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級家庭教育課程設計
家事!家事!誰家的事?/碧華國小 彭麗琴‧忠義國小 陳佳汎
- 課程設計理念:
隨著時代的演進,雙薪家庭的增加,兩性平等觀念的普及,連帶使得家事活動隨之產生「質」變,「家務處理」已經從過去母親一個人的責任,轉變為全家人的責任。所以教育部「高中以下四小時家庭教育課程規畫」(2004)中建議國小低年級在「家庭生活管理」學習的課程裡有「家務協助」之一項。
家事活動在傳統的家族社會學裡,認為家事活動具有「愛情表現」的價值(Bowlby,1969),而Parsons(1956)則提出家事活動是「性別角色分工」(引自橋爪貞雄,1981),因此從Parsons之後,即認為家事活動具有情感與分工兩個概念。所謂家事活動所包含的範圍非常的廣泛,舉凡居家環境的整理,或洗衣、燒飯、外出購物等煩瑣雜務等均可歸屬。亦即凡是與家庭日常生活相關的食、衣、住等皆是屬於其參與學習的內容(陳妙娟,2001)。康哲行(1998)曾提出訓練孩子負責,應該從做家事做起,他並且認為一個會做家事的學童,一旦離開家庭,很容易就可以融入社會。而從兒童生理發展來看,學童在參與家事的過程中,可以透過肢體的操作,經由大肌肉的運動促進小肌肉的發展,所以家事活動在學童成長的歷程中,應該讓孩子經由參與家事操作,協助其生理發展。
本課程根據「家庭資源管理」的理念設計,希望學童藉由參與家事活動的過程中,體會父母為家庭所做的努力,並認知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能同心協力的共負營造幸福家庭的責任。
教學主題與目標:
(一)課程架構
(二)教學目標
本單元主題為「參與家事」,分為三單元,第一單元為讓學童了解參與家事的原因;第二單元讓學童認識家事內容;第三單元讓學童學會簡單的家事。因此本教學目標有三:
1.認識家事內容,並了解家事是全家人的事。
2.培養參與家事活動、具有愛與分工的精神。
3.鼓勵學生運用所習能力,參與家事,增進與家人互動品質。
(三)教學主題:
第一單元:家事!佳事!!(一節課)
藉由「手指偶」讓學童了解做家事不分男女老幼大家一起來,並了解家庭組成就如手指一般,每一隻手指頭都有它的功能,缺一不可!讓學童知道參與家事是全家人的責任,並了解目前父母會分擔所有家事是因為「愛」,學童既然為家中的一份子,理應參與分工,讓「做家事」成為學童在家中「最佳的事」。
第二單元:佳事在我家(一節課)
請學童先在家中進行家事分工的觀察和紀錄,再和學校班級事務分配做比較,進行分享討論,讓學童覺察家中事務分工的情形是否合理,以建立家庭成員分工合作的觀念,並能體會且感恩家人的愛心。
第三單元:我是家事小高手(二節課)
從討論班上家事高手所能完成的家事為起點,並讓學童評估自我能力及家中現實狀況,確定適合自己的家務工作,並透過教師指導、討論家事處理技巧的過程中,增進家事處理的知識與技能。
(四)教學策略
本教材採用的教學策略有:
<討論教學法及價值澄清法>:經由不斷的質疑與討論,批判、修正自己與他人的想法,建立學生審慎明辨的思考能力,最後再由教師適時的給予價值澄清。使學生可以找到對問題的正確態度。
<學習單>:運用學習單可使學生有充分時間進行思考並整理思緒,使自己的發言更有條理,幫助整體活動的進行。
<體驗活動>:透過親身操作,可以發現問題所在,同時也發展解決問題的策略。
教學對象:
本教學活動適合對象為國小二年級學生。此時期學生的認知能力逐日發展,開始有自己的看法;對「家事」能約略陳述(如:家事是家裡的事,像打掃、洗衣、煮飯…),但對其意義尚處於模糊的階段(家事是大人在做的事),再加上,二年級學童思想屬於具體運思期,因此教學活動安排需盡量具體,讓學童看到實物為主。而在動作上,小肌肉仍未發展成熟,因此在學童做家事內容的選擇上,盡可能以大肌肉的活動為主。
四、教學活動設計
活動一 (活動名稱:家事!佳事!!)
活動名稱 | 家事!佳事!! | 設計者 | 彭麗琴、陳佳汎 |
教學時間 | 40分鐘 | 教學對象 | 全班 |
能力指標 | 綜合活動–家庭倫理認識自我1-1-2說出自己在家庭與班級中的角色。 健康與體育–人際關係6-1-2學習如何與家人和睦相處。 兩性議題(2) 兩性的人我關係2-1-6瞭解家庭的特質與每個人的義務與責任。 |
活動目標 | 培養參與家事活動、具有愛與分工的精神。 了解家事是全家人的事。
|
活動流程及內容設計 | 時間(分) | 設計說明 |
【引起動機】 表演「手指偶劇」劇情人物:手指分別套上爸爸、媽媽、哥哥、妹妹的指偶。內容重點: 媽媽:「哇!客廳好亂喔!誰來跟我一起整理呢?」 爸爸:「哥哥!去幫忙!」 哥哥:「我是男生,我不要!妹妹去。」 妹妹:「隔壁的小美都不用做家事,為什麼我要做家事?」 【發展活動】 1.討論: (1)劇情裡妹妹說:「隔壁的小美都不用做家事,為什麼我要做家事?」你覺得妹妹的說法如何? 為什麼妹妹要做家事呢? (2)劇情裡哥哥說:「我是男生,我不要!妹妹去。」你覺得哥哥的說法如何?如果你是哥哥你會怎麼說呢? (3)劇情裡爸爸說:「哥哥!去幫忙!」,你覺得爸爸的說法如何?如果你是爸爸你會怎麼說呢? (4)家事要如何分工?是誰的責任?分享家裡的家事分工情形,你認為公平嗎?要怎麼分才公平呢? (5)為什麼要做家事呢?你會做哪些家事呢?(需要詢問學生本身家中的情形又是如何,他們的想法又是如何?) 2.歸納重點: (1)「家」是大家的,不分男女、老幼都要幫忙做家事,讓「家」更美好。 (2)人人依照自己的能力做家事:現在很多的家事,因為我們年紀還小,家人愛我們,都會幫我們完成,但我們已經二年級了,也應該參與家事,為家裡共同負責。 (3)因為我們愛我們的家,希望家裡每個人住起來更舒服,所以要做家事;再加上,我們住在這裡,是家庭中的一份子,就應該要參與分工做家事。 【統整與總結】 舉起手指偶,手上的每隻手指頭都有它的功能,缺一不可;就像我們,都是家庭中的一份子,也應該發揮自己小小的力量,讓我們家更好。回家請完成學習單一。 ——————————— 第 一 節 結 束 ——————————— | 3 15 15 7 | 以紙偶劇帶入活動,可引起學生興趣;教師再以手指偶進行人物對話時,可以用較誇張的語氣,更能吸引學生注意。教師也可視班上學習情況,採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引起動機,內容以家事分工不均為主。 |
教學評量 | 口頭評量 學習單評量
|
指導要點及 注意事項 | 有些學童家裡雜亂,避免傷害這類學童之心靈,引導時也要注意避免讓學童認為父母不做家事,就是不愛他們,但可以藉機鼓勵學童養成做家事的習慣。 |
備註 | |
活動二 (佳事在我家)
活動名稱 | 佳事在我家 | 設計者 | 彭麗琴、陳佳汎 |
教學時間 | 40分鐘 | 教學對象 | 全班 |
能力指標 | 兩性議題(2) 兩性的人我關係2-1-6瞭解家庭的特質與每個人的義務與責任。 |
活動目標 | 1.培養參與家事活動、具有愛與分工的精神。 2.了解家事是全家人的事。 |
活動流程及內容設計 | 活動(分) | 設計說明 |
【引起動機】 老師展示有做家事的家庭與沒有做家事的情境圖片檔案,並藉此讓學生體會為什麼需要做家事。 討論: 為什麼需要做家事?分享做家事的好處。 【發展活動】 分享學習單一:將全班分成四人一組,分享上次回家所完成的學習單一,並說說平常自己參與多少家事。 討論與分享:請各組派一人上台分享剛剛討論結果。 老師播放家中各個不同地點的圖片(例:客廳、餐廳、陽台、廚房、廁所、房間)全班共同討論 家中有哪些家事?而有哪些家事,是我可以做的? 討論如何將家裡整理成合適的樣子?
【統整與總結】 家事很多,若全家人共同參與,不但可以讓大家都有一個乾淨、舒服的空間,還可以省時,多出來的時間,全家可以做更多的事情。因此配合學習單二發下給家長的一封信(附件一),請小朋友在家每天至少做一件家事,並請父母紀錄於學習單二中,下次上課將找出班上最會做家事的家事小高手。 請小朋友下次帶外套、便當盒、筷子、湯匙。 ——————————— 第 二節 結 束 ——————————— | 3 7 12 15 3 | 建議可以PPT檔播放,如果不易準備投影設備,教師亦可蒐集相關圖片或照片展示,重點在進行有無做家事的比較。(照片請見附件二) 教師應定期追蹤學生是否確實做家事,所附學習單二以月為單位,教師可視情況列印 |
教學評量 | 1.學習單評量 2.口語評量 3.形成性評量 |
指導要點及 注意事項 | 老師不但需鼓勵學童做家事也要讓家長體會學童做家事的重要,因此建議附上給家長的一封信,改變家長的想法。 |
備註 | |
活動三(我是家事小高手 )
活動名稱 | 我是家事小高手 | 設計者 | 彭麗琴、陳佳汎 |
教學時間 | 80分鐘 | 教學對象 | 全班 |
能力指標 | 綜合活動–家庭倫理認識自我1-1-2說出自己在家庭與班級中的角色。 兩性議題(2) 兩性的人我關係2-1-6瞭解家庭的特質與每個人的義務與責任。 |
活動目標 | 1.學會做家事的技巧。 2.運用所習能力,參與家事,增進與家人互動品質。 |
活動流程及內容設計 | 活動(分) | 活動設計說明 |
【引起動機】 將學習單二做家事的紀錄結算,找出班上的家事小高手。 【發展活動】 分享班上家事小高手做了哪些家事。 討論:除了家事小高手所做的家事外,還有哪些家事?家事可以分類嗎? 討論:請學生仔細思考自家的情形,還有哪些是二年級學生可以做的,或可經由大人協助完成的。
——————————— 第 三 節 結 束 ——————————— 老師先示範而後請學童練習簡單的家事(晾衣服、摺衣服、掃地、拖地、擦窗戶、擦桌子、擺碗筷、盛飯、倒垃圾、洗碗、清洗廚餘桶、清理洗手台…),並討論出「會做」和「做得好」的訣竅。 就上面所教導的家事內容,讓學童分組比賽共同完成十項家事,並以學習單三自評自己這組做家事的成效。
【統整與總結】 告訴學生學會做家事的技巧以及做家事需注意安全,並提醒學童要養成做家事的習慣;結束前再次提醒學生:做家事是對家人情感的表現,我們感謝家人對自己的付出,自己有能力時,也要多多回饋,一切就從基礎的做家事開始。 回家持續作家事,紀錄在檢核表上。並請家長評量或回饋,觀察學生在家是否亦能將在校所學得的方法,應用在家中。
——————————— 第 四 節 結 束 ——————————— | 2 13 25 10 25 5 | 將家事分類是為了讓學生明白家事有難有易,學生還是可以依據自己的能力完成部分的工作。 很多教師在學生一年級時已經分配打掃工作,所以在這裡要強調做的好的方法。 |
教學評量 | 口語評量 形成性評量 實作評量 學習單評量
|
指導要點及 注意事項 | 1.教師應視各班情況酌予增刪修改家事內容(如:以摺雨衣代替摺衣服), 並決定分組或個別進行。 2. 習慣的養成絕非短期就可一蹴可及,老師後續仍需鼓勵。 3. 每個學童「成熟」程度不同,老師應依學童成熟程度做不同的要求。 |
備註 | 本教材所列舉的家事都是在學校學生所會使用到的,如果學生在家中不必做家事,則教師可協助學生強調在校生活管理。 |
五、參考資料:
Bowlby, J.(1969). Attachment and Loss.Ι. Attachment: Hogarth Press.
教育部(2004)。高級中學以下學校實施至少四小時家庭教育課程規劃。載於:活力家庭—follow me,go。
許美瑞(1998)。國中學生的家庭概念分析。家政教育學報,1,21-41。
陳妙娟(2001)。高中生對家事活動認知之調查。95年3月30日引自
http://www.isst.edu.tw/s44/90/heno/table.htm
康哲行(1998)。如何培養獨立、負責、有愛心的子女。95年3月30日引自http://www.nspo.gov.tw/~kang/life/871115-2.doc
橋爪貞雄(1981)譯。家族。日本東京:黎明書房。譯自Parsons, T., & Bales, R. F. (1956). Family Socialization and Interaction Process。
六、附錄
學習單一

二年 班: 姓名:
小朋友,現在你有一個多拉A夢的百寶袋,請想想家裡有哪些地方需要多拉A夢百寶袋裡工具幫你做家事呢?


1.這是我家的 。
2.這個地方需要多拉A夢百寶袋幫忙的家事有
。
3.我會需要使用的工具有 。
(學習單二)
家事!佳事!
二年 班: 姓名:
小朋友,請你每天於下表中記錄當天所做的家事!持續一週後,我們來數數看誰做得最多!
月 |
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日期(填上今天的日期) 【家事】 【家事】 【家事】 | 日期 (9) 【洗碗】 【掃地】 【拖地】 | 日期 ( ) 【 】 【 】 【 】 | 日期 ( ) 【 】 【 】 【 】 | 日期 ( ) 【 】 【 】 【 】 | 日期 ( ) 【 】 【 】 【 】 | 日期 ( ) 【 】 【 】 【 】 |
日期 ( ) 【 】 【 】 【 】 | 日期 ( ) 【 】 【 】 【 】 | 日期 ( ) 【 】 【 】 【 】 | 日期 ( ) 【 】 【 】 【 】 | 日期 ( ) 【 】 【 】 【 】 | 日期 ( ) 【 】 【 】 【 】 | 日期 ( ) 【 】 【 】 【 】 |
我這個禮拜做了【 】件家事。
我做家事的感受是 :
父母愛的叮嚀:
——————————————————————————————————————————————————————————————————————————————(附件一)-給家長的一封信(請教師參酌使用,如能自行謄打將更見效益)
親愛的家長,您好:
現代家庭孩子生的少,是以每個孩子皆是寶,也導致些許家長捨不得讓孩子勞動,竟認為孩子的責任僅是「把書讀好,有時間就盡情的玩!」促使這些孩子成為「知識天才,生活白痴。」成長後進入社會,無法脫離父母獨自生活,些許挫折就使之垂頭喪氣,變成草莓族之一員。
其實,根據兒童專家納爾遜指出:「孩子能幫忙做家事,有助於建立其自立和自尊,因為工作之後,孩子會知道價值所在。」是以透過做家事過程,不但能讓孩子體會父母辛勞,也能讓孩子自覺自己對家庭有貢獻,進而建立其成就感,增加自信;亦可培養其合作觀念,促進團體精神和同理心。
惋惜的是有些家長撥不出時間,教導孩子如何做家事,認為自己做比較快,心想孩子做事效率慢、效果又不好,等孩子做完家事,可能還要幫其收拾殘局,此種怕麻煩心態,剝奪孩子學習做家事的機會,殊為可惜。
目前本班正在進行有系統指導學生做家事的課程,亟需家長從旁協助指導。剛開始,孩子做家事,請家長先跟在身邊,教導他循序漸進的每一步驟,邊說邊示範,與孩子共同完成。此外,更重要的,要有「耐心」讓孩子做家事。兒童專家就指出:「孩子做家事的成果,千萬不能以十全十美的標準衡量。」即便是他們的工作還有待改善,家長也一定要肯定他們所付出的努力,同時給予適度的讚美,譬如:「你桌子擦得又快又乾淨,真了不起!」讓孩子習慣分擔家事是一種責任,當然,除了多鼓勵孩子做家事外,也別忘了多稱讚他們的付出喔!
做家事是一種好習慣,俗語說:「好習慣創造好人生,命好不如習慣好」,讓孩子從小養成好習慣,對孩子有很大的幫助。親子合力完成家事,對於促進親子關係、促進家庭氣氛和諧是很有幫助的,期盼透過「做家事」這個活動,能與家長一起共同看到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