潛在的意識,使得音樂學習從有關運動的經驗開始。音樂與身體結合,感受音樂,接受、表現音樂。
(二)Solfege(音感訓練)
  從固定唱名開始,做為訓練視譜、記譜及聽音的基礎。並藉由inner-hear內在聽力的訓練來加強心中想像音樂的能力。
(三)Improvisation(即興創作)
  即興創作的技巧以啟發示為主,藉由自身的直覺,外界的誘導,甚而超乎邏輯性的思考能力。經由實驗及創作能力的教學發展,來達到達克羅茲的即興技巧。

◎教學法內容:
〈一〉音感訓練
  達氏使用結合絕對音感及相對音感之優點所創的「達克羅士音階」來演練音樂上的各種基本課題,1/4音記號「:」。如音階、音程、全音、半音、和絃、和聲外音、大小調、調式、調性、轉調和聲、對位及即興。此音階從 C’ – C” 使用羅馬數字,研究每一個音在音階上的位置及技巧,再配上實用和聲,讓學生產生強烈且正確的調性感,作為較深入技巧(如轉調)的準備。在每一節課中,演練了該節的主題之後,再綜合各項學習要點進行即興。
〈二〉聽力-節奏-動作
  該課程共有 34 項課題,涵蓋範圍包括每一課題均需用到的立即反應、時間-空間-精力、速度速度變化之等級、力度、力度變化之等級等具變數的技巧性課題,以及基本的脈動、重音、基本拍與拍分、音值、增值與減值、二分法及二分法拍子,各種節奏型、 2←→3、 3←→2、規則與不規則之拍分、Crusis 、Anacrusis、Metacrusis、小節、複數拍子、樂句、複節奏(交錯拍子)、不規則拍子(變態拍子)、不規則小節(混合拍子)、不規則樂句、休止符、切分音、補充節奏、 12/8 拍,轉移拍號、自由速度、AB曲式、ABA曲式、輪旋曲、舞曲、卡農及賦格等曲式。各項主題彼此之間相互關聯,每項主題均有深淺程度可供循序漸進學習,運用耳朵和身體來感受體驗,發展學生的節奏能力和成長其音樂內質,以促成其伸展身體與節奏的即興能力
〈三〉即興
  有知覺才有學習。因此創造力也依賴所有感官的記憶而激發。即興也就是創作,乃集大成的課程。學生在課堂中採用各種形式,即興做出他們耳中所接收到的任何訊息,利用動作、說唱、拍擊、打擊樂器、鋼琴等媒介來體認他們先前自音感及節奏動作課程所學到的音樂概念,並創造出他自己的作品,如是團體用動作來表現的作品,則可視為肢體的交響曲,如是個人抒發自己的意念者,則如現代舞中之獨舞、或是鋼琴即興。

 

 

[@more@] http://163.13.226.19/art/inport/inport-listen-art7.htm謝鴻鳴(Mindy Shieh)老師,五歲起即從母學習鋼琴,畢業於師大音樂系,主修鋼琴,師事陳郁秀教授(曾任行政院文建會主委、兩廳院院長);於美國修完鋼琴伴奏碩士學位及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琴即興」課程;以及兼任台北市立師院音教系「達克羅士音樂節奏教學法」、「國小音樂科教材教法」暨「鍵盤音樂創作與應用」課程。潛浸音樂卅餘年,並曾長期為【台灣音樂文摘】特約翻譯員。

課程一:

『多元智能與國小音樂科課程教學設計』
本課程目的在於以多元智能之實施方式刺激、開發及統整教師的音樂教學能力,使之形成個人的教學模式,且有能力處理當前參差不齊的國小學生之音樂程度,因而落實基礎音樂教育。課程將分為音感、視唱(視譜)、演唱、演奏、音樂欣賞等五項與創作銜接之方式,以舉例、歸納、統整及藉學員之腦力激盪來研發教案。

一、音感
1.

聲音的長短高低、音樂的動向、聽音遊戲、body-tone、音階卡

2.拍的感受(基本拍beat)、速度變化、小節(線)、 拍、混合拍、手臂指揮、指揮、弱起拍

3.音值

二、認譜

1.音樂的動向、重複、模進、倒行、倒影、模仿、延展、樂句

2.線譜、線與間的認識、 、小節(線)、拍子( )、加節奏、聽寫(模唱→聽唱→視唱→聽寫)

3.音值

 

 

 
 
連接線/圓滑線、力度、弱起拍

4.音階、五聲音階、固定唱名、首調唱名、數字唱名、簡譜、豆腐鋼琴

5.樂句(長-長、短-短-長)問句與答句、:||、重複、模進、模仿、延展、倒行、倒影、….AA’、AB、ABA’、ABACA’、輪唱、卡農、變奏、對旋律

三、演唱
  
1.
聲音的模仿:貓、小鳥、青蛙、汽車喇叭、敲擊樂、………
  
2.
模唱→聽唱→視唱(+律動)前奏、起唱、換氣、圓滑、斷音、力度、速度、表情、儀態
  
3.
和弦音、3o、6o、音程、變化音、全音/半音、首調唱法、移調唱法
  
4.
輪唱
   
  四、演奏‧樂器‧欣賞
  
1.
打擊樂器:響板、木魚、三角鐵、沙鈴、鈴鼓、大鼓、小鼓、定音鼓、鐵琴、鑼、鈸
  
2.
木管:短笛、直笛、橫笛、單簧管(黑管、豎笛)、雙簧管、低音管(巴松管)、英國管、薩克斯風、木管五重奏(Woodwind Quintet)
  
3.
銅管:法國號、小號、長號、低音號(土巴)、銅管五重奏(Brass Quintet)
  
4.
絃樂: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大提琴、豎琴、絃樂四重奏(String Quartet)
  
5.
鍵盤:鋼琴、風琴、口風琴、手風琴、電子琴
  
6.
國樂:堂鼓、梆子、胡琴、嗩吶、笛、琵琶
   
  五、音樂欣賞
   ˙聲樂、器樂  ˙人聲音色   ˙兒歌、童謠 ˙獨唱、合唱 ˙獨奏、合奏 
 ˙女高音、女低音˙男高音、男低音˙舞曲    ˙進行曲   ˙鋼琴曲
 ˙變奏曲、奏鳴曲˙序曲、交響曲 ˙歌劇、清唱劇˙藝術歌曲  ˙歌仔戲、布袋戲
 
 課程二:『音樂欣賞的肢體經驗與創作空間探討』
長期以來,音樂欣賞僅限於樂曲背景故事性的敘述及表面的認知。本課程目的在藉由肢體動作的經驗配合『音畫-看得見的音樂』方式,深入了解探索與領悟樂曲脈絡後,帶入創作的空間。
  

1.布拉姆斯:第五號匈牙利舞曲

2.柴可夫斯基:胡桃鉗~俄羅斯舞曲

.3.馬友友與Bobby McFerrin-Hush no.2 Vivaldi: Andante

4.葛立格:皮爾金『山神的宮中』

中路國小校園音樂化教學內容: 〈網路查詢〉

 

該課程共有 34 項課題,涵蓋範圍包括每一課題均需用到的立即反應、時間-空間-精力、速度、速度變化之等級、力度、力度變化之等級等具變數的技巧性課題,以及基本的脈動、重音、基本拍與拍分、音值、增值與減值、二分法及二分法拍子,各種節奏型、 2←→3、 3←→2、規則與不規則之拍分、Crusis 、Anacrusis、Metacrusis、小節、複數拍子、樂句、複節奏(交錯拍子)、不規則拍子(變態拍子)、不規則小節(混合拍子)、不規則樂句、休止符、切分音、補充節奏、 12/8 拍,轉移拍號、自由速度、AB曲式、ABA曲式、輪旋曲、舞曲、卡農及賦格等曲式。各項主題彼此之間相互關聯,每項主題均有深淺程度可供循序漸進學習,運用耳朵和身體來感受體驗,發展學生的節奏能力和成長其音樂內質,以促成其伸展身體與節奏的即興能力

 

即興

 

有知覺才有學習。因此創造力也依賴所有感官的記憶而激發。即興也就是創作,乃集大成的課程。學生在課堂中採用各種形式,即興做出他們耳中所接收到的任何訊息,利用動作、說唱、拍擊、打擊樂器、鋼琴等媒介來體認他們先前自音感及節奏動作課程所學到的音樂概念,並創造出他自己的作品,如是團體用動作來表現的作品,則可視為肢體的交響曲,如是個人抒發自己的意念者,則如現代舞中之獨舞、或是鋼琴即興。

 

(1) 達克羅茲聽力訓練:

 

聽力是一切音樂的基礎,所以在學期初先將教室鋪上軟墊,讓每個孩子有足夠且安全的空間活動和學習。再來就是教會他們如何把拍子表演出來,譬如說:一拍是小兵,半拍是小馬,兩拍是大象。小朋友可以在軟墊上用身體感受並表演出來,老師利用鋼琴即興彈奏出各式各樣不同的快慢節奏,小朋友配合音樂用肢體語言學習各種音符,在這樣深刻的記憶和練習的過程中,小朋友感覺到音樂並不如想像中那麼困難,因此在教音符時小朋友馬上可以記住拍子,就連一年級的小朋友每一個都看懂樂譜,因為音符已藉由達克羅士聽音節奏法,熟記在他們心中!

 

感覺到音樂課很好玩嗎?其實這是低年級的訓練方式,等小朋友長大一點升上中年級時,可以配合小球(例如:網球、軟式棒球)做肢體節奏練習,到高年級時,可以配合直笛教學加上肢體節奏練習,這樣不但增加學習的困難度,讓學生不至於覺得課程太過粗淺,而失去學習興趣,也可以學以致用幫助直笛吹奏得更熟練。

 

2音樂欣賞結合故事表演:

 

其實一般的標題音樂都有包含故事在音樂裡,例如:洋娃娃之夢、森林裡的鐵匠、口哨與小狗、波斯市場、郵遞馬車、、、等,都是標題音樂,老師利用本身想像力以及對音樂的感受,可以編輯出非常引起學生興趣的故事,藉以引起動機以及分配角色。之後在老師的引導下分組練習,甚至進行表演活動,學生不僅不會怯場、陌生,反而覺得有趣!原來音樂有內容有感情而不是眾多的音符串連起來而已,老師利用表演活動結束後分析曲式(將樂曲分成A、B、C各種段落)小朋友既學習到分析曲式的方式,也完全融入音樂之中。

 

(3) 克羅茲頑固節奏:

 

有音樂科教學經驗的老師都會發現,每個班級多少都會有比較害羞的學生,頑固節奏是一個讓學生活潑的遊戲活動,例如二年級在教唱完「布穀」這首歌之後,通常會教固定節奏練習,但往往只侷限在簡單節奏樂器練習,我在教敲擊節奏樂器之前,先讓所有學生圍成圓圈,每個學生想一個跟這首歌拍子有關的動作,輪流一個人表演一句,在活動中氣氛漸漸活潑起來,比較外向的孩子愉悅的情緒感染了內向害羞的孩子,接下來只要老師長期鼓勵,小朋友自然會漸漸融入團體中,不會孤獨無援。在頑固節奏練習表演之後,再加入樂器分組表演,小朋友會覺得打擊固定節奏是很簡單的!

 

  

 

 

 

 

 

 

 

 

 

 

 

 

 

 

 

 

 

 

 

 

最後修改日期: 2021 年 3 月 18 日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