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1-1-2j健康的成長, 健康Family

活動四:健康的成長,

活動名稱

健康的成長

施教者

五年級健康與體育老師

教學時間

40分鐘

教學對象

五年級學生

能力指標

健體與體育

5-2-1會覺察生活環境中的潛在危機並尋求協助。

綜合活動

3-3-3熟悉各種社會資源及支援系統,並幫助自己及他人。

活動目標

覺察生活中的潛在危機,並學會家人彼此協助,可以建立身心健康之家庭系統。

活動流程及內容設計

時間(分)

設計說明

【引起動機】

敘述情境故事:

小華最近體重越來越重,同學開始嫌他胖,越來越不喜歡和他一起玩遊戲或做事情,同時自己也感覺到容易氣喘如牛,他覺得非常的沮喪。他想找出越來越胖的原因,並且改善繼續胖下去的方法,回復以往良好的人際關係和健康的身體。如果你是他的家人,可以怎樣幫助他呢?

 

【發展活動】

一、覺察健康的危機

上述之情境故事,主要是讓學童瞭解此時期生理變化的潛在危機,並可能會引起同儕之間的疏離,造成不良的人際關係。因此,家人適時給予協助,改善健康,進而可以改善人際關係。根據上面的情境故事,引導學童思考,家人身心狀況不佳時,如何覺察其中的危機或原因,並進而找出改善的策略促進健康。並回答下列問題:

  1. 小強在飲食方面,可能出現了什麼狀況?才會導致發胖,如果你是他的爸爸(或媽媽),你會給他什麼建議?
  2. 小強在運動方面,可能出現了什麼狀況,才會導致發胖?如果你是他的哥哥(或姊姊),你會給他什麼建議?
  3. 小強在生活作息方面,可能出現了什麼狀況,才會導致發胖?如果你是他的爺爺(或奶奶),你會給他什麼建議?
  4. 小強在心理方面,可能出現了什麼狀況,才會導致發胖?如果你是他的弟弟(或妹妹),你會給他什麼建議?
  5. 還有沒有其他的狀況,才會導致發胖?如果你是他的家人,還可以對小強有什麼建議?

二、如何尋求家庭資源,克服危機

  1. 請你說說看,哪些事情會讓你很難過、很沮喪或心情不好?
  2. 請你說說看,一個人在很難過、很傷心的時候(例如:考試成績退步了、好朋友不理你了、和好朋友吵架了……),會有哪些舉動?你覺得怎樣的舉動不對?
  3. 面對不如意的事情,你覺得怎樣做比較好?
  4. 當家人生病或是難過、沮喪時,為什麼要安慰他、鼓勵他、支持他?你要如何安慰他或協助他?
  5. 當你難過、沮喪時,別人給你安慰、支持時,你會有什麼感受呢?

 

【統整與總結】

  1. 當家人遇到不如意的事情,為什麼要互相安慰與支持?
  2. 當家人遇到不如意的事情,你會對家人做到哪些幫助他、支持他的事情?
  3. 完成學習單四。

 

 

5

 

 

 

 

 

 

15

 

 

 

 

 

 

 

 

 

 

 

 

 

 

 

15

 

 

 

 

 

 

 

 

5  

 

 

透過故事情境,會覺察生活中的潛在危機。

 

 

 

 

延伸情境問題,瞭解生活中的危機,及家人可以給予的協助,瞭解家庭資源對個人身心健康的功能。

 

 

 

 

 

隱藏性的疾病或家庭遺傳因素

 

瞭解家庭成員的互相支持,對健康成長的重要。

 

 

 

 

 

善用家庭資源,可以建立身心健康之家庭系統。

教學評量

一、口語表達。

二、完成學習單四。

指導要點及注意事項

舉例時,儘量不要以班上某位同學的負面特質為例,並注意學童的感受。

備註

 


南山國民小學家庭教育課程成果

簡述說明:

當家人遇到不如意的事情,要互相安慰與支持。

當家人遇到不如意的事情,你會對家人做到幫助他、支持他。

成果照片1

成果照片2

成果照片3

成果照片4

 

 

 

 

 

活動一:健康Family

活動名稱

健康Family

施教者

五年級健康與體育老師

教學時間

40分

教學對象

五年級學生

能力指標

健康與體育

2-2-1了解不同的食物組合能提供均衡的飲食。

2-2-2了解營養的需要量是由年齡、性別及活動所決定。

2-2-4運用食品及營養標示的訊息選擇符合營養、安全、經濟的食物。

活動目標

1.了解各年齡層正確的飲食習慣。

2.了解營養對身體健康的重要性。

    活動流程及內容設計

時間(分)

    設計說明

【引起動機】

爸爸每天上班,需要交際應酬、喝酒、抽菸;姊姊和弟弟上學必須外食…,因而造成飲食習慣不良,出現營養失調的現象,於是媽媽決定先分析飲食習慣,進而搭配活動狀況,擬出一份適合其個人的營養表,再尋求社區家醫科的營養師協助改善。

【發展活動】

一、外食有一套:

(一)分組討論:外食的經驗,分析外食場所選擇技巧,例如:

1.自助餐方便、經濟、實惠,但油脂、鹽分比較多。

2.便利商店快速、便宜,但須注意食物的保存期限和方法及要加熱吃。

3.路邊攤便宜並可變換口味,但須注意衛生問題。

4.速食店環境乾淨舒適、選擇多元,但多屬澱粉、油脂高的食物。

(二)統整與總結

1.選擇乾淨衛生的店家因為不注意衛生,導致食物中毒。

2.注意食物的營養成分及熱量會看食品上的營養標示,注意熱量的攝取。

3.注意食品的保存及包裝方式不可用塑膠或有油墨的包裝紙裝熱食。

4.攝取足夠的蔬果-缺乏蔬菜水果,導致便秘或抵抗力弱。

二、飲食習慣對於健康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分組討論,分析家人的飲食及活動習慣,並比較其中的差異。例

(一)兄弟喜歡運動、有時懶得吃早餐、挑嘴、愛吃零食,影響生長發育。


(二)姐妹較不愛運動、看電視、常因愛美而節食、速餐和零嘴代替正餐,導致營養不均衡及缺乏運動的肥胖。


(三)爸媽長期忙於工作、三餐不定時、交際應酬,導致慢性病。


(四)阿公阿嬤。因愛吃又油又鹹的家鄉味,導致高血壓、中風等慢性疾病。

【統整與總結】

一、家人的飲食習慣及營養需求統整如下:

(一)兒童期生長發育快、活動量大,營養應注意蛋白質、鈣質的攝取。

(二)青春期身高、體重急遽變化,營養攝取以高熱量、蛋白質、鈣質為主,並配合適當的運動。

(三)成年期生長發育、代謝、活動量均變慢,營養攝取應減少澱粉類及動物脂肪,增加蔬果的攝取量。

(四)老年期營養應注意鈣質及優質蛋白質的攝取,口味儘量以清淡為原則。

 

3

 

 

 

 

10

 

 

 

 

 

 

 

 

10

 

 

 

 

 

 

 

 

 

 

 

10

 


 

 

 

 

 

 

 

選擇外食的注意事項

 

 

 

 

 

 

 

 

 

 

 

 

 

 

 

 

能說出不良飲食習慣對健康所產生的危害,並分析不同年齡、性別生長發育及身體活動量對營養攝取的影響。

教學評量

  1. 口語表達
  2. 完成學習單一、二

指導要點及注意事項

1. 分組討論時教師要控制時間,鼓勵孩子勇於發言,並能說出重點。

2. 事先將活動重點以書面寫好–準備引導語的板書、統整與總結的海報(讓孩子再用視覺複習一番以加深印象)。

 

 


南山國民小學家庭教育課程成果

簡述說明:

了解不同的食物組合能提供均衡的飲食。

了解營養的需要量是由年齡、性別及活動所決定。

運用食品及營養標示的訊息選擇符合營養、安全、經濟的食物。

成果照片1

成果照片2

成果照片3

成果照片4

 

 

 

 

102-1-1-2i學習不斷電-新角度看事物

活動名稱

學習不斷電-新角度看事物

教學對象

五年級

教學時間

80分鐘

教學人數

12人

能力指標

【健康與體育】

1-2-4探討各年齡層生理變化,並有能力處理個體成長過程中的重要轉變

6-2-1分析自我與他人的差異,從中學會關心自己,並建立個人價值感。

【家政教育】生活管理

3-1-1 察覺生活中的有用資源與其對生活的影響。

活動目標

1.瞭解日常飲食、生活管理、家庭生活的實際活動,充實日常生活所需的基本知能。

2.加強對周遭生活的關懷,促進自己、家人及環境間的和諧關係。

3.陶冶家庭生活素養及建立健康家庭的信心、責任與理想。

活動流程及內容設計

資源

時間

評量

【課前準備】

閱讀繪本「跟著爺爺看」

  這是一本描述祖孫相處的動人故事,一位小男孩和因年老而喪失視力的爺爺相處的點點滴滴。爺爺的眼睛雖然看不見,卻可以借助其他感官,如嗅覺、聽覺、觸覺,和孫子分享他歷經歲月洗禮的豐富生命經驗。故事中處處充滿花香、陽光、土司、蛋香和鳥鳴的真實生活氣息,借助書中「我」的敘述,溫柔敦厚的爺爺和奶奶天倫親情與生活智慧,潛移默化地「傳承」給孫子,留給晚輩生命最寶貴的資產。透過書中祖孫相處的真實生活片斷,孩子可以經驗新的學習,學習到如何與年長者相處,也學習到分享生活中各種可能性。

【引起動機】

想一想:周遭的家人和朋友

1.他們現在處於人生的什麼階段?

幼年、童年、青少年、成年、老年、就學、就業、退休時期

2.他們需要學習的是什麼?

學習視個人興趣及需要而不同,但是「終身學習」卻是必要

3.什麼樣的人比較能精采的過一生?

健康、樂觀、有錢…分析自我與他人的差異,從中學會了解自己,並建立個人價值感。

【發展活動】

一、我家的長輩不一樣

1.展示阿公、阿嬤、爺爺、奶奶的照片或素描。

2.分享自己與阿公、阿嬤、爺爺、奶奶相處的經驗與趣事,包括:個性、外型、打扮、慣用語、生活習慣…

3.以優點大轟炸方式,分析、比較自己阿公、阿嬤的優點,引導正向思考「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的觀念。

二、未來的長輩不一樣

  從繪本、影片、新聞報導中蒐集資料,描述未來自己當了阿公、阿嬤、爺爺、奶奶的理想圖像,包括:如何照顧安排自己的生活、如何和兒孫輩相處…

如果有一天我們變老了…

1.你希望自己年老的時候是什麼模樣?

2.你希望怎麼跟家人生活或互動?

3.變成爺爺、奶奶了,你會對孫子孫女說什麼?

三、老年體驗營活動

  模擬年長者的生理特徵,了解年長者可能在日常生活中面臨體能衰退、視力老化、耳力不佳等情形,藉由感同身受的體驗活動裡,學習和長輩相處的方法。

1.「拖泥帶水向前跑」腳綁跑步練習用的沙包。

2.「模糊焦點比速讀」眼戴無度數塑膠模糊鏡片。

3.「聲嘶力竭傳訊息」耳塞棉花,傳遞訊息。

【統整與總結】

一、祖孫共學關懷情

1.經過老年體驗營活動之後,你覺得年長者在日常生活中,面臨體能衰退、老花眼、聽力不良等情形,會是怎樣的心情?

生理的老化現象,對老年人的生活會帶來許多的不方便與困擾,容易造成心情煩悶與焦躁,有時甚至影響到人際關係。

2.面對行動緩慢、視力模糊、聽力不良的長輩時,你會如何與他們相處?

攙扶他們行走,幫他們拿東西或閱讀,與他們說話放慢、清楚…隨時設身處地,多為他們考慮和服務。

二、與阿公、阿嬤有約

1.你知道阿公、阿嬤平日的飲食、運動習慣嗎?

訪談阿公、阿嬤,調查學習單(二):阿公、阿嬤的飲食、運動和其他生活習慣,貼近與關心阿公、阿嬤的健康與生活。

2.結語:老化是人生一個正常的必經過程,要減緩老化的速度,平常就必須調養身體和心理保持健康,這也就是養生方法。關心自己健康,或想去病延壽的人,在日常生活中會注意飲食、運動和起居作息,持之以恆的去做。飲食均衡,定時適量,充足睡眠,規律運動,不抽菸、飲酒,減少感染的機會,定期健康檢查及相關預防保健,如打疫苗等,即為「抗老防衰」的基本原則。

 

繪本

附件

 

 

 

 

 

 

 

 

 

 

 

 

 

 

 

 

 

 





 

 

 

 

 

 

 

 

 

 

 

 

 

 

 

 

 

 

 

 

 

 

 

 

 

 

 





 


 

 

10

分鐘

 

 

 

 

 

 

 

 

 

10

分鐘

 

 

 

 

 

 

 

10

分鐘

 

 

 

 

10

分鐘

 

 

 

 

 

 

25

分鐘

 

 

 

 

 

 

10

分鐘

 

 

 

 

 

 

 

5

分鐘

 

欣賞

 

 

 

 

 

 

 

 

 

 

口語

 

 

 

 

 

 

 

 

檔案

口語

 

 

 

 

口語

紙筆

 

 

 

 

 

 

實作

 

 

 

 

 

 

 

口語

 

 

 

 

 

 

 

 

口語

指導要點及

注意事項

1.教學運用學習單,可使學生將課程討論內容,以文字重新整理加深印象。

2.每一個孩子的家庭背景不同,祖父母與孩子互動的情形不同,老師應事先瞭解,避免造成學童心裡受到傷害。

3.教學活動設計或學習單上的答案,僅供參考,請鼓勵學生踴躍作答。

 

 

 

 

 

 

 

 

 

 

 

 

 

 

 

 

 

 

 

 

 

 

 

 

 

 

 

 

 

 

 

 

 


南山國民小學家庭教育課程成果

簡述說明:

老化是人生一個正常的必經過程,要減緩老化的速度,平常就必須調養身體和心理保持健康,這也就是養生方法。關心自己健康,或想去病延壽的人,在日常生活中會注意飲食、運動和起居作息,持之以恆的去做。

成果照片1

成果照片2

成果照片3

成果照片4

 

 

 

 

102-1-2-1祖父母節宣導

宜蘭縣大同鄉南山國民小學 活動照片


說 明

照 片

時間:

102年8月25-31日

活動名稱:祖父母節宣導週

 

說 明

照 片

同上

 

說 明

照 片

同上

宜蘭縣大同鄉南山國民小學 活動照片


說 明

照 片

時間:

102年8月25-31日

活動名稱:祖父母節宣導週

 

 

說 明

照 片

同上

 

102-1-1-2h有你、真好

南山國小家庭教育課程教案

課綱主題

I、家人關係

設計日期

102.09.07

課程名稱

有你,真好

設計理念

透過電影「有你真好」這部影片,引導學生重新思考家庭關係。

教學對象

六年級學童

人數

13

先備能力

觀察事物的能力,並能從中反思自身經驗,透過語言和文字做適當的表述和呈現。

教學時間

120分鐘

能力指標

I-2-2-2使用適當的方式表達對家人的愛與關懷

I-2-2-3與家人分享生活經驗

I-1-3-1瞭解家庭成員的發展樣貌,並正向看待家庭成員

I-2-3-1瞭解家庭及家族中需要特殊照顧的人

I-1-3-2瞭解兒童的家庭責任

I-2-3-3主動關懷家族成員

I-2-4-3檢視家庭成員的需求與期待

I-1-5-3瞭解家庭發展歷程中可能出現的發展任務及壓力

I-2-5-1反思與家人的互動關係




老師

學生

1、引導學生分析各種不同家庭會遇到的挑戰及困難。

2、電影影片「有你真好」片段挑選剪輯。

3、學習單「有你,真好」、學習單「有我,幫你」

1、對於家庭成員及關係有清楚的認識。

2、瞭解社會變遷及文化改變對於家庭的衝擊。

3、事先寫下和長輩相處的經驗。

 






時間

教學活動內容

教學資源

10分

 

 

 

 

 

70分

 

 

 

 

 

 

40分

【引起動機】

  1. 教師請學生上台分享和家中長輩的相處經驗。

    教師:同學們,聽了大家分享的經驗,大多都是很快樂的經驗,那是否有衝突的情況呢?也就是有和長輩吵架的狀況呢?是因為什麼事情吵架?

 

【發展活動】

  1. 教師:大部分的家庭都有完整的組織成員,那同學們想想看是否有不一樣的狀況呢?什麼樣的狀況會讓家人不在一起?那又會出現哪些狀況和問題呢?
  2. 教師:接下來要讓大家看一段影片,電影的名字叫做:「有你,真好」是一部關於,一位來自都市的孫子寄住在鄉下的奶奶家,祖孫一起相處的故事,請同學仔細看看他們相處的過程。

 

 

【綜合活動】

  1. 請學生上台分享從影片當中看到的狀況。
  2. 請學生完成學習單「有你,真好」、學習單「有我,幫你」。

【學習評量】

  1. 透過語言或文字分享自身感受和經驗。
  2. 完成學習單

電影影片「有你真好」、單槍投影機、教室內電腦。

 

 

 

 

 

 

 

 

 

 

 

 

 

 

 

 

 

 

 

 

 

 

 

 

 

 

 

 

 

 

 

 

 

 

 


南山國民小學家庭教育課程成果

簡述說明:透過電影「有你真好」這部影片,引導學生重新思考家庭關係,並能從中反思自身經驗,透過語言和文字做適當的表述和呈現。

成果照片1

成果照片2

成果照片3

成果照片4

 

 

 

 

 

 

 


有你,真好!

請畫下影片中最令你感動或印象深刻的畫面:


 

 

 

 

 

 

 

 

 

 

 

 

 

 


想一想,小武有哪些行為傷了外婆的心呢?




(這些事讓不會說話的外婆很傷心,真希望我能提醒小武……)


老人在生活中有許多不方便的地方,你的親人中有沒有老人?你覺得為他們做些什麼,他們會感到開心呢?請寫出三種方法:


 


 


 


有我,幫你

人類會隨著時間一天天長大且漸漸變老,身體各部位的功能會慢慢退化,這是自然現象。請觀察一位老爺爺或老奶奶,跟他們聊天,了解他們可能遇到的困難,如果他是我們的家人,要怎麼幫助他?

 


眼睛:老花眼

原因:

 

我會幫他(她):

 

 

 

 

耳朵:

原因:

 

我會幫他(她):

 

 

 

 

牙齒:

原因:

 

我會幫他(她):

 

 

 

 



102-1-1-2gYutas和Yaki的絕活

南山國小家庭教育課程教案

課綱主題

I、家人關係

設計日期

101.05.06

課程名稱

Yutas和Yaki的絕活

設計理念

兒童在家庭中學會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老年人具有相當豐富的工作經驗及人生閱歷,這只能從經驗中方能學到的智慧,可以傳承給年輕世代,代代相傳,使社會得以進步,尤其在泰雅部落,許多傳統的技藝更要透過部落的耆老教導給下一代,使得傳統文化和精神能得以流傳。

教學對象

六年級學童

人數

13

先備能力

實際參與活動深入泰雅族傳統的技藝、文化與精神。

教學時間

120分鐘

能力指標

I-2-2-2使用適當的方式表達對家人的愛與關懷

I-2-2-3與家人分享生活經驗

I-1-3-1瞭解家庭成員的發展樣貌,並正向看待家庭成員

I-1-3-2瞭解兒童的家庭責任

I-2-3-3主動關懷家族成員

I-1-3-4參與家庭活動,並省思文化及傳統如何影響個人與家庭發展

I-2-4-3檢視家庭成員的需求與期待

I-2-5-1反思與家人的互動關係




老師

學生

  1. 準備泰雅族傳說和起源相關資料。
  2. 請部落耆老協助帶領學生體驗泰雅傳統技藝。
  3. 學習單「Yutas和Yaki的絕活」
  1. 事先向家中長輩瞭解過去的生活方式,如:玩樂、工作、生活、打獵…並比較和現在自己生活方式的差異。
  2. 告知家長將進行戶外教學,體驗泰雅傳統技藝。

 






時間

教學活動內容

教學資源

10分

 

 

 

90分

 

 

 

20分

【引起動機】

  1. 請同學上台分享,從家中長輩那邊瞭解到過去的生活經驗。

【發展活動】

  1. 教師:聽完了分享後大家有沒有覺得以前的生活方式和現在你的生活有很大的差異呢?差別在哪,請舉例說說看。
  2. 請部落耆老帶學生體驗泰雅傳統技藝與生活。
  3. 教師:各位同學,從部落耆老教你們這些知識,你們有沒有發現以前的人,非常有智慧,沒有先進工具,卻能運用自己的雙手和敏銳的觀察,和大自然和諧的共處,這些都是Yutas和Yaki的絕活啊!

【綜合活動】

  1. 請學生完成學習單「Yutas和Yaki的絕活」。

【學習評量】

  1. 透過語言或文字分享自身感受和經驗。
  2. 完成學習單

部落耆老協助教學、單槍投影機、教室內電腦。


南山國民小學家庭教育課程成果

簡述說明:老年人具有相當豐富的工作經驗及人生閱歷,這只能從經驗中方能學到的智慧,可以傳承給年輕世代,代代相傳,使社會得以進步。

成果照片1

成果照片2

成果照片3

成果照片4

 

 

 

 

 

 

 

Yutas和Yaki的絕活

______號 姓名______

 

一、長輩姓名:_____ 長輩年齡:_____

二、小時候有那些玩具?_______________

玩壞了怎麼辦?_______________

三、平常吃什麼東西?_______________

食物的來源是?_______________

四、平常穿的衣服從那裡來?____________

有幾雙鞋子?____________

衣服變小件或是舊了怎麼辦?_____________

********************************************************

有沒有發現部落耆老非常有智慧,沒有先進工具,卻能運用自己的雙手和敏銳的觀察,和大自然和諧的共處,這些都是Yutas和Yaki的絕活啊!請寫下你這次參加體驗活動印象最深刻的地方。

 

 


 

102-1-1-2e母親節的由來,感恩的禮物

南山國小家庭教育課程教案

課綱主題

感恩五月天

設計日期

102.05.03

課程名稱

母親節的由來、感恩的禮物

設計理念

希望透過主題教學活動了解母親節的由來,體會母親的辛勞,親手製作禮物卡片表達懷感恩之心,以拉近親子的距離,增加親子互動的機會,讓親子間的關係更加融洽親密。

教學對象

四年級學童

人數

8 

先備能力

對於母親節的致詞給予與感念母親的辛勞

教學時間

120分鐘

能力指標

I-1-3-1熟悉如何運用個人與家庭資源(綜合2-3-1)

I-2-2-1瞭解家庭如何透過分享愛、價值及傳統,來提供情感支持(健體6-1-2)

II-1-2-1瞭解家庭資源的意涵

II-2-3-2瞭解家庭生活和社區的關係

II-2-4-2規劃並執行家庭休閒活動(家政4-4-5)

II-2-4-1分析並反思家庭生活中的性別角色與分工(性別1-4-4)




老師

學生

1、準備母親節由來的故事

2、教師展示各種立體造型的功能性,並說明基本技法,請同學利用廢紙多加嘗

試練習,並體驗其活動內容。

材料準備

1.卡紙

2.著色用具

3.剪刀

4.膠水

5.色紙

1、事先了解母親節的意義與時間。

2、請學生蒐集家中的卡片、喜帖。

3、課前到文具店或書局觀賞各種造型的卡片。

 






時間

教學活動內容

教學資源

40分

 

 

 

 

 

 

 

 

 

 

 

 

 

 

 

 

 

 

 

 

 

 

 

 

 

 

 

80分

【引起動機】母親節由來故事說明

1. 故事的主角是誰?(安娜) 
2. 安娜的母親是一位什麼樣子的人?(慈愛的長者)
3. 安娜的母親從事什麼樣的工作?(主日學校講授國殤日的課程)
4. 安娜的母親常在祈禱文中宣揚母愛,並且希望什麼?(有人創立個母親節來紀念並表揚全世界母親在培育子女的辛勞)
5. 安娜的母親在什麼時候過世?(五月的第二個禮拜天)
6. 安娜什麼時候開始推動母親節的慶祝活動?(母親逝世兩週年)

【發展活動】

1.母親節的禮物,代表孩子的心意,有些禮物很貴重,但不一定實用;有些禮物價錢便宜,或是無形的祝福,卻包含著很深的意義。

2.中國的母親花又叫忘憂草,孩子捨棄化妝品和母親節大餐等禮物,決定送忘憂草給母親,顯示出子女最希望母親快樂忘憂,正是孝心的表現。

3.對母親愛的表達應該不是只在母親節,而是要落實在日常生活中,明白且實際的行動,加上勇於利用言語的表達,讓母親能隨時都感受到愛。

【綜合活動】

萱草-中國象徵母親的花

古時中國社會遊子在遠行前,會在母親居住的北堂前,種植萱草供母親欣賞,亮麗的花給予精神的慰藉,希望她能忘卻思子之愁,以表孝心。早在數千年前,萱草就已溶入中國的文化之中,代表忘憂,為中國象徵母親的花。

【教學評量】

給予學童發表自我想法與感恩致詞。

【引起動機】

1.老師展示立體卡片,並鼓勵學生仔細欣賞觀察,這些卡片有何不同之處?

2.老師示範一種基本結構的操作,讓學生聯想看看它像什麼?

可以變成什麼?並大聲發表。

3.老師說明不同結構的立體卡片形式、機能及製作方法和過程。

【發展活動】

1.開始製作時,注意剪刀、美工刀的使用方法。

2.學生可體驗紙張厚度,嘗試練習不同的基本結構。

3.設計卡片的造形,及決定其主題,並選擇 一種基本結構配合製作。

4.引導學生從立體結構的機能部分,衍生主題內容的趣味性,擴展想像空間。

5.考慮要運用何種材料、技法來裝飾卡片,使其更加生動活潑。

老師可提醒學生,可以應用鮮明的色彩將主題凸顯出來。

【綜合活動】

1.將製作完成的作品展示出來,供大家相互欣賞、分享。

2.欣賞他人作品的特徵和漂亮之處,亦像大家介紹自己作品的特點。

3.教師指導學生書寫信封套的格式和郵寄方法。

4.將自己製作的卡片寄予親友,傳達內心的話或邀請。

【教學評量】

1. 能否了解各種立體卡片的機能原理?

2. 是否熟練使用剪刀、美工刀…等工具?

3. 是否充分發揮想像力設計特殊造形,並用加以描繪裝飾?

4. 是否積極從事製作活動並加以完成作品?

5. 能否欣賞自己或他人創作之作品,並敘述看法?

6. 是否能正確的書寫信封套,並寄出卡片?

圖書館內故事書

 

 

 

 

 

 

 

 

 

 

 

 

 

 

 

 

 

 

 

 

 

 

 

 

 

 

 

 

美工材料

、單槍投影機、教室內電腦

 

 

 

 

 

 

 

 

 

 

 

 

 

 

 

 

 

 

 

 

 

 

 

 

 

 

 

 

 

 

 

 

 

 

 

 

 


南山國民小學家庭教育課程成果

簡述說明:利用母親節的到來,表達對母親的感謝與摯愛,同時也利用卡片的製作來促進與家人之間的交流與感恩。

成果照片1

成果照片2

成果照片3

成果照片4

102-1-1-2f認識家裡長者與部落耆老

南山國小家庭教育課程教案

課綱主題

認識家裡長者與部落耆老

設計日期

102.09.09

課程名稱

阿嬤的話、耆老的諄諄教誨

設計理念

希望能讓孩子認識、瞭解並進而關懷家庭裏面的長者與部落耆老。並且從課程活動當中帶領孩子回味「Yutas和Yaki」當時年代的生活體驗與部落傳承,最重要的是享用泰雅傳統美食(山產與野菜)。更進一步希望孩子能與部落耆老有良好的互動,且因而能積極參與社區活動,主動愛護並關懷社區年老者,並拉近彼此間的情感。

教學對象

四年級學童

人數

8 

先備能力

了解泰雅族傳統的生活點滴

教學時間

120分鐘

能力指標

I-1-2-1比較家庭成員間的角色、權利及責任

I-1-3-2瞭解兒童的家庭責任

I-1-3-4參與家庭活動,並省思文化及傳統如何影響個人與家庭發展

I-2-1-2主動和家人分享生活點滴(綜1-1-1)

I-2-2-2使用適當的方式表達對家人的愛與關懷

I-2-2-3與家人分享生活經驗

I-2-3-3主動關懷家族成員

I-2-4-3檢視家庭成員的需求與期待




老師

學生

1、以電腦簡報介紹部落耆老對各個家庭或部落裡的貢獻與影響。

2、準備部落美食特產介紹

1、事先了解何謂耆老與文化。

2、請學生蒐集家裡以前的老照片。

3、請學生家長先行準備食材。

 






時間

教學活動內容

教學資源

40分

 

 

 

 

 

80分

【引起動機】

1、請學生向長輩詢問並調查泰雅族人的文化及所取食的動植物有哪些,並盡量取得樣本或相片(圖片),教師訪問村中成人相關資料,並協調其中一兩位到班向學生解說。

2、學生就自己所詢問與調查的結果與樣本向同學發表說明。

 

【發展活動】

1、請學生藉由父輩翻譯詢問老人家調查泰雅族人所取食的動植物有哪些,並記錄比較與之前調查的差異。

2、請老人家或村中父輩介紹泰雅族人的陷阱種類與目的,並示範簡單的陷阱。

3、請泰雅長輩解說示範泰雅美食的種類、特色與烹煮方式。

4、學生分組在泰雅長輩示範指導下,學習烹煮泰雅美食。

5、學生品嘗所烹煮的泰雅美食,說出泰雅美食的特色及味道並記錄之。

 

【綜合活動】

1、邀請在地的長者,說一說泰雅族傳統的生活與傳奇故事,以及南山村的由來與改變。

2、學生發表與討論對本村的看法或意見。

3、將印象最深的事件畫出來。

【學習評量】

請學生個人或分組先行設計耆老訪問單並完成。內容包含:想要訪問耆老的能力與專長、想要對耆老訪問的問題、進行調查時應遵守的規範等。

圖書館藏相關部落資訊書籍

、單槍投影機、教室內電腦

 

 

 

 

 

 

 

 

 

 

 

 

 

 

 

 

 

 

 

 

 

 

 

 

 

 

 

 

 

 

 

 


南山國民小學家庭教育課程成果

簡述說明:藉由族語教師先行介紹部落相關資訊,並且實地拜訪部落耆老與家中長者,增進與家人的感情交流。

成果照片1

成果照片2

成果照片3

成果照片4

102-1-1-2d眉目傳情,真情告白

家庭教育課程

活動一 、 眉目傳情

活動名稱

眉目傳情

教學者

許靜色

教學時間

40分鐘

班級

三年忠班

配合現有教材

社會

能力指標

主題軸I:家人關係

關懷家人

I-2-5-1反思與家人的互動關係

主題軸II:家庭生活管理

II-1-1-1認識個人成長所需的家庭資源

II-1-1-2參與個人物品與玩具的購買

活動目標

1.能做到說話及聽話時,眼睛注視對方。

2.能清楚的說出自己的心情。

活動流程及內容設計

時間

活動設計說明

【引起動機】

情境敘述

吃完晚餐,小美全家在客廳看電視,精彩的八點檔連續劇正吸引着大家的目光。媽媽說:「小美、小傑你們該去寫功課了!」「好啦!等一下!」兩人的目光仍停留在電視螢光幕上,口中答應著……。過了一會兒,媽媽說:「你們再不去寫功課,我要生氣了!」兩人才慢慢的站起來……。

 

【發展活動】

討論

(1)這種情況你遭遇過嗎?

(2)你的感受是什麼?

(3)自己可以做那些改變?

 

【綜合活動】

 

遊戲:「看見不見」

流程:1.分兩人一組:一人為A;一人為B

2.活動說明與示範 :當一人說話,另一

方給予回應不回應兩種不同的方式。

3.活動開始

(1)第一階段:

A.請東張西望,不要理對方所說的話,眼神盡量不要停留在對方身上。

B.請利用兩分鐘時間,向對方說一件自己最近一個星期內,覺得高興的事。

 

(2)第二階段:

A.請注意聆聽對方說話的內容,專心地看著對方,並偶而點點頭,也可以說說話。

B.
請利用兩分鐘時間,向對方說一件自己最近一個星期內,覺得不高興或難過的事。

(3)討論學習單一

(4)寫學習單一

 

……第一節結束……

 

 

10分鐘

 

 

 

 

 

 

 

10分鐘

 

 

 

 

 

 

10分鐘

 

 

 

 

 

 

 

 

 

 

 

 

 

 

10分鐘

 

 

 

 

 

 

 

 

 


 

 

 

教師口述的方式進行,並讓用學生角色扮演的方式似遊戲般進行

 

 

 

 

 

 

 

 

 

 

親身體驗說話時,聽者不同表情給予自己的感受。

 

 

 

 

 

 

 

 

 

 

 

 

 

 

以全體討論出的改變,實際再演一次。

 

 

討論的目的:教師請學生專注於本身的感受。我在說話時對方不注意聽;換

成對方說話的時候,自己有沒有專心聽呢?

教學評量

  1. 口語表達
  2. 學習單
  3. 實作

指導要點及注意事項

三年級學生注意力集中的長度在前20分鐘,因此以遊戲的方式延續學習的歷程

備註

此年段學生正值具體運思期,可以根據具體經驗思維,以課堂上所學之技巧遷移至日常生活中應用。

 

 

 

 

 

 

 

 

 

 

 

活動二 、 真情告白

活動名稱

真情告白

教學者

許靜色

教學時間

80分鐘

班級

三年忠班

配合現有教材

社會

能力指標

主題軸I:家人關係

關懷家人

I-2-5-1反思與家人的互動關係

主題軸II:家庭生活管理

II-1-1-1認識個人成長所需的家庭資源

II-1-1-2參與個人物品與玩具的購買

活動目標

1.能清楚的說出自己的感受

2.學會情緒的表達

活動流程及內容設計

時間

活動設計說明

【引起動機】:情境故事

隔壁的李大明哥哥上成功嶺,接受新兵訓練。懇親日那天爸爸和媽媽帶了他最愛吃的炸雞給他。但是他吃了一口就賴在地上,大聲哭叫著說:「這不是肯德基…..這不是肯德基……。」

 

10分鐘

 

 

1.請小朋友分組扮演故事中的角色:大明李爸爸李媽媽

2.肯德基是一種炸雞的品牌,小朋友覺得比其他品牌的炸雞好吃,因此吃到別種,就會有情緒上激動的表現。

3.以主角「李大明」的舉動為題進行討論。

【發展活動】

(一)教師帶領學生共同討論:

1.大明哥哥的舉動,曾經發生在你的身上嗎?

2.若是別人給的不是你要的,要如何表示出自己的不

喜歡?

3.你要的沒給你,如何說出心中的話?

4.你看到別人哭哭啼啼的說話,有什麼感覺?

(二)教師歸納:說出自己感受的方法(句型)

*(使你不舒服的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說出你的感覺)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好的影響)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做一些改變)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說明作業單二

…………………………第一節結束……………………

【綜合活動】

(一)同樣的情境以新的方式再演一遍。

 

(二)教師與學生一起討論不同的情節,由學生用陳述句型回答:

1.當你吃到不喜歡吃的食物時。

2.同樂會時,抽到自己不喜歡的禮物。

3.有人不經過你同意拿走你的東西。

4.媽媽買給我的衣服,我不喜歡。

(三)完成學習單二

 

(四)請學生發表學習單內容,分享彼此的想法與做法。

 

15分鐘

 

 

 

 

 

10分鐘

 

 

 

 

 

5分鐘

 

 

10分鐘

 

10分鐘

 

 

 

 

15分鐘


 

 

 

 

 

 

 

 

 

 

句型 示例

*你做的__________(使你不舒服的事)

*讓我覺得________(說出你的感覺)

*他造成了_________(不好的影響)

*我希望___________(做一些改變)

 

師生共同討論

 

 

 

「這不是肯德基」的李大明,他不要用哭的方式表達自己不喜歡的事情,改成這樣說:「爸媽你們帶來的炸雞,我覺得不好吃吃後讓我胃很難過,我希望你們下次可以帶肯德基的炸雞給我吃。

利用搶答遊戲讓學生熟練表達的句型

 

 


 

(五)教師對每個回答給予整理及口頭回饋。

1.(先說清楚事情)

2.我覺得

3._________不舒服

4.我希望

 

…………………………第二節結束……………………

5分鐘


 

 

教學評量

1.口語表達

2.學習單

指導要點及注意事項

除了表達之外,也教學生學習接納

備註

此年段學生正值具體運思期,可以根據具體經驗思維,以課堂上所學之技巧遷移至日常生活中應用。

 

 

 

 

 

 

 

 

 

 

 

 

 

 

 

 

 

 

 

 

 

學習單一 班級:
姓名:

  1. 遊戲中我是說話的人,

對方不聽我說話我的感覺是( )。

  1. 遊戲中我是聽別人說話的人,

聽不懂對方在說什麼我的感覺是( )。

(A)我的表情是東張西望,不理對方所說的話,眼神沒有停留在對方身上。

(B)我注意聆聽對方說話的內容,專心地看著對方,並偶而點點頭回應。

  1. 我平常說話沒人聽:( )是 ,( )不是。【勾選】
  2. 我不專心聽別人說話:( )是 ,( )不是。【勾選】

5.我覺得聽人說話時看著對方:( )1比較好,( )2不好 【勾選】

 

 

 

『傾聽技巧』步驟及提示

步 驟 提 示

我看著對方 * 友善的看著對方的眼睛

表現出專心聽的樣子 * 身體自然向前傾

聽清楚對方說什麼 * 點點頭

 

學習單二
班級( )姓名( )

一、句型示例

「這不是肯德基」的李大明,改用句型

  • 爸媽你們帶來的炸雞(使你不舒服的事)
  • 我覺得不好吃 (說出你的感覺)
  • 吃後讓我胃很難過 (不好的影響)

我希望你們下次可以帶「肯德基」炸雞給我(做一些改變)

二、語句練習

*(使你不舒服的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說出你的感覺)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好的影響)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做一些改變)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遇到下列情況時你怎麼說?(情境練習)

1.當你吃到不喜歡吃的食物時

2.聽到 冤枉自己的話時

3.有人不經過你同意拿走你的東西

四、把感受用恰當的語句呈現

 

 

 

活動照片

活動名稱

102學年度上學期家庭教育課程





活動照片

活動名稱

102學年度上學期家庭教育課程





 

 

活動名稱

102學年度上學期家庭教育課程





 

 

 

 

 

 

 

 

 

 

 

 

 

 

 

 

 

 

 

 

 

 

 

 

 

 

 

 

 

 

 

 

 

 

 

 

 

 

 

 

 

 

 

 

 

 

102-1-1-2c家規家規有多少

家庭教育課程設計

範 圍

主 題

設計者

小二

家規、家規有多少?

直潭國小/鄭麗英

壹、課程設計理念:

如何透過有形的教育活動,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中心,協助個體建構出內在的價值信念,將自家庭開始的常規教養與言行舉止延伸至學校、社會,是本單元設計的起始。根據心理學家的說法,孩子必須具備認知能力後,才有能力在思想和行為上,將成人所公認的倫理道德類化成自己的價值觀,一般來說,這個年齡大約需在七歲以上,即Piaget所謂的具體操作期思考的過渡期。

道德的內化價值觀的形成,來自於兩個基本動力,其一是「情感」的鼓勵或讚美,亦即一種施與受的親子關係,在兒童期前期時,家庭是影響兒童的主要力量,家長提供態度和行為的角色示範;其二是「經驗」讓孩子從日常生活與人互動的結果中學習而來,當兒童進入家庭以外的世界時,兒童與親人的關係會影響到兒童與同儕的關係,來自家庭的例行習慣與規範,若不是受到增強,就必須配合學校的輔導與管教加以調整。

良好的親子關係是人生重要的課題,再多的財富,也不及擁有一個和樂的家庭;為了幫助孩子成長與發展,在複雜的人際關係互動中建立簡單易瞭解的規範,可免去許多困擾,也可以使孩子在探索這個新奇的世界時,不會遭致太多挫折,以促進孩子社會發展。因此「了解家庭常見的互動關係」重視家庭成員間的情感交流,體察人我互動的因素,及「了解家庭中家規的類型」建立個人行為品格的標準,認同團體規範,從中體會並學習快樂的生活態度,是家庭教育也是學校教育的宗旨。

 

貳、教學主題與目標:

本課程設計以「兒童用來表現情感和照顧行為的適當方式」為概念,計4節課160分鐘的教學活動。以「了解家庭中家規的類型」為主軸,活動一「家規是什麼」、活動二「我家的家規」藉由文章導讀為範例,引起學生注意他人的感覺,激發同理心,並以戲劇表演的方式,將日常生活中與家人互動情形或家規相關的案例呈現;全班再進行分組討論,蒐集歸納「家規有多少」,要求學生指出類似的經驗提供觀點替代和角色扮演的活動。將家庭視為社會的縮影,活動三「家規有多少」和活動四「新時代家規」強調和示範「利社會價值」,主要是「瞭解教養的意義,培養對於家規的調適能力」為主軸,以討論教學法及價值澄清法,使學生學習如何面對規範或公約,了解在團體生活中必須建立法則,保障大家的權益;在家庭問題叢生、多元家庭型態的社會中,建立學生的思考能力,找到自己的價值觀念。

教學活動策略分述如下:

單元名稱:家規、家規有多少

1、家規是什麼(活動一):透過故事,討論日常生活中家人出於善意的禁制與規定。

<教學策略>故事導讀後進行共同討論,使學生能自由表達思想、提出問題所在,由

循序漸進的方式引導兒童思考,增加思考的可逆性、變換性。

2、我家的家規(活動二):藉由文章導讀為範例,讓學生以戲劇表演的方式來進行。

<教學策略>角色扮演法: Werrbach (1993) 指出,角色扮演是發現價值衝突的調停

方式,同時也發展解決問題的策略。此種教學策略可培養學生設身處地、

加強同理心的感受,能有不同思考的面向。

3、家規有多少(活動三):討論並紀錄日常生活中與家人互動中的情形或家規的案例。

<教學策略>分組討論法:小組討論成員彼此間有不同的生活經驗和想法,經由自我

省思、溝通與互動,增加思考動力與處理問題的技巧,促進溝通和了解。

4、新時代家規(活動四):透過討論,引導學生養成因應問題的合宜態度,學習處理問題

的適當技巧。

<教學策略>討論教學法及價值澄清法:經由不斷的質疑與討論,批判、修正自己與

他人的想法,最後再由教師適時的給予價值澄清。

 

參、教學對象:

本教學活動適合對象為國小二年級學生,認知能力逐日發展,開始有自己的看法;對家規能約略陳述,但對其意義尚處於模糊的階段,喜歡分辨事情的對與錯、好與壞;雖然知識與能力還不足,無法瞭解信念背後所蘊含的複雜道理,但卻已能把自己的一套原則,應用在實際的生活中,並且要求其他人一起遵守,要求公平互惠原則,希望受到讚許與接受

 

 

 

肆、教學活動設計

活動名稱

家規、家規有多少--家規是什麼?

設計者

鄭麗英

教學時間

1節課40分鐘

適合人數

20-30人

配合現有教材

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生活課程、綜合活動

能力指標

【健康與體育】–健康心理

【6-1-2】學習如何與家人和睦相處。

【6-1-4】認識情緒的表達及正確的處理方式。

【生活課程】–體驗個人與群體生活

【2-1-1】覺察自己可以決定自我的發展。

【綜合活動】–認識自我

【1-1-1】描述自己以及與自己相關的人事物。

【1-1-2】認識自己在家庭與班級中的角色。

活動目標

  1. 了解自己家庭中家規的類型 2、培養對於家規的調適能力

活動流程及內容設計

時間分配

活動設計說明

【引起動機】

爸爸、媽媽、老師們常常說:「不要做這件事…,不要那樣…,這都是為了你們小朋友好…」今天我們來討論:

  1. 大人常常為了小孩好,不要小孩做的事有哪些?
  2. 大人不要你做的事,你都會聽從而且遵守嗎?

    【發展活動】--故事導讀與討論

    有一個女孩叫甜甜,最近,她常擺著張苦瓜臉,她希望自己不要長大…,因為她覺得她的媽媽好像不再像她小時候那樣愛她了,…

  3. 媽媽對甜甜好像只會說 不要這樣,不要那樣…” 的要求;如果你是甜甜,你會怎麼說?怎麼做?
  4. 爸爸、媽媽、老師們「要你這樣做…,或是要你那樣…」時,你覺得是為了什麼呢?

10分鐘

 

 

 

 

15分鐘

 

 

 

 

 


 

學習單一

 

 

 

 

附件一:參考上誼出版社【莉絲的要和不要】因考慮到原繪本目前無再版及版權問題,

建議教師上課時,可先以說故事方式讀過後

,再由學生討論後,以戲劇表演「改編版」或「改進版」增加效果。

【統整與總結】

你有沒有也是為了爸爸、媽媽、家人或老師好,而

不希望大人他們做什麼事情呢?你會怎麼跟他們說明白?他們會接受你的意見或想法嗎?

15分鐘

學習單一

教學評量

口語表達(學習單一:家規有多少)

指導要點及注意事項

學習單請學生和家長共同討論完成並且請學生帶回學校進行討論。

備註

教學運用學習單,可使學生有充分的時間進行問題的思考並整理思緒

,能使自己的發言更有條理,幫助整體活動的進行。

【附件一】

有一個女孩叫甜甜,最近,她常擺著張苦瓜臉,她希望自己不要長大…因為她覺得她的媽媽好像不再像她小時候那樣愛她了,…

聽,聽!甜甜的媽媽在叫她了!「甜甜,不要在外面那發呆,快點去做功課!」「甜甜,不要把鞋子亂丟亂放,要靠邊擺好!」「甜甜,不要沒洗手,就拿東西吃!」「甜甜,不要離電視那麼近,會得近視!」「甜甜,不要再吃糖了,會蛀牙的!」「甜甜,不要在家裡用跑的,小心撞到家具!」「甜甜,不要插嘴,大人說話,要懂得禮貌!」「甜甜,不要把家裡東西弄亂!」…媽媽對甜甜而言,已經變成一個「不要如何如何」的媽媽了!甜甜一點都不喜歡這樣的媽媽。

聽,聽!甜甜的媽媽又再叫她了!「甜甜,不要……」媽媽還沒說完,甜甜就對著媽媽說:「不要再對我說『不要這樣…,不要那樣…』了!不要對我那麼兇!不要嫌我這個沒注意,那個不小心!不要一天到晚囉唆我!不要說這一切都是為我好!我不要有一個『不要如何如何』的媽媽了!」說完,甜甜就放聲大哭起來,她好難過、好難過…

甜甜的媽媽心疼的看著甜甜,她一點都沒有察覺自己對甜甜說話的口氣不好,也從來都不知道甜甜心裡的感受和想法,更沒想過她對甜甜的愛和關懷,因為用「不要這樣…,不要那樣…」來表達,讓甜甜無法體會和感覺到媽媽是為了甜甜好,對甜甜的愛護。

「甜甜乖,不哭!不哭!媽媽愛你!」甜甜的媽媽說:「好啦!好啦!媽媽已經知道你的想法和感覺了,媽媽也已經不想再對你說『不要』這兩個字了!來,我們一起想想:我們要怎麼說出我們的想法和希望,好媽?」媽媽抱著甜甜,握著她的手,輕輕的搖著她,輕輕的對她說話…

甜甜笑了,她喜歡媽媽用這樣的語氣對她說話,她也喜歡和媽媽在一起的感覺,她好愛、好愛、好愛媽媽! 建議閱讀一本好書:上誼出版社【莉絲的要和不要】

學習單一:家規是什麼 姓名:__________家長簽名:_____________

想一想: 1、大人常常為了小孩好,不要小孩做的事有哪些?要小孩做好的事又有哪些?

2、大人不要你做的事,你都會聽從而且遵守嗎?大人要你做的事,你會聽從

而且做到嗎?

 

大人不要小孩做的事

為什麼原因

我會聽從

我會遵守

不要賴床!

上學會遲到。

  
 

不要慢吞吞的!

浪費時間。

  
 

不要亂跑亂跳!

免得跌倒。

  
 

不要插嘴!

沒有禮貌。

  

    

    

    
 

大人要我做好的事

為什麼原因

我會聽從

我會做到

會主動和認識的人打招呼

禮貌的表現。

  

    

    

    

 

想一想:你有沒有也是為了爸爸、媽媽、老師好,你不希望大人做什麼呢?

 

小孩不希望大人做的事

為什麼原因

他會接受

他會遵守

爸爸不要抽菸、喝酒。

身體會不好!

  
 

老師不要出太多作業。

沒時間改完!

  

    

    

    

 

活動名稱

家規、家規有多少--我家的家規

設計者

鄭麗英

教學時間

1節課40分鐘

適合人數

20-30人

配合現有教材

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生活課程、綜合活動

能力指標

【健康與體育】–健康心理

【6-1-2】學習如何與家人和睦相處。

【6-1-5】瞭解並認同團體規範,從中體會並學習快樂的生活態度。

【生活課程】–體驗個人與群體生活

【2-1-3】舉例說明自己的發展與成長會受到家庭與學校的影響。

【2-1-5】舉例說明個人或群體為實現其目的而影響他人或其他群體的歷程。【綜合活動】–生活經營

【2-1-1】經常保持個人的整潔,並維護班級與學校共同的秩序與整潔。

【2-1-2】分享自己如何安排時間、金錢及個人生活的經驗。

活動目標

  1. 解自己家庭中家規的類型 2、培養對於家規的調適能力

活動流程及內容設計

時間分配

活動設計說明

【引起動機】

聽一廳:我家的家規

說起我家的家規,真是讓我「生不如死」。媽媽放了一個處罰箱,凡是首次觸犯家規的人,嘿嘿!去抽處罰箱裡的紙條吧!每當有客人來我家,都驚呼:「哇!好乾淨喔!」唉!他們哪知道這都是我和老弟的「功勞」。

我喜歡唱歌,偏偏上天給了我一個破鑼嗓子,有一天,我正在房間裡高歌,表姊就衝進來大叫:「別唱了!你的『玉喉』該休息啦!死人都會被你吵醒哩!」爸爸還誇張的說:「剛才我聽到烏鴉在哭耶!你聽到了嗎?」…由此可見,我的歌喉多不爭氣呀!家人為了防止我大聲唱歌,於是訂了家規:不可噪音污染,要是我不聽,一次罰五十元。天哪!好苛刻呀!

 

10分鐘

 

藉由文章導讀為範例

,讓學生產生同理心

的感受,有不同思考面向來進行討論。

 

 

本篇文章由網路下載東湖國小五年十三班曾宛萍同學所作。

說到吵架,一定是我和弟弟第一名。「你很吵耶!」「怎樣!這是我的自由,你看你,胖的像啥樣子?我都覺得熱了!」「你、你、你這是什麼態度和姊姊說話?人家看到你還認為台北鬧飢荒……」「哼!人家就是因為看到你,才知道台北市為什麼鬧飢荒!」

我們哇啦哇拉的罵個不停,忽然,媽媽的眼睛冒火,以酷斯拉的音量大叫:「吵夠了沒?」我們才閉嘴,就這樣,第二條家規產生了──不可吵架。什麼?你問我怎麼處罰呀?唉!要掃地、拖地一個星期,很慘吧!

搶電視看,全是我、弟弟、和爸爸在開戰。每當我們看得津津有味的時候,只要爸爸的「龍屁股」一坐定了,電視爭奪戰就開始了。「弟弟,接好!」我叫道。「哈!拿到了!」爸爸得意的叫著。我生氣的罵弟弟:「你這個白癡!沒玩過籃球哇!」結果,還是爸爸拿出家法來,我們才不敢吵了。媽媽只好再訂立家規一條:不可以搶著看電視,否則一星期不、准、看。

「嚕拉拉……嚕拉拉……」哈!哈!是我在浴室裡高歌啦!只聽到:「阿萍,洗太久了吧?五、四、三……」哇!我媽在倒數計時囉!我急得全身濕淋淋的從浴室跑出來,像溜冰一樣滑進房裡,砰!痛!痛!痛「死桌子、爛桌子、臭桌子。」我氣得大罵,因為剛剛滑進房間的時候,腿撞到了桌子大家應該知道第四條家規是什麼了──洗澡不可超過二十分鐘;如果違犯,會被罵得很慘,並且扣七十元的零用錢喔!

  

家規使我頭痛,唉!誰知道第五條家規什麼時候就會出、現、呢?

【發展活動】

演一演:家規、家規有多少

請學生分組討論自己家中的家規,編演一場日常生活中與

家人互動情形或家規案例的劇情,讓同學看一看:家家有

本「家規」,各有不同的解釋和做法。

【統整與總結】

說一說:你家的家規

  1. 在家中有那些規定要你遵守呢?你家的家規是什麼?
  2. 家規是誰訂的?怎麼訂出來的?
  3. 你對自己家的家規有什麼想法?喜歡?還是不喜歡?

    為什麼原因呢?

    * 老師歸納整理「家庭中家規的類型」。

 

 

 

20分鐘

 

 

 

 

10分鐘

 

 

 

讓學生以戲劇表演的

方式進行,幫助個人

發現生活中所使用的

規則和意義。

 

學習單二

學生分享彼此間不同

的生活經驗和想法,

由自我省思、溝通與

互動,了解家庭中家規的類型。

教學評量

口語表達(學習單二:我家的家規)

指導要點及注意事項

學習單請學生和家長共同討論完成並且請學生帶回學校進行討論。

備註

教學運用學習單,可使學生有充分的時間進行問題的思考並整理思緒

,能使自己的發言更有條理,幫助整體活動的進行。

 

 

 

 

 

 

 

 

學習單二:我家的家規 姓名:__________家長簽名:_____________

想一想: 1、在家中有那些規定要你遵守呢?

2、家規是誰訂的?怎麼訂出來的?

3、你對這些規定有什麼想法?喜歡還是不喜歡?為什麼?

 

家中的規定

訂下規定的人

我覺得這個規定怎樣

遵守規定的人

晚上九點睡覺

媽媽

我不喜歡,因為會睡不著

我和弟弟

 

每個月全家大掃除

媽媽

我不喜歡,爸爸都不用掃

全家人


    


    


    


    


    


 

    

102-1-1-2b家事!家事!誰家的事

二年級家庭教育課程設計

家事!家事!誰家的事?

  1. 課程設計理念:

隨著時代的演進,雙薪家庭的增加,兩性平等觀念的普及,連帶使得家事活動隨之產生「質」變,「家務處理」已經從過去母親一個人的責任,轉變為全家人的責任。所以教育部「高中以下四小時家庭教育課程規畫」(2004)中建議國小低年級在「家庭生活管理」學習的課程有「家務協助」之一項。


家事活動在傳統的家族社會學裡,認為家事活動具有「愛情表現」的價值(Bowlby,1969),而Parsons(1956)則提出家事活動是「性別角色分工」(引自橋爪貞雄1981),因此從Parsons之後,即認為家事活動具有情感與分工兩個概念。所謂家事活動所包含的範圍非常的廣泛,舉凡居家環境的整理,或洗衣、燒飯、外出購物等煩瑣雜務等均可歸屬。亦即凡是與家庭日常生活相關的食、衣、住等皆是屬於其參與學習的內容(陳妙娟,2001)。康哲行(1998)曾提出訓練孩子負責,應該從做家事做起,他並且認為一個會做家事的學童,一旦離開家庭,很容易就可以融入社會。而從兒童生理發展來看,學童在參與家事的過程中,可以透過肢體的操作,經由大肌肉的運動促進小肌肉的發展,所以家事活動在學童成長的歷程中,應該讓孩子經由參與家事操作,協助其生理發展。


本課程根據「家庭資源管理」的理念設計,希望學童藉由參與家事活動的過程中,體會父母為家庭所做的努力,並認知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能同心協力的共負營造幸福家庭的責任。

  1. 教學主題與目標:

(一)課程架構

 

    
 

 

 

 

 

 

(二)教學目標

本單元主題為「參與家事」,分為三單元,第一單元為讓學童了解參與家事的原因;第二單元讓學童認識家事內容;第三單元讓學童學會簡單的家事。因此本教學目標有三:

1.認識家事內容,並了解家事是全家人的事。

2.培養參與家事活動具有愛與分工的精神。

3.鼓勵學生運用所習能力,參與家事,增進與家人互動品質。

(三)教學主題:

第一單元:家事!佳事!!(一節課)

藉由「手指偶」讓學童了解做家事不分男女老幼大家一起來,並了解家庭組成就如手指一般,每一隻手指頭都有它的功能,缺一不可!讓學童知道參與家事是全家人的責任,並了解目前父母會分擔所有家事是因為「愛」,學童既然為家中的一份子,理應參與分工,讓「做家事」成為學童在家中「最佳的事」。

 

第二單元:佳事在我家(一節課)

請學童先在家中進行家事分工的觀察和紀錄,再和學校班級事務分配做比較,進行分享討論,讓學童覺察家中事務分工的情形是否合理,以建立家庭成員分工合作的觀念,並能體會且感恩家人的愛心。

 

第三單元:我是家事小高手二節課

從討論班上家事高手所能完成的家事為起點,並讓學童評估自我能力及家中現實狀況,確定適合自己的家務工作,並透過教師指導、討論家事處理技巧的過程中,增進家事處理的知識與技能。

 

(四)教學策略

本教材採用的教學策略有:

<討論教學法及價值澄清法>:經由不斷的質疑與討論,批判、修正自己與他人的想法,建立學生審慎明辨的思考能力,最後再由教師適時的給予價值澄清。使學生可以找到對問題的正確態度。


<學習單>:運用學習單可使學生有充分時間進行思考並整理思緒,使自己的發言更有條理,幫助整體活動的進行。

<體驗活動>:透過親身操作,可以發現問題所在,同時也發展解決問題的策略。

  1. 教學對象:

本教學活動適合對象為國小二年級學生。此時期學生的認知能力逐日發展,開始有自己的看法;對「家事」能約略陳述(如:家事是家裡的事,像打掃、洗衣、煮飯…),但對其意義尚處於模糊的階段(家事是大人在做的事)再加上,二年級學童思想屬於具體運思期,因此教學活動安排需盡量具體,讓學童看到實物為主。而在動作上,小肌肉仍未發展成熟,因此在學童做家事內容的選擇上,盡可能以大肌肉的活動為主。

四、教學活動設計

活動一 (活動名稱:家事!佳事!!)

活動名稱

家事!佳事!!

設計者

彭麗琴、陳佳汎

教學時間

40分鐘

教學對象

全班

能力指標

綜合活動–家庭倫理認識自我1-1-2說出自己在家庭與班級中的角色。

健康與體育–人際關係6-1-2學習如何與家人和睦相處。

兩性議題(2) 兩性的人我關係2-1-6瞭解家庭的特質與每個人的義務與責任。

活動目標

  1. 培養參與家事活動具有愛與分工的精神。
  2. 了解家事是全家人的事。

活動流程及內容設計

時間(分)

設計說明

【引起動機】

表演「手指偶劇」劇情人物:手指分別套上爸爸、媽媽、哥哥、妹妹的指偶。內容重點:

媽媽:「哇!客廳好亂喔!誰來跟我一起整理呢?」

爸爸:「哥哥!去幫忙!」

哥哥:「我是男生,我不要!妹妹去。」

妹妹:「隔壁的小美不用做家事,為什麼我要做家事?」

【發展活動】

1.討論:

(1)劇情裡妹妹說:「隔壁的小美都不用做家事,為什麼我要做家事?」你覺得妹妹的說法如何? 為什麼妹妹要做家事呢?

(2)劇情裡哥哥說:「我是男生,我不要!妹妹去。」你覺得哥哥的說法如何?如果你是哥哥你會怎麼說呢?

(3)劇情裡爸爸說:「哥哥!去幫忙!」,你覺得爸爸的說法如何?如果你是爸爸你會怎麼說呢?

(4)家事要如何分工?是誰的責任?分享家裡的家事分工情形,你認為公平嗎?要怎麼分才公平呢?

(5)為什麼要做家事呢?你會做哪些家事呢?(需要詢問學生本身家中的情形又是如何,他們的想法又是如何?)

2.歸納重點:

(1)「家」是大家的,不分男女、老幼都要幫忙做家事,讓「家」更美好。

(2)人人依照自己的能力做家事:現在很多的家事,因為我們年紀還小,家人愛我們,都會幫我們完成,但我們已經二年級了,也應該參與家事,為家裡共同負責。

(3)因為我們愛我們的家,希望家裡每個人住起來更舒服,所以要做家事;再加上,我們住在這裡,是家庭中的一份子,就應該要參與分工做家事。

【統整與總結】


舉起手指偶,手上的每隻手指頭都有它的功能,缺一不可;就像我們,都是家庭中的一份子,也應該發揮自己小小的力量,讓我們家更好。回家請完成學習單一。

——————————— 第 一 節 結 束 ———————————


 

 

 

 

 

 

15

 

 

 

 

 

 

 

 

 

 

15

 

 

 

 

 

 

 

 

以紙偶劇帶入活動,可引起學生興趣;教師再以手指偶進行人物對話時,可以用較誇張的語氣,更能吸引學生注意。教師也可視班上學習情況,採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引起動機,內容以家事分工不均為主。

教學評量

  1. 口頭評量
  2. 學習單評量

指導要點及

注意事項

有些學童家裡雜亂,避免傷害這類學童之心靈,引導時也要注意避免讓學童認為父母不做家事,就是不愛他們,但可以藉機鼓勵學童養成做家事的習慣。

備註

 

 

活動二 (佳事在我家

活動名稱

佳事在我家

設計者

彭麗琴、陳佳汎

教學時間

40分鐘

教學對象

全班

能力指標

兩性議題(2) 兩性的人我關係2-1-6瞭解家庭的特質與每個人的義務與責任。

活動目標

1.培養參與家事活動具有愛與分工的精神。

2.了解家事是全家人的事。

活動流程及內容設計

活動(分)

設計說明

【引起動機】

老師展示有做家事的家庭與沒有做家事的情境圖片檔案,並藉此讓學生體會為什麼需要做家事。

討論: 為什麼需要做家事?分享做家事的好處。

【發展活動】

  1. 分享學習單一:將全班分成四人一組,分享上次回家所完成的學習單一,並說說平常自己參與多少家事。
  2. 討論與分享:請各組派一人上台分享剛剛討論結果。
  3. 老師播放家中各個不同地點的圖片(例:客廳、餐廳、陽台、廚房、廁所、房間)全班共同討論
    1. 家中有哪些家事?而有哪些家事,是我可以做的
    2. 討論如何將家裡整理成合適的樣子?

【統整與總結】

家事很多,若全家人共同參與,不但可以讓大家都有一個乾淨、舒服的空間,還可以省時,多出來的時間,全家可以做更多的事情。因此配合學習單二發下給家長的一封信(附件一),請小朋友在家每天至少做一件家事,並請父母紀錄於學習單二中,下次上課將找出班上最會做家事的家事小高手。

請小朋友下次帶外套、便當盒、筷子、湯匙。

——————————— 第 二節 結 束 ———————————

3

 

 

 

 

7

 

12

15

 

 

 

3 

建議可以PPT檔播放,如果不易準備投影設備,教師亦可蒐集相關圖片或照片展示,重點在進行有無做家事的比較。(照片請見附件二)

 

教師應定期追蹤學生是否確實做家事,所附學習單二以月為單位,教師可視情況列印

教學評量

1.學習單評量

2.口語評量

3.形成性評量

指導要點及

注意事項

老師不但需鼓勵學童做家事也要讓家長體會學童做家事的重要,因此建議附上給家長的一封信,改變家長的想法。

備註

 

活動三(我是家事小高手

活動名稱

我是家事小高手

設計者

彭麗琴、陳佳汎

教學時間

80分鐘

教學對象

全班

能力指標

綜合活動–家庭倫理認識自我1-1-2說出自己在家庭與班級中的角色。

兩性議題(2) 兩性的人我關係2-1-6瞭解家庭的特質與每個人的義務與責任。

活動目標

1.學會做家事的技巧。

2.運用所習能力,參與家事,增進與家人互動品質。

活動流程及內容設計

活動(分)

活動設計說明

【引起動機】

將學習單二做家事的紀錄結算,找出班上的家事小高手。

【發展活動】

  1. 分享班上家事小高手做了哪些家事。
  2. 討論:除了家事小高手所做的家事外,還有哪些家事?家事可以分類嗎?
  3. 討論:請學生仔細思考自家的情形,還有哪些是二年級學生可以做的,或可經由大人協助完成的。

——————————— 第 三 節 結 束 ———————————

  1. 老師先示範而後請學童練習簡單的家事(晾衣服、摺衣服、掃地、拖地、擦窗戶、擦桌子、擺碗筷、盛飯、倒垃圾、洗碗、清洗廚餘桶、清理洗手台…),並討論出「會做」和「做得好」的訣竅。
  2. 就上面所教導的家事內容,讓學童分組比賽共同完成十項家事,並以學習單三自評自己這組做家事的成效。

【統整與總結】

  1. 告訴學生學會做家事的技巧以及做家事需注意安全,並提醒學童要養成做家事的習慣;結束前再次提醒學生:做家事是對家人情感的表現,我們感謝家人對自己的付出,自己有能力時,也要多多回饋,一切就從基礎的做家事開始。
  2. 回家持續作家事,紀錄在檢核表上。並請家長評量或回饋,觀察學生在家是否亦能將在校所學得的方法,應用在家中。

——————————— 第 四 節 結 束 ———————————

2

 

 

13

25

 

 

 

 

10

 

 

 

25

 

5

 

 

 

 

將家事分類是為了讓學生明白家事有難有易,學生還是可以依據自己的能力完成部分的工作。

很多教師在學生一年級時已經分配打掃工作,所以在這裡要強調做的好的方法。

 


 

教學評量

  1. 口語評量
  2. 形成性評量
  3. 實作評量
  4. 學習單評量

指導要點及

注意事項

1.教師應視各班情況酌予增刪修改家事內容(如:以摺雨衣代替摺衣服), 並決定分組或個別進行。

2. 習慣的養成絕非短期就可一蹴可及,老師後續仍需鼓勵。

3. 每個學童「成熟」程度不同,老師應依學童成熟程度做不同的要求。

備註

本教材所列舉的家事都是在學校學生所會使用到的,如果學生在家中不必做家事,則教師可協助學生強調在校生活管理。

五、參考資料:

Bowlby,     J.1969. Attachment and Loss.Ι. Attachment: Hogarth  Press.

教育部(2004)。高級中學以下學校實施至少四小時家庭教育課程規劃。載於:活力家庭follow me,go。

許美瑞(1998)。國中學生的家庭概念分析。家政教育學報,1,21-41。

陳妙娟(2001)。高中生對家事活動認知之調查。95年3月30日引自

http://www.isst.edu.tw/s44/90/heno/table.htm

康哲行(1998)。如何培養獨立、負責、有愛心的子女。95年3月30日引自http://www.nspo.gov.tw/~kang/life/871115-2.doc

橋爪貞雄(1981)譯。家族。日本東京:黎明書房。譯自Parsons, T., & Bales, R. F. 1956. Family Socialization and Interaction Process

六、附錄

學習單一


二年  班:  姓名

小朋友,現在你有一個多拉A夢的百寶袋,請想想家裡有哪些地方需要多拉A夢百寶袋裡工具幫你做家事呢?

1.這是我家的

2.這個地方需要多拉A夢百寶袋幫忙的家事有



3.我會需要使用的工具有

 

 

 

 

 

 

 

 

(學習單二)

家事!佳事!


二年  班:  姓名

小朋友,請你每天於下表中記錄當天所做的家事!持續一週後,我們來數數看誰做得最多!

日期(填上今天的日期)

 

家事

 

家事

 

家事

日期

(9)

 

 

 

 

【洗碗】

 

【掃地】

 

【拖地】

日期

( )

 

 

 

 

【 】

 

【 】

 

【 】

日期

( )

 

 

 

 

【 】

 

【 】

 

【 】

日期

( )

 

 

 

 

【 】

 

【 】

 

【 】

日期

( )

 

 

 

 

【 】

 

【 】

 

【 】

日期

( )

 

 

 

 

【 】

 

【 】

 

【 】

日期

( )

 

 

 

 

【 】

 

【 】

 

【 】

日期

( )

 

 

 

 

【 】

 

【 】

 

【 】

日期

( )

 

 

 

 

【 】

 

【 】

 

【 】

日期

( )

 

 

 

 

【 】

 

【 】

 

【 】

日期

( )

 

 

 

 

【 】

 

【 】

 

【 】

日期

( )

 

 

 

 

【 】

 

【 】

 

【 】

日期

( )

 

 

 

 

【 】

 

【 】

 

【 】

我這個禮拜做了【 】件家事。

 

我做家事的感受是 :

 

 

 

 

 

父母愛的叮嚀

 

——————————————————————————————————————————————————————————————————————————————(附件一)-給家長的一封信(請教師參酌使用,如能自行謄打將更見效益)

親愛的家長,您好:

現代家庭孩子生的少,是以每個孩子皆是寶,也導致些許家長捨不得讓孩子勞動,竟認為孩子的責任僅是「把書讀好,有時間就盡情的玩!」促使這些孩子成為「知識天才,生活白痴。」成長後進入社會,無法脫離父母獨自生活,些許挫折就使之垂頭喪氣,變成草莓族之一員。

其實,根據兒童專家納爾遜指出:「孩子能幫忙做家事,有助於建立其自立和自尊,因為工作之後,孩子會知道價值所在。」是以透過做家事過程,不但能讓孩子體會父母辛勞,也能讓孩子自覺自己對家庭有貢獻,進而建立其成就感,增加自信;亦可培養其合作觀念,促進團體精神和同理心。

惋惜的是有些家長撥不出時間,教導孩子如何做家事,認為自己做比較快,心想孩子做事效率慢、效果又不好,等孩子做完家事,可能還要幫其收拾殘局,此種怕麻煩心態,剝奪孩子學習做家事的機會,殊為可惜。

目前本班正在進行有系統指導學生做家事的課程,亟需家長從旁協助指導。剛開始,孩子做家事,請家長先跟在身邊,教導他循序漸進的每一步驟,邊說邊示範,與孩子共同完成。此外,更重要的,要有「耐心」讓孩子做家事。兒童專家就指出:「孩子做家事的成果,千萬不能以十全十美的標準衡量。」即便是他們的工作還有待改善,家長也一定要肯定他們所付出的努力,同時給予適度的讚美,譬如:「你桌子擦得又快又乾淨,真了不起!」讓孩子習慣分擔家事是一種責任,當然,除了多鼓勵孩子做家事外,也別忘了多稱讚他們的付出喔!

做家事是一種好習慣,俗語說:「好習慣創造好人生,命好不如習慣好」,讓孩子從小養成好習慣,對孩子有很大的幫助。親子合力完成家事,對於促進親子關係、促進家庭氣氛和諧是很有幫助的,期盼透過「做家事」這個活動,能與家長一起共同看到孩子的成長。

<span style="font-family: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