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1/28~2007/01/28欣賞目的:佛教自印度東傳中國以後,其造像演變及在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各代的發展風格,讓我們了解漢傳佛教造像之流變,進而欣賞古典佛雕藝術之美。

[@more@]

佛教傳入中國後,不僅引進了新的創作題材,同時也帶來了與中國傳統大異其趣的造形觀念。南北朝以來,佛教造像已躍居中國雕塑主流,早在1920及30年代,佛教雕刻就成為歐美博物館和收藏家競相收藏的對象。

歷史博物館於1996年舉辦「佛雕藝術之美」,包含石雕、木雕、鎏金三大主題,獲得熱烈迴響。今年更是以歷年舉辦展覽的豐富經驗,擴大融合中國佛教的源起-犍陀羅佛雕做為本展的開端,並以石雕、木雕為主軸,以「佛教圖像」及「造像風格」二大主題完整呈現歷代中國佛教藝術的豐富面像,國立故宮博物院、震旦藝術博物館、奇美博物館與國內外收藏家特地提供其珍貴之佛雕典藏,以具體的視覺形象,反映了中國各個朝代的審美風尚,如北魏中期的雄偉挺拔、北魏晚期至東魏的秀骨清相、北齊的端嚴靜謐、北周的渾厚拙樸、唐代的豐美婀娜、宋代的婉雅秀麗、遼金的粗壯敦實等,均在佛像中展現出來。中國佛教歷經兩千年的發展,已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然而一般民眾對佛、菩薩、弟子、羅漢、天王、力士等的認識多混淆不清,因此形成人們親近佛教藝術的障礙,所以本展特闢「佛教圖像陳列區」,介紹祂們的造型、衣著、冠飾、手勢、持物、坐勢及乘騎等圖像特色,希冀破除觀眾欣賞佛教藝術的心理藩籬。

最後修改日期: 2007 年 1 月 2 日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