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錄
一、親職教育議程 P.1
二、校務報告 P.2
◎宜蘭區高中高職免試入學作業要點 P.7
◎身心障礙學生畢業轉銜現況 P.13
◎拒絕霸凌一起來 P.14
◎手機聊LINE電磁波高6萬倍 P.15
◎交通安全宣導 P.16
◎孩子的安全「性」不容忽視 P.17
◎反毒宣導 P.18
◎節能減碳宣導 P.19
- 狂犬病簡介 P.20
- 特教文章~一個孩子就有一個亮點 P.21
- 親職教育文章~幫孩子生涯探索,如何開始? P.23
- 親職教育文章~親子對話3要訣 P.29
- 102年度榮譽榜耕耘與收穫 P.31
102學年度上學期親職教育座談會議程
日期 | 時 間 | 內 容 | 地 點 | 主 持 人 |
9 月 13 日
(五) | 18:30-18:50 | 歡迎與接待 | 演藝廳 | 學生事務處 導師 |
18:50-18:55 | 校長致歡迎詞暨 介紹來賓及師長 | 演藝廳 | 陳校長貴玲 | |
18:55-19:00 | 家長會長致詞 | 演藝廳 | 鄭會長萬富 | |
19:00-19:30 | 技職教育宣導 | 演藝廳 | 外聘講師 | |
19:30-20:00 | 學生適性輔導 | 演藝廳 | 外聘講師 | |
20:00-21:00 | 班親會 | 各班教室 | 導師 | |
19:30-20:00 | 家長委員代表大會 | 莊園樓四樓會議室 | 學生事務處 |
拒絕霸凌一起來
孩子受到霸凌時,家長該怎麼辦?
別慌張才能當孩子的靠山!兒福聯盟執行長王育敏建議,父母親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完整了解事情的經過,通盤釐清事情的始末之後,也要讓孩子知道父母是可以依靠、信任的對象,同時告訴孩子勇於揭發事實的重要性,取得孩子認同後,將事實報告老師或學校行政人員,讓孩子在家庭與學校方面都獲得援助,降低心理恐懼。另外,家長也要與老師共同協助輔導受害孩子,由學校的輔導室安排對孩子的心理輔導,幫助孩子排除心理陰影,並保護他免於再度受害的恐懼。而在輔導的過程中,也要教導他如何面對暴力問題的正面態度,同時告訴孩子遇事不可逃避,卻也切勿私下報復,以免釀成隱性的暴力行為。
被霸凌了該怎麼辦?
支援管道 | 處置 |
向導師、家長反映 (導師公布聯絡電話及電子信箱予學生及家長) | |
向學校投訴信箱投訴 校 長:t861005@ilc.edu.tw 學務主任:frankie690121@yahoo.com.tw 生教組長:leef@ilc.edu.tw | |
向縣市反霸凌投訴專線投訴 03-9254430 | |
向教育部24小時專線投訴 0800200885 學校專線投訴 03-9381773 | |
於校園生活問卷中提出 | 各級教育行政主管機關:每學期辦理不記名生活問卷。 學校:每年4月及10月各辦理以次記名或不記名校園生活問卷。 |
其它(警察、好同學、好朋友) | 向學校反映 |
手機聊LINE電磁波高6萬倍
台灣電磁輻射公害防治協會檢測多款手機後發現,透過手機使用LINE後,比不使用時的電磁波,高達5至6萬倍,長期下來可能引發頭痛、耳鳴等症狀,呼籲學生少用,孕婦和12歲以下的小孩,更要多加注意。
研究統計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研究,長時間使用手機會增加長腦瘤的機率。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曾針對臺北、高雄市區一千多名學生做過調查,發現近半數的學生都帶著手機上學,七成擁有手機的學生都曾收過廣告簡訊或色情簡訊,也常接到詐騙電話。事實上,學生一天只和家長聯繫兩次,其餘都是用來和朋友上FB或傳簡訊。調查還發現,在日本有百分之三十五的國二生,因為使用手機網路交友,而擁有「許多父母不認識的網友」,引發更多的學生交友安全問題。部分學生甚至過度依賴手機,只要忘了帶手機,就會整天心神不寧,無法專心上課,擔心自己錯過朋友的電話或簡訊,就是所謂的「手機依賴症」。
學生常見不當使用手機狀況:
- 用手機下載播放音樂、影片;上網,失去攜帶手機本意。
- 用手機下載遊戲、玩遊戲、電動,影響課堂學習。
- 利用手機偷拍或自拍不當照片、影片。
- 傳送色情圖片、影片、不當簡訊。
- 手機依賴,影響親子正常互動。
- 手機網路不當交友;遭受手機詐騙。
學校作法
學校為顧及學生身心健康與杜絕其他手機不良影響,禁止學生上學時間使用手機。家長如果在學生上學時間需要緊急聯絡,可以撥打學校電話9381773,由學校老師替您傳達;學生亦可使用學務處旁公共電話(投幣、插卡兩用),與家長做緊急聯繫。如果因為家長聯絡需要非帶手機不可,亦請孩子於放學後再開啟使用,校園內需關機並自行保管。違規使用者依學生獎懲辦法處分。
交通安全需要我們共同注意
根據警政署101年度交通事故統計,騎乘機車、腳踏車與行人佔交通事故死亡總人數78.3%,這些都是孩童上、放學最常使用的交通方式。
行的安全需要家長共同叮嚀
- 禁止孩子騎乘(電動)機車,騎乘機車接送孩子務必戴安全帽。
- 行政院已核定自民國100年8月1日起,小型車乘客應依規定繫安全帶。
- 督導孩子騎乘腳踏車注意安全並配戴安全帽。
學生上下學搭乘私營九人座廂型車人數日增,導致業者超載情形嚴重,或是載送班次增加導致過早(7點以前)就把學生送到學校,容易導致安全意外事件發生。學校基於學生安全考量,建議貴家長替您的孩子審慎選擇合法交通車搭乘或由家長自行接送。
家長接送區位置圖
愛心商店分布圖
孩子的安全「性」不容忽視
截至去(101)年12月31日止,國內愛滋病感染人數計24,239人,其中15-24歲累計通報4,716人(佔全年齡層19.5%),是愛滋感染者增加最快的一群,且傳染途徑透過不安全性行為的比例最高,並以男男間性行為為主。
101年通報年齡在20歲以下的愛滋感染者中,72%曾透過網路尋找性伴侶,14%在被診斷為愛滋感染者前曾使用成癮性藥物,37%的人在15歲之前即發生初次性行為,發生年齡最小為11歲,顯示青少年發生第一次性行為的平均年齡越來越低,且易透過網路尋性,並開始使用成癮性藥物,以致無法確保安全性行為,增加感染愛滋病毒之風險。
愛滋病傳播方式
愛滋病毒是透過體液(如血液、精液、陰道分泌物、母乳等)交換傳染的,傳染途徑包括:
(一)性行為傳染:與愛滋病毒感染者發生口腔、肛門、陰道接觸的性行為,就有受感染的可能。
(二)血液傳染:與愛滋病毒感染者共用注射針頭、針筒、稀釋液或輸入被愛滋病毒污染的血液或血液產品等。
(三)母子垂直感染:感染愛滋病毒的婦女懷孕生產,可能會在她懷孕、生產或哺乳時,將病毒傳染給她的嬰兒。
預防方法
(一)安全性行為:單一固定的性伴侶,避免嫖妓、援交、一夜情,性行為時要全程正確使用保險套,若需要使用潤滑液,應選用水性潤滑液,不可使用油性潤滑物質(如嬰兒油、凡士林),以避免保險套破損。
(二)不要共用注射針頭、針筒、稀釋液。
(三)性病患者請儘速就醫,並檢驗愛滋病毒。
(四)懷孕時要接受愛滋病毒檢查,如果媽媽確定為愛滋病毒病患感染者,從懷孕期間就要開始接受預防性用藥,有需要時選擇剖腹產,並且避免餵母乳。
- 注意交友,避免約會強暴:避免獨處一室、到偏僻場所或與來路不明人約會。
- 了解性與愛的基本觀念:性不等同於愛,愛包含照顧、尊重、責任、了解。,
- 保護自己,勇敢說不:以溫和、堅決的態度表達拒絕,同時尊重對方感受。
民眾若擔心自己有可能得到愛滋病,可以到愛滋病指定醫院或其他醫療院所接受愛滋病篩檢,或可至衛生局(所)、全國匿篩檢醫院進行匿名篩檢,證實感染後,請立即至全國愛滋病指定醫院接受治療。
【狂犬病簡介】
一、什麼是狂犬病:
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病毒性腦脊髓炎,一旦發病後,致死率高達100%,但如能在動物咬傷後,及時就醫,接受狂犬病暴露後預防接種,可以有效的降低發病的風險。
二、傳播方式:
患有狂犬病之動物,其唾液中含有病毒,狂犬病病毒隨著動物的唾液,透過動物抓、咬的傷口進入人體。
三、潛伏期:
狂犬病潛伏期從1至3個月不等,偶而短於7天,最長可達7年以上,視傷口嚴重程度、傷口部位神經分佈的多寡或與腦的距離、病毒株別、病毒量、衣服的保護程度及其他因素等而定。
四、發病症狀:
狂犬病初期症狀包括發熱、喉嚨痛、發冷、不適、厭食、嘔吐、呼吸困難、咳嗽、虛弱、焦慮、頭痛等,咬傷部位會出現異樣感的症狀,持續數天後,病患會出現興奮及恐懼的現象,然後發展到麻痺、吞嚥困難,咽喉部肌肉之痙攣,引起恐水之症狀(所以又稱為恐水症),隨後會發生精神錯亂及抽搐。
五、預防方法:
1.預防被動物咬:
(1)不碰觸、逗弄野生動物。
(2)不撿拾生病的野生動物、屍體,請洽詢各地動物防疫機關,或電洽0800-761-590。
2.一旦被動物咬傷時,請遵循1記、2沖、3送、4觀:
(1)記:保持冷靜,牢記動物特徵。
(2)沖:用大量肥皂、清水沖洗15分鐘,並以優碘消毒傷口。
(3)送:儘速送醫評估是否要接種疫苗。
(4)觀:儘可能將咬人動物繫留觀察10天。若動物兇性大發,不要冒險捕捉。
六、被動物咬傷後,到哪裡就醫:
1.請至全國28家疫苗儲備醫院就醫,各縣市均有施打點,且持續擴充中。
2.高風險民眾暴露後需接種5劑疫苗,且於發病前接種,防護效果接近百分之百。
以上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壯圍國中健康中心 關心您~
特教文章分享
一個孩子就有一個亮點
作者:詹志禹
最後一名的孩子不是一無是處,他只是光點隱晦,沒被發現;當他有機會在小領域獲得肯定,才能產生正向月暈效應,照亮其他地方。
只要有成績排名,每個班級就會有最後一名,這是成人世界造就的宿命。某個低年級的孩子在他的班級裡總是排最後一名,上課文靜沒有反應,老師雖然心有不忍,卻不知該如何幫助他,心底懷疑他也許智能不足。
有一天,老師進行家庭訪問,卻發現這個孩子在家中其實滿活潑乖巧,完全沒有智能不足的徵兆,只是家庭經濟狀況不佳,父母都很忙碌,沒有時間照顧孩子。老師回到學校,有一天下課後路過操場,無意中發現這個孩子非常會盪鞦韆,盪得又高又穩。老師靈機一動,打算舉辦一場盪鞦韆比賽。
經過活動設計、安全防護、技巧練習、器材檢驗、規則講解等各種準備過程之後,比賽終於熱烈展開。不出所料,這個孩子過關斬將,直到拿下冠軍,被其他同學視為英雄。他在學校第一次綻放的笑容,有點得意,又有點靦腆。說也奇怪,從這次事件之後,他的學業成績竟逐漸好轉,從體育、藝術等領域擴展到數學、自然,幾乎每一科都在進步,甚至他的人際關係也逐漸改善。
所有孩子都透過重要他人的肯定來發展自我的肯定。如果孩子覺得自己一無是處,這是一個重大問題,並且會從心理問題發展成社會問題。遇到這樣的孩子,家長與老師可以共同做一個練習:幫助孩子至少找一個亮點,創造一個成功的機會。
如果他數學不好,那語文(英語、國語、台語等)如何?說話不好,傾聽能力如何?作文不好,閱讀興趣如何?論說文寫得不好,小說故事寫得如何……?語文都不好,科學如何?物理、化學都不好,生物學如何?生理學不好,生態學如何……?科學都不好,藝術如何?音樂不好,繪畫如何?繪畫不好,演戲如何?演小生不好,演老生如何……?藝術都不好,人際關係如何?領導能力不好,助人傾向如何……?社會人際都不好,運動如何?籃球不好,賽跑如何?賽跑不好,游泳如何……?
這個練習,可以無窮無盡,它的祕訣就是領域特定、領域分化和多元智能。不要輕易放棄一個領域,因為領域中還有次領域,次領域中還有次次領域……我見過很多人不會游自由式卻很會游蛙式、不會唱情歌卻很會唱軍歌、不會畫素描卻很會畫國畫、不會打籃球卻很會打桌球……這個現象就叫做「領域特定」(domain-specific)。
奇怪的是,孩子一旦在某個小領域受到肯定並得到成功,他就會將成功擴散到其他領域。這並不是技能的類化,而是當他建立自信、贏得尊嚴之後,對其他領域的學習也開始恢復動機和信心。
我見過一個大約十歲的孩子,學校成績科科低落,就連打躲避球也無精打采,而經常受到教師冷落與同學奚落。他的導師打電話給家長,家長抱怨:這個孩子都不寫功課,對讀書毫無興趣,只會養寵物,家裡養了一些貓、狗、蜥蜴和天竺鼠,簡直把家變成一個動物園。
導師聽了之後靈機一動,恰巧自然科在教室養了兔子和一些孔雀魚,有的同學怕兔子大便很髒,有的同學會伸手進魚缸撈魚,讓老師很頭痛。
於是導師宣布:只有最懂寵物、最善於照顧寵物的人,才有權利照顧本班的寵物,其他同學都必須聽他指揮。不出所料,這個孩子的「寵物經」一大堆,像個小百科。他把兔子和孔雀魚照顧到舒舒服服、活潑健康,讓其他同學非常佩服。從此以後,他的眼神開始明亮,對學校不再疏離,對各科功課竟也開始用心。
每個孩子只能有一個亮點嗎?不!一個亮點只是一個起點,一根槓桿的支點,就像一把鑰匙打開祕密花園之後,往往後面還能看到百花齊放。原因除了恢復學習動機和信心之外,他還能利用這個強勢智能來提升弱勢智能。例如:利用體貼寵物的智能來練習體貼他人,利用照顧寵物的知識來拓展動物學、生物學甚至醫學知識,利用觀察寵物的技巧來觀察自然、生態甚至萬事萬物。這就是多元智能(multiple intelligence)教育的核心觀點之一。
然而,月暈效應畢竟有限,周圍暈輪也會比中心亮點黯淡很多。換句話說,每個人都只有少數一、兩項智能可以很突出,其他智能雖可進步,卻要甘於平凡,這也是多元智能理論的核心觀點之一。
例如:愛因斯坦的強勢智能在數理、畢卡索在空間、艾略特在語文、葛蘭姆在舞蹈、達爾文在自然觀察、甘地在人際智慧、佛洛伊德在自我理解、莫扎特在音樂等等;但他們在其他方面的智能都相對弱很多,若要求愛因斯坦去跳舞、畢卡索去做實驗、達爾文去做政治改革、甘地去寫歌,都要很傑出,那就不是培育人才,而是賠掉人才。家長和老師若過度貪心,往往替孩子召回挫敗感受,抵銷成功經驗。偶爾挫敗,可以增強挑戰性;若經常失敗,就會導致逃避與放棄。
每一個孩子即使不是一顆星星,也應該是一隻螢火蟲。有亮點,才有起點,才可以照亮黑暗、產生正向月暈效應。
文章出處: 摘自2013-06 親子天下雜誌46期
文章來源:親子天下雜誌34期 2012-05 作者:楊俐容
孩子成天喊無聊,大人鎮日抱怨為誰辛苦為誰忙?當生命有了熱情,有興趣可以投入,天天都能展笑顏!那麼,探索興趣,如何開始?
生涯學堂小檢測——職業或志業?
請憑你的第一個直覺,判斷你的答案比較接近「會」或「不會」:
1. 中樂透,你還會繼續從事這項工作嗎?
2. 假期快結束,你會期待上班嗎?
3. 孩子想和你走一樣的路,你會鼓勵他這麼做嗎?
4. 如果可以重新來過,你會選擇這項工作嗎?
5. 你會興高采烈的對別人談起自己的工作嗎?
工作型態可區分為三種:職業(job),為了薪水而工作,上班想下班;事業(career),為金錢與地位的成就而工作;志業(calling),為熱忱與內在召喚而工作。
其中最主要的差別,就在於動力以及興趣的不同。
如果你在上述檢測中,選擇「不會」的數目多於兩個,那麼你可能只是為了餬口、想要有個事業,或者懵懵懂懂的走上了這條路,對目前的工作既沒興趣也沒熱情。
興趣:熱情之所在
興趣是什麼呢?簡單說來,就是你喜歡做什麼?只要從事這些個人偏好的事物或活動,你就特別開心。高中之後,要探索職業興趣,了解從事哪項職業,自己會喜歡,而且願意投入。
為什麼興趣對於生涯規劃很重要,因為它會影響你的情緒。做喜歡的事,你會愉快,有滿足感。如果工作很愉快、很滿足,又符合你的價值,那這份工作就是上上之選,你每天都會開開心心。
從事有興趣的事物,會讓你投入,產生源源不絕的動力,這就是動機;因為全心全力的投入,就很容易產生「心流」(Mind Flow,由心理學家契克森米哈賴 (Mihaly Csikszentmihalyi)提出)。他發現,合乎產生心流經驗的學習,會帶給學習者極大的滿足感,並樂此不疲)。投入心力很多,就能產生毅力;因為是自己的興趣,碰到困難比較能耐著性子、有較高的堅持度。
畢竟再怎麼厲害的人,都會有挫折的時候;有了愉快的情緒、動機和毅力,當然就比較容易有成就,會在自己能力範圍內,展現到最好,這也是興趣對生涯發展如此重要的原因。
很多父母會說,興趣哪能當飯吃?錯!其實,興趣和工作結合,孩子會比較愉快,容易有好的成就,父母也可以更放心。
探索:從生活觀察
興趣這麼重要,應如何探索呢?一種常見的方法是,觀察孩子實際的生活活動,這從幼兒期一直到青春前期,都很適用。譬如,多數的幼稚園會有許多的「角落」,如娃娃角、語文角、美勞角、數學角。有些老師會觀察記錄孩子選擇各個角落的頻率,在學期末提供資料給家長參考。
雖然年齡因素也會影響孩子的選擇,小班的孩子,不分男女,幾乎都喜歡娃娃角;但,如果大人能完全放開心胸,容許孩子自由選擇,長期觀察下來,孩子經常造訪的角落,多半就是孩子的興趣所在。興趣當然也和孩子的「潛能」有關,因為有潛能,做起來就得心應手。
到了學齡階段,可以觀察,沒有課業壓力、沒有考試評量時,孩子都主動玩哪些東西。所以,遊戲是重要的,學習更不能局限在課本和評量;千萬不要壟斷孩子的休閒活動,這些活動提供了他自我探索的機會,也幫助父母了解孩子。
不過,這裡要特別說明,興趣需要主動投入,而且要有產出,才能累積能力。
所以看電視、打電動,不算數;因為看電視只是被動接收,至於打電動不能算有產出,因為需要的技能太簡單,或許有助手眼協調,但無法累積能力。譬如,上一代的媽媽會以自己洗衣服的技能自豪,因為她洗的衣服比別人挺;但這一代的媽媽無法說我比隔壁太太會洗衣服,因為只要會按鍵,洗得好不好是看洗衣機的等級而定。「按鍵」是一種動作技巧,不是專業技能。
另一個觀察點,就是才藝課,以及課業表現。
才藝跟藝術、技能有關,相對容易觀察。譬如,有的孩子熱衷美勞,有的孩子酷愛運動;也有孩子彈起鋼琴欲罷不能,雖然這牽涉到較高難度的技能,所以比較少孩子能享受其中。
課業牽涉到高層次的認知,需要專業判斷。譬如:有些孩子鍾情涓滴成河的歷史,有些孩子喜歡結構完美、合乎邏輯的數學;即使同樣喜歡語文,有的孩子善於舞文弄墨,有的孩子則著重口語表達。以下這些問題,可以幫助你了解孩子的興趣在哪裡:
★ 有空時,孩子最喜歡做什麼事?
★ 孩子在學校最喜歡的科目是什麼?
★ 孩子最喜歡和別人討論的話題是什麼?
★ 孩子喜歡看什麼類型的書籍或雜誌?
★ 問孩子他的興趣或嗜好是什麼,他會怎麼說?
釐清:提供探索架構
至於青春期的孩子,因為後設認知(Metacognition,指知道自己在想什麼、怎麼想,以及如何規劃等高層認知能力)日漸成熟,父母就可以透過平常的閒談討論,和孩子一起探索自己的興趣。關於探索的架構,有各式各樣的論述。在這裡,提供家長三種比較容易判別的架構:
1. 喜歡相對靜態的室內活動、動態的戶外活動,或者兩者都喜歡。
2. 喜歡知識性的、體能性的,還是藝文性的活動。
3. 喜歡處理事物、處理資料,還是人際互動。
譬如,同樣讀土木系,戶外型的也許鍾情在工地現場工作;喜歡室內活動的人可能情願選擇研究,留在實驗室。我認識的某位機師,他的興趣是「滑板」,但喜歡的是研究「滑板的結構」,而非「溜滑板」,他就是知識型,而非體能型的。
我還碰過一個孩子,什麼才藝課都要上,週一到週五,課表排得滿滿。媽媽以為他學習動機超強,就投入不少經費全力支持。但是,這孩子回到家從不練習,學習效果當然不好,媽媽為此十分苦惱;停掉可惜,不停,又覺得浪費。後來我和那孩子談了幾次,就發現他非常喜歡人際互動;別人上課是學才藝,他則是在不同的才藝班裡廣結善緣。
知道原因之後,媽媽決定只保留一項孩子真心喜歡的才藝,再以其他花費較少的社團或運用親戚朋友聚會,滿足孩子的人際興趣。
培養:興趣會轉變
父母了解上述興趣的架構,加上平日的觀察,再配合適當的提問,就可以和孩子一起釐清興趣所在。
我女兒小學五年級時,因為跟著老師閱讀而迷上了《紅樓夢》,除了針對幾位主角的性格,發表了一篇獨立研究報告外,對紅樓美食更是產生極大興趣;她數度遵食譜烹煮,在家舉辦「紅樓宴」,期許長大要研究紅學、開古典小說食譜餐廳。國中時,轉而醉心「天文世界」,平常喜歡閱讀天文相關書籍,假日要我們帶她去科博館。高一參加營隊,發現自己對大腦很感興趣,原本想研讀心理系,又因在學校義工社接觸到植物人的議題,而對大腦病變產生好奇。高三準備大學入學申請時,和我們討論許久,終於決定選擇醫學做為生涯道路。
由此可知,興趣不像人格那麼穩定,可能隨著接觸的人事物、環境變遷或個人成長而轉變。孩子的興趣發展軌跡明確、內在召喚強烈,當然可以做為生涯規劃的重要參考因素。如果孩子的興趣不明確、不強烈,也許就需要擬定培養計畫;即使不能和職業完全配合,做為休閒活動、生活調劑,也是生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採訪整理│江美滿)
✽ ✽ ✽ ✽ ✽ ✽ ✽ ✽ ✽ ✽ ✽ ✽
【生涯學堂小檢測─生涯規劃是啥米?】
請儘可能對自己誠實的回答下列問題:
1. 你平常看些什麼報章雜誌?休閒娛樂、科學新知、文學藝術,還是財經政治?
2. 工作之外, 有任何讓你感興趣而且投入的事情嗎?
3. 你看上一件衣服,覺得穿起來很合身又很舒服,但是家人都說不適合你,你還會買嗎?
4. 從高中畢業一直到現在,你的個性或價值觀有改變過嗎?
5. 你對專家說的話總是全盤接受嗎?
6. 如果林書豪一輩子沒有嶄露頭角,你會不會覺得他入錯行了?
7. 你比較喜歡饒舌音樂還是古典音樂?
8. 你曾經讚賞那些幫你修水電或做頭髮的人的手藝嗎?
9. 面對生活中各式各樣的選擇,你會猶豫不決,或者老是做錯決定嗎?
10. 如果孩子畢業於名校的熱門科系,卻因熱愛網球又打得不錯,而想走職業網球手的路,你會答應他嗎?
– – ————————-
各題計分方式:
1. 如果你經常閱讀的類型超過三種以上,得分為1;只閱讀一、兩種甚至完全不讀,那麼你的得分是0。對外在世界的了解愈多元,也就愈容易掌握時代的脈動與世界的變化;只投入自己的專業,對其他領域不了解,就無法了解世界的全貌,你對孩子生涯的選擇容易偏向保守傳統。
2. 只要你答「有」,不管是什麼都可以得到1分;這表示你能體會興趣是生活重要的原動力,因此也會鼓勵孩子發展興趣。如果你答「沒有」,這題的得分是0;工作對你而言比較像義務而非熱情之所在,你可能有「興趣又不能當飯吃」的想法。
3. 如果你決定買下來,得分為1;決定放棄,得分為0。每個人的觀感、價值都不一樣,如果你對於「純屬個人」的事務都無法肯定,你也可能會以他人的眼光來決定孩子的生涯方向。
4. 如果你的特質或價值觀從未改變,得分為0;那表示你是個比較固著僵化的人。如果你曾經動搖或思考過,無論最後調整的幅度如何,都代表你是開放、願意調整自我的人,那麼你的得分是1,能夠與時俱進,對孩子的生涯發展有未來觀。
5. 從來不質疑專家的說法,或者對專家完全不以為然,得分是0。只要會參考專家的意見再做決定,得分就是1;那表示你尊重專業知識,並且重視獨立思考判斷的能力,這些態度都是引領孩子做生涯做決定的重要基礎。
6. 答「不會」的人得1分;答「會」得0分。「以成敗論英雄」是一般大眾的思維,但成功受到許多個人無法掌握的外在因素影響。從小重視孩子的學習過程,而不只以結果來論斷要求的父母,最能激發孩子對工作價值與意義的體會。
7. 無論答案是哪一個,只要你兩種都有接觸過,得分就是1;如果你從來沒聽過其中任何一種,得分為0。在未來,將有超過五成前所未見的新興行業,願意嘗試新奇或不熟悉事物的人,不只會鼓勵孩子發揮創造力,也比較能夠接受孩子另類的生涯選擇。
8. 曾經真心讚賞的得1分;雖然會說「謝謝」,但心裡沒有特別感受的人,得分為0。專業技能與專業知識對人類社會同樣重要,內心仍有「士大夫」迷思的人,可能貶低專業技能的價值,不鼓勵孩子往此方向發展,使得操作能力強過抽象認知能力的孩子無法適才發展。
9. 答「會」得0分,答「不會」得1分。選擇的可能性愈多,愈需要果斷的態度和承擔的能力,生涯選擇也一樣。你相信智慧選擇的重要,就會注意培養孩子的自主性,願意花時間和孩子就各式各樣的話題進行討論或做出決定,也會鼓勵他想像、規劃自己的未來。
10. 答「不會」得0分;你認為「十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人生態度傾向保守,且重視社會觀感,比較缺乏開創性。答「會」得1分;你對孩子有一定的信心,對未來的職業樣貌也抱持開放的態度,比較能接受未來的不確定性,肯定多元的工作價值。
解析– – – – – – – – – – –
★ 8~10 分 你是個敏銳開放的人,不只努力拓展內在心靈,也樂於探索外在世界,對生涯有全方位的思考,極有可能成為孩子很好的生涯教練。
★ 4~7 分 你已經相當不錯,不過還可以再積極、開放一些。回頭審視那些你得0分的題目,只要對這些領域再多一點了解和調整,你就能幫助孩子做好生涯規劃。
★ 0~3 分 你對生涯的看法偏向保守,對工作價值的觀點比較狹窄,無論你自己的成就如何,你可能不是太樂在其中。與其得過且過,不如和孩子一起探索生涯規劃,現在改變絕對不會太晚。
文章來源:親子天下雜誌4期 2009-02 作者:許芳菊
親子對話是一門愛的藝術,也是父母必修的功課。 如何與孩子開心對談?有哪些訣竅與禁忌?
想要創造好的親子對話,最重要的是彼此都能學習傾聽的能力,並創造好的對談氣氛。
父母可以先省察一下,孩子從小到大,你有好好聽過他說話嗎?還是只要求他聽話?你是否真的懂得聆聽?
美國親子專家巴迪奇指出:「當你真心聆聽別人講話,那段時間你必須完全放空自己,一心一意都在對方身上。聆聽是給予別人尊嚴的一種方式,好的聆聽者創造真誠的關係。」
父母有了聆聽的意願,接著就可以好好經營家裡的氣氛。
親子對談三要訣
親職教養專家楊俐容指出,親子對話第一要訣,是家裡要建立開心對談的習慣,完全不是要處理問題的談,而是天南地北的談。在對談當中就會看到孩子需不需要你擔憂、協助。
對談應該跟正向情緒經常連結,如果孩子跟你談話都是不開心的,他有問題就不來找你。
有了開心對談的環境,第二,還需要父母有全然好奇開放的態度。
指導性太強的父母,孩子會談不下去。你們談三句,你就問他,「你有沒有從這裡學到什麼?」「你有沒有發現你最好不要怎麼樣?」
如果是這種談法,以後孩子會不想跟你談。
父母應該是抱著光是聽孩子講,就覺得好有意思,如果是這種心情,孩子自然就願意談。
第三個,父母可以學一些溝通的技巧,要多聆聽,不評價。還可以透過問一些問題,幫他做整理摘要。例如,「你剛才說的是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