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1-1-2f認識家裡長者與部落耆老

南山國小家庭教育課程教案

課綱主題

認識家裡長者與部落耆老

設計日期

102.09.09

課程名稱

阿嬤的話、耆老的諄諄教誨

設計理念

希望能讓孩子認識、瞭解並進而關懷家庭裏面的長者與部落耆老。並且從課程活動當中帶領孩子回味「Yutas和Yaki」當時年代的生活體驗與部落傳承,最重要的是享用泰雅傳統美食(山產與野菜)。更進一步希望孩子能與部落耆老有良好的互動,且因而能積極參與社區活動,主動愛護並關懷社區年老者,並拉近彼此間的情感。

教學對象

四年級學童

人數

8 

先備能力

了解泰雅族傳統的生活點滴

教學時間

120分鐘

能力指標

I-1-2-1比較家庭成員間的角色、權利及責任

I-1-3-2瞭解兒童的家庭責任

I-1-3-4參與家庭活動,並省思文化及傳統如何影響個人與家庭發展

I-2-1-2主動和家人分享生活點滴(綜1-1-1)

I-2-2-2使用適當的方式表達對家人的愛與關懷

I-2-2-3與家人分享生活經驗

I-2-3-3主動關懷家族成員

I-2-4-3檢視家庭成員的需求與期待




老師

學生

1、以電腦簡報介紹部落耆老對各個家庭或部落裡的貢獻與影響。

2、準備部落美食特產介紹

1、事先了解何謂耆老與文化。

2、請學生蒐集家裡以前的老照片。

3、請學生家長先行準備食材。

 






時間

教學活動內容

教學資源

40分

 

 

 

 

 

80分

【引起動機】

1、請學生向長輩詢問並調查泰雅族人的文化及所取食的動植物有哪些,並盡量取得樣本或相片(圖片),教師訪問村中成人相關資料,並協調其中一兩位到班向學生解說。

2、學生就自己所詢問與調查的結果與樣本向同學發表說明。

 

【發展活動】

1、請學生藉由父輩翻譯詢問老人家調查泰雅族人所取食的動植物有哪些,並記錄比較與之前調查的差異。

2、請老人家或村中父輩介紹泰雅族人的陷阱種類與目的,並示範簡單的陷阱。

3、請泰雅長輩解說示範泰雅美食的種類、特色與烹煮方式。

4、學生分組在泰雅長輩示範指導下,學習烹煮泰雅美食。

5、學生品嘗所烹煮的泰雅美食,說出泰雅美食的特色及味道並記錄之。

 

【綜合活動】

1、邀請在地的長者,說一說泰雅族傳統的生活與傳奇故事,以及南山村的由來與改變。

2、學生發表與討論對本村的看法或意見。

3、將印象最深的事件畫出來。

【學習評量】

請學生個人或分組先行設計耆老訪問單並完成。內容包含:想要訪問耆老的能力與專長、想要對耆老訪問的問題、進行調查時應遵守的規範等。

圖書館藏相關部落資訊書籍

、單槍投影機、教室內電腦

 

 

 

 

 

 

 

 

 

 

 

 

 

 

 

 

 

 

 

 

 

 

 

 

 

 

 

 

 

 

 

 


南山國民小學家庭教育課程成果

簡述說明:藉由族語教師先行介紹部落相關資訊,並且實地拜訪部落耆老與家中長者,增進與家人的感情交流。

成果照片1

成果照片2

成果照片3

成果照片4

102-1-1-2d眉目傳情,真情告白

家庭教育課程

活動一 、 眉目傳情

活動名稱

眉目傳情

教學者

許靜色

教學時間

40分鐘

班級

三年忠班

配合現有教材

社會

能力指標

主題軸I:家人關係

關懷家人

I-2-5-1反思與家人的互動關係

主題軸II:家庭生活管理

II-1-1-1認識個人成長所需的家庭資源

II-1-1-2參與個人物品與玩具的購買

活動目標

1.能做到說話及聽話時,眼睛注視對方。

2.能清楚的說出自己的心情。

活動流程及內容設計

時間

活動設計說明

【引起動機】

情境敘述

吃完晚餐,小美全家在客廳看電視,精彩的八點檔連續劇正吸引着大家的目光。媽媽說:「小美、小傑你們該去寫功課了!」「好啦!等一下!」兩人的目光仍停留在電視螢光幕上,口中答應著……。過了一會兒,媽媽說:「你們再不去寫功課,我要生氣了!」兩人才慢慢的站起來……。

 

【發展活動】

討論

(1)這種情況你遭遇過嗎?

(2)你的感受是什麼?

(3)自己可以做那些改變?

 

【綜合活動】

 

遊戲:「看見不見」

流程:1.分兩人一組:一人為A;一人為B

2.活動說明與示範 :當一人說話,另一

方給予回應不回應兩種不同的方式。

3.活動開始

(1)第一階段:

A.請東張西望,不要理對方所說的話,眼神盡量不要停留在對方身上。

B.請利用兩分鐘時間,向對方說一件自己最近一個星期內,覺得高興的事。

 

(2)第二階段:

A.請注意聆聽對方說話的內容,專心地看著對方,並偶而點點頭,也可以說說話。

B.
請利用兩分鐘時間,向對方說一件自己最近一個星期內,覺得不高興或難過的事。

(3)討論學習單一

(4)寫學習單一

 

……第一節結束……

 

 

10分鐘

 

 

 

 

 

 

 

10分鐘

 

 

 

 

 

 

10分鐘

 

 

 

 

 

 

 

 

 

 

 

 

 

 

10分鐘

 

 

 

 

 

 

 

 

 


 

 

 

教師口述的方式進行,並讓用學生角色扮演的方式似遊戲般進行

 

 

 

 

 

 

 

 

 

 

親身體驗說話時,聽者不同表情給予自己的感受。

 

 

 

 

 

 

 

 

 

 

 

 

 

 

以全體討論出的改變,實際再演一次。

 

 

討論的目的:教師請學生專注於本身的感受。我在說話時對方不注意聽;換

成對方說話的時候,自己有沒有專心聽呢?

教學評量

  1. 口語表達
  2. 學習單
  3. 實作

指導要點及注意事項

三年級學生注意力集中的長度在前20分鐘,因此以遊戲的方式延續學習的歷程

備註

此年段學生正值具體運思期,可以根據具體經驗思維,以課堂上所學之技巧遷移至日常生活中應用。

 

 

 

 

 

 

 

 

 

 

 

活動二 、 真情告白

活動名稱

真情告白

教學者

許靜色

教學時間

80分鐘

班級

三年忠班

配合現有教材

社會

能力指標

主題軸I:家人關係

關懷家人

I-2-5-1反思與家人的互動關係

主題軸II:家庭生活管理

II-1-1-1認識個人成長所需的家庭資源

II-1-1-2參與個人物品與玩具的購買

活動目標

1.能清楚的說出自己的感受

2.學會情緒的表達

活動流程及內容設計

時間

活動設計說明

【引起動機】:情境故事

隔壁的李大明哥哥上成功嶺,接受新兵訓練。懇親日那天爸爸和媽媽帶了他最愛吃的炸雞給他。但是他吃了一口就賴在地上,大聲哭叫著說:「這不是肯德基…..這不是肯德基……。」

 

10分鐘

 

 

1.請小朋友分組扮演故事中的角色:大明李爸爸李媽媽

2.肯德基是一種炸雞的品牌,小朋友覺得比其他品牌的炸雞好吃,因此吃到別種,就會有情緒上激動的表現。

3.以主角「李大明」的舉動為題進行討論。

【發展活動】

(一)教師帶領學生共同討論:

1.大明哥哥的舉動,曾經發生在你的身上嗎?

2.若是別人給的不是你要的,要如何表示出自己的不

喜歡?

3.你要的沒給你,如何說出心中的話?

4.你看到別人哭哭啼啼的說話,有什麼感覺?

(二)教師歸納:說出自己感受的方法(句型)

*(使你不舒服的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說出你的感覺)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好的影響)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做一些改變)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說明作業單二

…………………………第一節結束……………………

【綜合活動】

(一)同樣的情境以新的方式再演一遍。

 

(二)教師與學生一起討論不同的情節,由學生用陳述句型回答:

1.當你吃到不喜歡吃的食物時。

2.同樂會時,抽到自己不喜歡的禮物。

3.有人不經過你同意拿走你的東西。

4.媽媽買給我的衣服,我不喜歡。

(三)完成學習單二

 

(四)請學生發表學習單內容,分享彼此的想法與做法。

 

15分鐘

 

 

 

 

 

10分鐘

 

 

 

 

 

5分鐘

 

 

10分鐘

 

10分鐘

 

 

 

 

15分鐘


 

 

 

 

 

 

 

 

 

 

句型 示例

*你做的__________(使你不舒服的事)

*讓我覺得________(說出你的感覺)

*他造成了_________(不好的影響)

*我希望___________(做一些改變)

 

師生共同討論

 

 

 

「這不是肯德基」的李大明,他不要用哭的方式表達自己不喜歡的事情,改成這樣說:「爸媽你們帶來的炸雞,我覺得不好吃吃後讓我胃很難過,我希望你們下次可以帶肯德基的炸雞給我吃。

利用搶答遊戲讓學生熟練表達的句型

 

 


 

(五)教師對每個回答給予整理及口頭回饋。

1.(先說清楚事情)

2.我覺得

3._________不舒服

4.我希望

 

…………………………第二節結束……………………

5分鐘


 

 

教學評量

1.口語表達

2.學習單

指導要點及注意事項

除了表達之外,也教學生學習接納

備註

此年段學生正值具體運思期,可以根據具體經驗思維,以課堂上所學之技巧遷移至日常生活中應用。

 

 

 

 

 

 

 

 

 

 

 

 

 

 

 

 

 

 

 

 

 

學習單一 班級:
姓名:

  1. 遊戲中我是說話的人,

對方不聽我說話我的感覺是( )。

  1. 遊戲中我是聽別人說話的人,

聽不懂對方在說什麼我的感覺是( )。

(A)我的表情是東張西望,不理對方所說的話,眼神沒有停留在對方身上。

(B)我注意聆聽對方說話的內容,專心地看著對方,並偶而點點頭回應。

  1. 我平常說話沒人聽:( )是 ,( )不是。【勾選】
  2. 我不專心聽別人說話:( )是 ,( )不是。【勾選】

5.我覺得聽人說話時看著對方:( )1比較好,( )2不好 【勾選】

 

 

 

『傾聽技巧』步驟及提示

步 驟 提 示

我看著對方 * 友善的看著對方的眼睛

表現出專心聽的樣子 * 身體自然向前傾

聽清楚對方說什麼 * 點點頭

 

學習單二
班級( )姓名( )

一、句型示例

「這不是肯德基」的李大明,改用句型

  • 爸媽你們帶來的炸雞(使你不舒服的事)
  • 我覺得不好吃 (說出你的感覺)
  • 吃後讓我胃很難過 (不好的影響)

我希望你們下次可以帶「肯德基」炸雞給我(做一些改變)

二、語句練習

*(使你不舒服的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說出你的感覺)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好的影響)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做一些改變)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遇到下列情況時你怎麼說?(情境練習)

1.當你吃到不喜歡吃的食物時

2.聽到 冤枉自己的話時

3.有人不經過你同意拿走你的東西

四、把感受用恰當的語句呈現

 

 

 

活動照片

活動名稱

102學年度上學期家庭教育課程





活動照片

活動名稱

102學年度上學期家庭教育課程





 

 

活動名稱

102學年度上學期家庭教育課程





 

 

 

 

 

 

 

 

 

 

 

 

 

 

 

 

 

 

 

 

 

 

 

 

 

 

 

 

 

 

 

 

 

 

 

 

 

 

 

 

 

 

 

 

 

 

102-1-1-2c家規家規有多少

家庭教育課程設計

範 圍

主 題

設計者

小二

家規、家規有多少?

直潭國小/鄭麗英

壹、課程設計理念:

如何透過有形的教育活動,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中心,協助個體建構出內在的價值信念,將自家庭開始的常規教養與言行舉止延伸至學校、社會,是本單元設計的起始。根據心理學家的說法,孩子必須具備認知能力後,才有能力在思想和行為上,將成人所公認的倫理道德類化成自己的價值觀,一般來說,這個年齡大約需在七歲以上,即Piaget所謂的具體操作期思考的過渡期。

道德的內化價值觀的形成,來自於兩個基本動力,其一是「情感」的鼓勵或讚美,亦即一種施與受的親子關係,在兒童期前期時,家庭是影響兒童的主要力量,家長提供態度和行為的角色示範;其二是「經驗」讓孩子從日常生活與人互動的結果中學習而來,當兒童進入家庭以外的世界時,兒童與親人的關係會影響到兒童與同儕的關係,來自家庭的例行習慣與規範,若不是受到增強,就必須配合學校的輔導與管教加以調整。

良好的親子關係是人生重要的課題,再多的財富,也不及擁有一個和樂的家庭;為了幫助孩子成長與發展,在複雜的人際關係互動中建立簡單易瞭解的規範,可免去許多困擾,也可以使孩子在探索這個新奇的世界時,不會遭致太多挫折,以促進孩子社會發展。因此「了解家庭常見的互動關係」重視家庭成員間的情感交流,體察人我互動的因素,及「了解家庭中家規的類型」建立個人行為品格的標準,認同團體規範,從中體會並學習快樂的生活態度,是家庭教育也是學校教育的宗旨。

 

貳、教學主題與目標:

本課程設計以「兒童用來表現情感和照顧行為的適當方式」為概念,計4節課160分鐘的教學活動。以「了解家庭中家規的類型」為主軸,活動一「家規是什麼」、活動二「我家的家規」藉由文章導讀為範例,引起學生注意他人的感覺,激發同理心,並以戲劇表演的方式,將日常生活中與家人互動情形或家規相關的案例呈現;全班再進行分組討論,蒐集歸納「家規有多少」,要求學生指出類似的經驗提供觀點替代和角色扮演的活動。將家庭視為社會的縮影,活動三「家規有多少」和活動四「新時代家規」強調和示範「利社會價值」,主要是「瞭解教養的意義,培養對於家規的調適能力」為主軸,以討論教學法及價值澄清法,使學生學習如何面對規範或公約,了解在團體生活中必須建立法則,保障大家的權益;在家庭問題叢生、多元家庭型態的社會中,建立學生的思考能力,找到自己的價值觀念。

教學活動策略分述如下:

單元名稱:家規、家規有多少

1、家規是什麼(活動一):透過故事,討論日常生活中家人出於善意的禁制與規定。

<教學策略>故事導讀後進行共同討論,使學生能自由表達思想、提出問題所在,由

循序漸進的方式引導兒童思考,增加思考的可逆性、變換性。

2、我家的家規(活動二):藉由文章導讀為範例,讓學生以戲劇表演的方式來進行。

<教學策略>角色扮演法: Werrbach (1993) 指出,角色扮演是發現價值衝突的調停

方式,同時也發展解決問題的策略。此種教學策略可培養學生設身處地、

加強同理心的感受,能有不同思考的面向。

3、家規有多少(活動三):討論並紀錄日常生活中與家人互動中的情形或家規的案例。

<教學策略>分組討論法:小組討論成員彼此間有不同的生活經驗和想法,經由自我

省思、溝通與互動,增加思考動力與處理問題的技巧,促進溝通和了解。

4、新時代家規(活動四):透過討論,引導學生養成因應問題的合宜態度,學習處理問題

的適當技巧。

<教學策略>討論教學法及價值澄清法:經由不斷的質疑與討論,批判、修正自己與

他人的想法,最後再由教師適時的給予價值澄清。

 

參、教學對象:

本教學活動適合對象為國小二年級學生,認知能力逐日發展,開始有自己的看法;對家規能約略陳述,但對其意義尚處於模糊的階段,喜歡分辨事情的對與錯、好與壞;雖然知識與能力還不足,無法瞭解信念背後所蘊含的複雜道理,但卻已能把自己的一套原則,應用在實際的生活中,並且要求其他人一起遵守,要求公平互惠原則,希望受到讚許與接受

 

 

 

肆、教學活動設計

活動名稱

家規、家規有多少--家規是什麼?

設計者

鄭麗英

教學時間

1節課40分鐘

適合人數

20-30人

配合現有教材

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生活課程、綜合活動

能力指標

【健康與體育】–健康心理

【6-1-2】學習如何與家人和睦相處。

【6-1-4】認識情緒的表達及正確的處理方式。

【生活課程】–體驗個人與群體生活

【2-1-1】覺察自己可以決定自我的發展。

【綜合活動】–認識自我

【1-1-1】描述自己以及與自己相關的人事物。

【1-1-2】認識自己在家庭與班級中的角色。

活動目標

  1. 了解自己家庭中家規的類型 2、培養對於家規的調適能力

活動流程及內容設計

時間分配

活動設計說明

【引起動機】

爸爸、媽媽、老師們常常說:「不要做這件事…,不要那樣…,這都是為了你們小朋友好…」今天我們來討論:

  1. 大人常常為了小孩好,不要小孩做的事有哪些?
  2. 大人不要你做的事,你都會聽從而且遵守嗎?

    【發展活動】--故事導讀與討論

    有一個女孩叫甜甜,最近,她常擺著張苦瓜臉,她希望自己不要長大…,因為她覺得她的媽媽好像不再像她小時候那樣愛她了,…

  3. 媽媽對甜甜好像只會說 不要這樣,不要那樣…” 的要求;如果你是甜甜,你會怎麼說?怎麼做?
  4. 爸爸、媽媽、老師們「要你這樣做…,或是要你那樣…」時,你覺得是為了什麼呢?

10分鐘

 

 

 

 

15分鐘

 

 

 

 

 


 

學習單一

 

 

 

 

附件一:參考上誼出版社【莉絲的要和不要】因考慮到原繪本目前無再版及版權問題,

建議教師上課時,可先以說故事方式讀過後

,再由學生討論後,以戲劇表演「改編版」或「改進版」增加效果。

【統整與總結】

你有沒有也是為了爸爸、媽媽、家人或老師好,而

不希望大人他們做什麼事情呢?你會怎麼跟他們說明白?他們會接受你的意見或想法嗎?

15分鐘

學習單一

教學評量

口語表達(學習單一:家規有多少)

指導要點及注意事項

學習單請學生和家長共同討論完成並且請學生帶回學校進行討論。

備註

教學運用學習單,可使學生有充分的時間進行問題的思考並整理思緒

,能使自己的發言更有條理,幫助整體活動的進行。

【附件一】

有一個女孩叫甜甜,最近,她常擺著張苦瓜臉,她希望自己不要長大…因為她覺得她的媽媽好像不再像她小時候那樣愛她了,…

聽,聽!甜甜的媽媽在叫她了!「甜甜,不要在外面那發呆,快點去做功課!」「甜甜,不要把鞋子亂丟亂放,要靠邊擺好!」「甜甜,不要沒洗手,就拿東西吃!」「甜甜,不要離電視那麼近,會得近視!」「甜甜,不要再吃糖了,會蛀牙的!」「甜甜,不要在家裡用跑的,小心撞到家具!」「甜甜,不要插嘴,大人說話,要懂得禮貌!」「甜甜,不要把家裡東西弄亂!」…媽媽對甜甜而言,已經變成一個「不要如何如何」的媽媽了!甜甜一點都不喜歡這樣的媽媽。

聽,聽!甜甜的媽媽又再叫她了!「甜甜,不要……」媽媽還沒說完,甜甜就對著媽媽說:「不要再對我說『不要這樣…,不要那樣…』了!不要對我那麼兇!不要嫌我這個沒注意,那個不小心!不要一天到晚囉唆我!不要說這一切都是為我好!我不要有一個『不要如何如何』的媽媽了!」說完,甜甜就放聲大哭起來,她好難過、好難過…

甜甜的媽媽心疼的看著甜甜,她一點都沒有察覺自己對甜甜說話的口氣不好,也從來都不知道甜甜心裡的感受和想法,更沒想過她對甜甜的愛和關懷,因為用「不要這樣…,不要那樣…」來表達,讓甜甜無法體會和感覺到媽媽是為了甜甜好,對甜甜的愛護。

「甜甜乖,不哭!不哭!媽媽愛你!」甜甜的媽媽說:「好啦!好啦!媽媽已經知道你的想法和感覺了,媽媽也已經不想再對你說『不要』這兩個字了!來,我們一起想想:我們要怎麼說出我們的想法和希望,好媽?」媽媽抱著甜甜,握著她的手,輕輕的搖著她,輕輕的對她說話…

甜甜笑了,她喜歡媽媽用這樣的語氣對她說話,她也喜歡和媽媽在一起的感覺,她好愛、好愛、好愛媽媽! 建議閱讀一本好書:上誼出版社【莉絲的要和不要】

學習單一:家規是什麼 姓名:__________家長簽名:_____________

想一想: 1、大人常常為了小孩好,不要小孩做的事有哪些?要小孩做好的事又有哪些?

2、大人不要你做的事,你都會聽從而且遵守嗎?大人要你做的事,你會聽從

而且做到嗎?

 

大人不要小孩做的事

為什麼原因

我會聽從

我會遵守

不要賴床!

上學會遲到。

  
 

不要慢吞吞的!

浪費時間。

  
 

不要亂跑亂跳!

免得跌倒。

  
 

不要插嘴!

沒有禮貌。

  

    

    

    
 

大人要我做好的事

為什麼原因

我會聽從

我會做到

會主動和認識的人打招呼

禮貌的表現。

  

    

    

    

 

想一想:你有沒有也是為了爸爸、媽媽、老師好,你不希望大人做什麼呢?

 

小孩不希望大人做的事

為什麼原因

他會接受

他會遵守

爸爸不要抽菸、喝酒。

身體會不好!

  
 

老師不要出太多作業。

沒時間改完!

  

    

    

    

 

活動名稱

家規、家規有多少--我家的家規

設計者

鄭麗英

教學時間

1節課40分鐘

適合人數

20-30人

配合現有教材

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生活課程、綜合活動

能力指標

【健康與體育】–健康心理

【6-1-2】學習如何與家人和睦相處。

【6-1-5】瞭解並認同團體規範,從中體會並學習快樂的生活態度。

【生活課程】–體驗個人與群體生活

【2-1-3】舉例說明自己的發展與成長會受到家庭與學校的影響。

【2-1-5】舉例說明個人或群體為實現其目的而影響他人或其他群體的歷程。【綜合活動】–生活經營

【2-1-1】經常保持個人的整潔,並維護班級與學校共同的秩序與整潔。

【2-1-2】分享自己如何安排時間、金錢及個人生活的經驗。

活動目標

  1. 解自己家庭中家規的類型 2、培養對於家規的調適能力

活動流程及內容設計

時間分配

活動設計說明

【引起動機】

聽一廳:我家的家規

說起我家的家規,真是讓我「生不如死」。媽媽放了一個處罰箱,凡是首次觸犯家規的人,嘿嘿!去抽處罰箱裡的紙條吧!每當有客人來我家,都驚呼:「哇!好乾淨喔!」唉!他們哪知道這都是我和老弟的「功勞」。

我喜歡唱歌,偏偏上天給了我一個破鑼嗓子,有一天,我正在房間裡高歌,表姊就衝進來大叫:「別唱了!你的『玉喉』該休息啦!死人都會被你吵醒哩!」爸爸還誇張的說:「剛才我聽到烏鴉在哭耶!你聽到了嗎?」…由此可見,我的歌喉多不爭氣呀!家人為了防止我大聲唱歌,於是訂了家規:不可噪音污染,要是我不聽,一次罰五十元。天哪!好苛刻呀!

 

10分鐘

 

藉由文章導讀為範例

,讓學生產生同理心

的感受,有不同思考面向來進行討論。

 

 

本篇文章由網路下載東湖國小五年十三班曾宛萍同學所作。

說到吵架,一定是我和弟弟第一名。「你很吵耶!」「怎樣!這是我的自由,你看你,胖的像啥樣子?我都覺得熱了!」「你、你、你這是什麼態度和姊姊說話?人家看到你還認為台北鬧飢荒……」「哼!人家就是因為看到你,才知道台北市為什麼鬧飢荒!」

我們哇啦哇拉的罵個不停,忽然,媽媽的眼睛冒火,以酷斯拉的音量大叫:「吵夠了沒?」我們才閉嘴,就這樣,第二條家規產生了──不可吵架。什麼?你問我怎麼處罰呀?唉!要掃地、拖地一個星期,很慘吧!

搶電視看,全是我、弟弟、和爸爸在開戰。每當我們看得津津有味的時候,只要爸爸的「龍屁股」一坐定了,電視爭奪戰就開始了。「弟弟,接好!」我叫道。「哈!拿到了!」爸爸得意的叫著。我生氣的罵弟弟:「你這個白癡!沒玩過籃球哇!」結果,還是爸爸拿出家法來,我們才不敢吵了。媽媽只好再訂立家規一條:不可以搶著看電視,否則一星期不、准、看。

「嚕拉拉……嚕拉拉……」哈!哈!是我在浴室裡高歌啦!只聽到:「阿萍,洗太久了吧?五、四、三……」哇!我媽在倒數計時囉!我急得全身濕淋淋的從浴室跑出來,像溜冰一樣滑進房裡,砰!痛!痛!痛「死桌子、爛桌子、臭桌子。」我氣得大罵,因為剛剛滑進房間的時候,腿撞到了桌子大家應該知道第四條家規是什麼了──洗澡不可超過二十分鐘;如果違犯,會被罵得很慘,並且扣七十元的零用錢喔!

  

家規使我頭痛,唉!誰知道第五條家規什麼時候就會出、現、呢?

【發展活動】

演一演:家規、家規有多少

請學生分組討論自己家中的家規,編演一場日常生活中與

家人互動情形或家規案例的劇情,讓同學看一看:家家有

本「家規」,各有不同的解釋和做法。

【統整與總結】

說一說:你家的家規

  1. 在家中有那些規定要你遵守呢?你家的家規是什麼?
  2. 家規是誰訂的?怎麼訂出來的?
  3. 你對自己家的家規有什麼想法?喜歡?還是不喜歡?

    為什麼原因呢?

    * 老師歸納整理「家庭中家規的類型」。

 

 

 

20分鐘

 

 

 

 

10分鐘

 

 

 

讓學生以戲劇表演的

方式進行,幫助個人

發現生活中所使用的

規則和意義。

 

學習單二

學生分享彼此間不同

的生活經驗和想法,

由自我省思、溝通與

互動,了解家庭中家規的類型。

教學評量

口語表達(學習單二:我家的家規)

指導要點及注意事項

學習單請學生和家長共同討論完成並且請學生帶回學校進行討論。

備註

教學運用學習單,可使學生有充分的時間進行問題的思考並整理思緒

,能使自己的發言更有條理,幫助整體活動的進行。

 

 

 

 

 

 

 

 

學習單二:我家的家規 姓名:__________家長簽名:_____________

想一想: 1、在家中有那些規定要你遵守呢?

2、家規是誰訂的?怎麼訂出來的?

3、你對這些規定有什麼想法?喜歡還是不喜歡?為什麼?

 

家中的規定

訂下規定的人

我覺得這個規定怎樣

遵守規定的人

晚上九點睡覺

媽媽

我不喜歡,因為會睡不著

我和弟弟

 

每個月全家大掃除

媽媽

我不喜歡,爸爸都不用掃

全家人


    


    


    


    


    


 

    

102-1-1-2b家事!家事!誰家的事

二年級家庭教育課程設計

家事!家事!誰家的事?

  1. 課程設計理念:

隨著時代的演進,雙薪家庭的增加,兩性平等觀念的普及,連帶使得家事活動隨之產生「質」變,「家務處理」已經從過去母親一個人的責任,轉變為全家人的責任。所以教育部「高中以下四小時家庭教育課程規畫」(2004)中建議國小低年級在「家庭生活管理」學習的課程有「家務協助」之一項。


家事活動在傳統的家族社會學裡,認為家事活動具有「愛情表現」的價值(Bowlby,1969),而Parsons(1956)則提出家事活動是「性別角色分工」(引自橋爪貞雄1981),因此從Parsons之後,即認為家事活動具有情感與分工兩個概念。所謂家事活動所包含的範圍非常的廣泛,舉凡居家環境的整理,或洗衣、燒飯、外出購物等煩瑣雜務等均可歸屬。亦即凡是與家庭日常生活相關的食、衣、住等皆是屬於其參與學習的內容(陳妙娟,2001)。康哲行(1998)曾提出訓練孩子負責,應該從做家事做起,他並且認為一個會做家事的學童,一旦離開家庭,很容易就可以融入社會。而從兒童生理發展來看,學童在參與家事的過程中,可以透過肢體的操作,經由大肌肉的運動促進小肌肉的發展,所以家事活動在學童成長的歷程中,應該讓孩子經由參與家事操作,協助其生理發展。


本課程根據「家庭資源管理」的理念設計,希望學童藉由參與家事活動的過程中,體會父母為家庭所做的努力,並認知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能同心協力的共負營造幸福家庭的責任。

  1. 教學主題與目標:

(一)課程架構

 

    
 

 

 

 

 

 

(二)教學目標

本單元主題為「參與家事」,分為三單元,第一單元為讓學童了解參與家事的原因;第二單元讓學童認識家事內容;第三單元讓學童學會簡單的家事。因此本教學目標有三:

1.認識家事內容,並了解家事是全家人的事。

2.培養參與家事活動具有愛與分工的精神。

3.鼓勵學生運用所習能力,參與家事,增進與家人互動品質。

(三)教學主題:

第一單元:家事!佳事!!(一節課)

藉由「手指偶」讓學童了解做家事不分男女老幼大家一起來,並了解家庭組成就如手指一般,每一隻手指頭都有它的功能,缺一不可!讓學童知道參與家事是全家人的責任,並了解目前父母會分擔所有家事是因為「愛」,學童既然為家中的一份子,理應參與分工,讓「做家事」成為學童在家中「最佳的事」。

 

第二單元:佳事在我家(一節課)

請學童先在家中進行家事分工的觀察和紀錄,再和學校班級事務分配做比較,進行分享討論,讓學童覺察家中事務分工的情形是否合理,以建立家庭成員分工合作的觀念,並能體會且感恩家人的愛心。

 

第三單元:我是家事小高手二節課

從討論班上家事高手所能完成的家事為起點,並讓學童評估自我能力及家中現實狀況,確定適合自己的家務工作,並透過教師指導、討論家事處理技巧的過程中,增進家事處理的知識與技能。

 

(四)教學策略

本教材採用的教學策略有:

<討論教學法及價值澄清法>:經由不斷的質疑與討論,批判、修正自己與他人的想法,建立學生審慎明辨的思考能力,最後再由教師適時的給予價值澄清。使學生可以找到對問題的正確態度。


<學習單>:運用學習單可使學生有充分時間進行思考並整理思緒,使自己的發言更有條理,幫助整體活動的進行。

<體驗活動>:透過親身操作,可以發現問題所在,同時也發展解決問題的策略。

  1. 教學對象:

本教學活動適合對象為國小二年級學生。此時期學生的認知能力逐日發展,開始有自己的看法;對「家事」能約略陳述(如:家事是家裡的事,像打掃、洗衣、煮飯…),但對其意義尚處於模糊的階段(家事是大人在做的事)再加上,二年級學童思想屬於具體運思期,因此教學活動安排需盡量具體,讓學童看到實物為主。而在動作上,小肌肉仍未發展成熟,因此在學童做家事內容的選擇上,盡可能以大肌肉的活動為主。

四、教學活動設計

活動一 (活動名稱:家事!佳事!!)

活動名稱

家事!佳事!!

設計者

彭麗琴、陳佳汎

教學時間

40分鐘

教學對象

全班

能力指標

綜合活動–家庭倫理認識自我1-1-2說出自己在家庭與班級中的角色。

健康與體育–人際關係6-1-2學習如何與家人和睦相處。

兩性議題(2) 兩性的人我關係2-1-6瞭解家庭的特質與每個人的義務與責任。

活動目標

  1. 培養參與家事活動具有愛與分工的精神。
  2. 了解家事是全家人的事。

活動流程及內容設計

時間(分)

設計說明

【引起動機】

表演「手指偶劇」劇情人物:手指分別套上爸爸、媽媽、哥哥、妹妹的指偶。內容重點:

媽媽:「哇!客廳好亂喔!誰來跟我一起整理呢?」

爸爸:「哥哥!去幫忙!」

哥哥:「我是男生,我不要!妹妹去。」

妹妹:「隔壁的小美不用做家事,為什麼我要做家事?」

【發展活動】

1.討論:

(1)劇情裡妹妹說:「隔壁的小美都不用做家事,為什麼我要做家事?」你覺得妹妹的說法如何? 為什麼妹妹要做家事呢?

(2)劇情裡哥哥說:「我是男生,我不要!妹妹去。」你覺得哥哥的說法如何?如果你是哥哥你會怎麼說呢?

(3)劇情裡爸爸說:「哥哥!去幫忙!」,你覺得爸爸的說法如何?如果你是爸爸你會怎麼說呢?

(4)家事要如何分工?是誰的責任?分享家裡的家事分工情形,你認為公平嗎?要怎麼分才公平呢?

(5)為什麼要做家事呢?你會做哪些家事呢?(需要詢問學生本身家中的情形又是如何,他們的想法又是如何?)

2.歸納重點:

(1)「家」是大家的,不分男女、老幼都要幫忙做家事,讓「家」更美好。

(2)人人依照自己的能力做家事:現在很多的家事,因為我們年紀還小,家人愛我們,都會幫我們完成,但我們已經二年級了,也應該參與家事,為家裡共同負責。

(3)因為我們愛我們的家,希望家裡每個人住起來更舒服,所以要做家事;再加上,我們住在這裡,是家庭中的一份子,就應該要參與分工做家事。

【統整與總結】


舉起手指偶,手上的每隻手指頭都有它的功能,缺一不可;就像我們,都是家庭中的一份子,也應該發揮自己小小的力量,讓我們家更好。回家請完成學習單一。

——————————— 第 一 節 結 束 ———————————


 

 

 

 

 

 

15

 

 

 

 

 

 

 

 

 

 

15

 

 

 

 

 

 

 

 

以紙偶劇帶入活動,可引起學生興趣;教師再以手指偶進行人物對話時,可以用較誇張的語氣,更能吸引學生注意。教師也可視班上學習情況,採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引起動機,內容以家事分工不均為主。

教學評量

  1. 口頭評量
  2. 學習單評量

指導要點及

注意事項

有些學童家裡雜亂,避免傷害這類學童之心靈,引導時也要注意避免讓學童認為父母不做家事,就是不愛他們,但可以藉機鼓勵學童養成做家事的習慣。

備註

 

 

活動二 (佳事在我家

活動名稱

佳事在我家

設計者

彭麗琴、陳佳汎

教學時間

40分鐘

教學對象

全班

能力指標

兩性議題(2) 兩性的人我關係2-1-6瞭解家庭的特質與每個人的義務與責任。

活動目標

1.培養參與家事活動具有愛與分工的精神。

2.了解家事是全家人的事。

活動流程及內容設計

活動(分)

設計說明

【引起動機】

老師展示有做家事的家庭與沒有做家事的情境圖片檔案,並藉此讓學生體會為什麼需要做家事。

討論: 為什麼需要做家事?分享做家事的好處。

【發展活動】

  1. 分享學習單一:將全班分成四人一組,分享上次回家所完成的學習單一,並說說平常自己參與多少家事。
  2. 討論與分享:請各組派一人上台分享剛剛討論結果。
  3. 老師播放家中各個不同地點的圖片(例:客廳、餐廳、陽台、廚房、廁所、房間)全班共同討論
    1. 家中有哪些家事?而有哪些家事,是我可以做的
    2. 討論如何將家裡整理成合適的樣子?

【統整與總結】

家事很多,若全家人共同參與,不但可以讓大家都有一個乾淨、舒服的空間,還可以省時,多出來的時間,全家可以做更多的事情。因此配合學習單二發下給家長的一封信(附件一),請小朋友在家每天至少做一件家事,並請父母紀錄於學習單二中,下次上課將找出班上最會做家事的家事小高手。

請小朋友下次帶外套、便當盒、筷子、湯匙。

——————————— 第 二節 結 束 ———————————

3

 

 

 

 

7

 

12

15

 

 

 

3 

建議可以PPT檔播放,如果不易準備投影設備,教師亦可蒐集相關圖片或照片展示,重點在進行有無做家事的比較。(照片請見附件二)

 

教師應定期追蹤學生是否確實做家事,所附學習單二以月為單位,教師可視情況列印

教學評量

1.學習單評量

2.口語評量

3.形成性評量

指導要點及

注意事項

老師不但需鼓勵學童做家事也要讓家長體會學童做家事的重要,因此建議附上給家長的一封信,改變家長的想法。

備註

 

活動三(我是家事小高手

活動名稱

我是家事小高手

設計者

彭麗琴、陳佳汎

教學時間

80分鐘

教學對象

全班

能力指標

綜合活動–家庭倫理認識自我1-1-2說出自己在家庭與班級中的角色。

兩性議題(2) 兩性的人我關係2-1-6瞭解家庭的特質與每個人的義務與責任。

活動目標

1.學會做家事的技巧。

2.運用所習能力,參與家事,增進與家人互動品質。

活動流程及內容設計

活動(分)

活動設計說明

【引起動機】

將學習單二做家事的紀錄結算,找出班上的家事小高手。

【發展活動】

  1. 分享班上家事小高手做了哪些家事。
  2. 討論:除了家事小高手所做的家事外,還有哪些家事?家事可以分類嗎?
  3. 討論:請學生仔細思考自家的情形,還有哪些是二年級學生可以做的,或可經由大人協助完成的。

——————————— 第 三 節 結 束 ———————————

  1. 老師先示範而後請學童練習簡單的家事(晾衣服、摺衣服、掃地、拖地、擦窗戶、擦桌子、擺碗筷、盛飯、倒垃圾、洗碗、清洗廚餘桶、清理洗手台…),並討論出「會做」和「做得好」的訣竅。
  2. 就上面所教導的家事內容,讓學童分組比賽共同完成十項家事,並以學習單三自評自己這組做家事的成效。

【統整與總結】

  1. 告訴學生學會做家事的技巧以及做家事需注意安全,並提醒學童要養成做家事的習慣;結束前再次提醒學生:做家事是對家人情感的表現,我們感謝家人對自己的付出,自己有能力時,也要多多回饋,一切就從基礎的做家事開始。
  2. 回家持續作家事,紀錄在檢核表上。並請家長評量或回饋,觀察學生在家是否亦能將在校所學得的方法,應用在家中。

——————————— 第 四 節 結 束 ———————————

2

 

 

13

25

 

 

 

 

10

 

 

 

25

 

5

 

 

 

 

將家事分類是為了讓學生明白家事有難有易,學生還是可以依據自己的能力完成部分的工作。

很多教師在學生一年級時已經分配打掃工作,所以在這裡要強調做的好的方法。

 


 

教學評量

  1. 口語評量
  2. 形成性評量
  3. 實作評量
  4. 學習單評量

指導要點及

注意事項

1.教師應視各班情況酌予增刪修改家事內容(如:以摺雨衣代替摺衣服), 並決定分組或個別進行。

2. 習慣的養成絕非短期就可一蹴可及,老師後續仍需鼓勵。

3. 每個學童「成熟」程度不同,老師應依學童成熟程度做不同的要求。

備註

本教材所列舉的家事都是在學校學生所會使用到的,如果學生在家中不必做家事,則教師可協助學生強調在校生活管理。

五、參考資料:

Bowlby,     J.1969. Attachment and Loss.Ι. Attachment: Hogarth  Press.

教育部(2004)。高級中學以下學校實施至少四小時家庭教育課程規劃。載於:活力家庭follow me,go。

許美瑞(1998)。國中學生的家庭概念分析。家政教育學報,1,21-41。

陳妙娟(2001)。高中生對家事活動認知之調查。95年3月30日引自

http://www.isst.edu.tw/s44/90/heno/table.htm

康哲行(1998)。如何培養獨立、負責、有愛心的子女。95年3月30日引自http://www.nspo.gov.tw/~kang/life/871115-2.doc

橋爪貞雄(1981)譯。家族。日本東京:黎明書房。譯自Parsons, T., & Bales, R. F. 1956. Family Socialization and Interaction Process

六、附錄

學習單一


二年  班:  姓名

小朋友,現在你有一個多拉A夢的百寶袋,請想想家裡有哪些地方需要多拉A夢百寶袋裡工具幫你做家事呢?

1.這是我家的

2.這個地方需要多拉A夢百寶袋幫忙的家事有



3.我會需要使用的工具有

 

 

 

 

 

 

 

 

(學習單二)

家事!佳事!


二年  班:  姓名

小朋友,請你每天於下表中記錄當天所做的家事!持續一週後,我們來數數看誰做得最多!

日期(填上今天的日期)

 

家事

 

家事

 

家事

日期

(9)

 

 

 

 

【洗碗】

 

【掃地】

 

【拖地】

日期

( )

 

 

 

 

【 】

 

【 】

 

【 】

日期

( )

 

 

 

 

【 】

 

【 】

 

【 】

日期

( )

 

 

 

 

【 】

 

【 】

 

【 】

日期

( )

 

 

 

 

【 】

 

【 】

 

【 】

日期

( )

 

 

 

 

【 】

 

【 】

 

【 】

日期

( )

 

 

 

 

【 】

 

【 】

 

【 】

日期

( )

 

 

 

 

【 】

 

【 】

 

【 】

日期

( )

 

 

 

 

【 】

 

【 】

 

【 】

日期

( )

 

 

 

 

【 】

 

【 】

 

【 】

日期

( )

 

 

 

 

【 】

 

【 】

 

【 】

日期

( )

 

 

 

 

【 】

 

【 】

 

【 】

日期

( )

 

 

 

 

【 】

 

【 】

 

【 】

我這個禮拜做了【 】件家事。

 

我做家事的感受是 :

 

 

 

 

 

父母愛的叮嚀

 

——————————————————————————————————————————————————————————————————————————————(附件一)-給家長的一封信(請教師參酌使用,如能自行謄打將更見效益)

親愛的家長,您好:

現代家庭孩子生的少,是以每個孩子皆是寶,也導致些許家長捨不得讓孩子勞動,竟認為孩子的責任僅是「把書讀好,有時間就盡情的玩!」促使這些孩子成為「知識天才,生活白痴。」成長後進入社會,無法脫離父母獨自生活,些許挫折就使之垂頭喪氣,變成草莓族之一員。

其實,根據兒童專家納爾遜指出:「孩子能幫忙做家事,有助於建立其自立和自尊,因為工作之後,孩子會知道價值所在。」是以透過做家事過程,不但能讓孩子體會父母辛勞,也能讓孩子自覺自己對家庭有貢獻,進而建立其成就感,增加自信;亦可培養其合作觀念,促進團體精神和同理心。

惋惜的是有些家長撥不出時間,教導孩子如何做家事,認為自己做比較快,心想孩子做事效率慢、效果又不好,等孩子做完家事,可能還要幫其收拾殘局,此種怕麻煩心態,剝奪孩子學習做家事的機會,殊為可惜。

目前本班正在進行有系統指導學生做家事的課程,亟需家長從旁協助指導。剛開始,孩子做家事,請家長先跟在身邊,教導他循序漸進的每一步驟,邊說邊示範,與孩子共同完成。此外,更重要的,要有「耐心」讓孩子做家事。兒童專家就指出:「孩子做家事的成果,千萬不能以十全十美的標準衡量。」即便是他們的工作還有待改善,家長也一定要肯定他們所付出的努力,同時給予適度的讚美,譬如:「你桌子擦得又快又乾淨,真了不起!」讓孩子習慣分擔家事是一種責任,當然,除了多鼓勵孩子做家事外,也別忘了多稱讚他們的付出喔!

做家事是一種好習慣,俗語說:「好習慣創造好人生,命好不如習慣好」,讓孩子從小養成好習慣,對孩子有很大的幫助。親子合力完成家事,對於促進親子關係、促進家庭氣氛和諧是很有幫助的,期盼透過「做家事」這個活動,能與家長一起共同看到孩子的成長。

<span style="font-family:標

102-1-1-2a我的父母親、家

活動一 我的父母親

活動名稱

我的父母親

設計者

格夏黑玳

教學時間

40分鐘

適合人數

全班

配合現有教材

翰林版一上綜合活動

能力指標

綜合活動1-1-1描述自己以及與自己相關的人事物。

家政教育3-1-2了解自己所擁有的物品並願意與人分享。

3-1-5察覺週遭美化生活的物品。

4-1-1認識自己。

活動目標

  1. 透過觀察家中父母親的穿著,瞭解幼兒的可愛和無助。
  2. 透過觀察,瞭解自我的成長需經由多人的照顧和幫助,培養感謝的心,進而主動照顧家中較為幼小的手足。

活動流程及內容設計

時間

備註

【課前準備】需準備彩色筆

【引起動機】請學生回想,每位父母親在孩子心理中的想法?

【發展活動】

一、美勞實作:

1.透過教具(男女人偶),將顏色塗滿。

2.在繪畫的過程,教師需注意學生的需要,並適時的鼓勵。

 

二、孩子眼中的父母親:

  • 徵求幾位學生,分享自己的父母親是怎麼樣的人?(其中包括個性、

長相、興趣等。)

2.請分享與父母親印象深刻的經驗。

3.最後,邀請學生在攝影機前拿著自己所繪畫的人偶,向父母親說


些感謝的話。(需適時提示孩子。如學生不願面對攝影機,千萬


別勉強學生完成。)

 

【統整與總結】

1.教師給予鼓勵並作總結。

 

 

 

 

 

20分鐘

 

 

15分鐘

 

 

 

 

 

 

5分鐘

 

教學評量

  1. 口語表達
  2. 美勞實作

指導要點及注意事項

有些學童的家庭可能並非傳統家庭,教師上課時應注意避免刺激孩童

備註

 

 

 

 

 

 

 

 

 

 

 

 

 

 

活動二 家

活動名稱

設計者

格夏黑玳

教學時間

80分鐘

適合人數

全班

配合現有教材

翰林版一上綜合活動

能力指標

綜合活動1-1-1描述自己以及與自己相關的人事物。

家政教育3-1-2了解自己所擁有的物品並願意與人分享。

3-1-5察覺週遭美化生活的物品。

4-1-1認識自己。

活動目標

1.透過繪本閱讀,瞭解手足都是家庭的一份子。

2.透過討論與學習單,釐清家中較為幼小的手足不是競爭者,如果有需要,應該明白說出來。

活動流程及內容設計

時間

備註

【課前準備】請學生回家訪問家人,了解自己小時後的情形。

【引起動機】跳房子

1.透過國語課”跳房子”,讓孩子初步了解家的外表概念。

(1).我們從地板上所繪製的房子,你覺得你看到什麼?

(2).你可以分享你所看過最好看的房子嗎?

(3).你可以簡單分享你未來的房子要有些什麼設計嗎?

 

2.遊戲:跳房子

 

【發展活動】

讓孩子從家的外表概念進入至內在概念。

(1).家庭的成員組成:

a.你可以分享你的家庭的成員嗎?

b.那你可以分享你最喜歡跟哪一位成員在一起呢?

(2).影片分享:

我的家庭: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v86ne1awRA

影片內容:一位泰雅族的小女孩,描寫家裡雖然沒有錢,弟弟因

病不能走路,但故事主角仍有堅定的信念,就是對家

人的愛。

a.你從影片看到什麼呢?

b.影片中,你有看到哪些成員呢?

c.你看到哪一位成員與其他不同呢?

d.你看兄弟姊妹有哪些互動呢?

e.每一位成員的特性?

 

【統整與總結】

1.教師給予鼓勵並作總結。

 

 

5分鐘

 

 

 

 

35分鐘

 

 

 

10分鐘

 

 

 

25分鐘

 

 

 

 

 

 

 

 

 

5分鐘

 

教學評量

1.口語表達

指導要點及注意事項

  • 本活動重點在讓學生了解個體的成長需靠大家的幫助,所以也要用同樣的心情幫助他人。
  • 如果學童為獨子,可以將之引導在班級的人際相處上,做延伸教學。

備註

 

學習單一

 

 

 

 

 

 


 

 

 

 

 

 

 

 

學習單二

 

家庭教育-我的父母親

學校名稱:南山國小

活動名稱:我的父母親

辦理日期:2013.3.19

舉辦地點:一年級教室

活動簡述說明:透過美勞實作,讓學生觀察父母親的喜好、個性、興趣等。

成果照片1

成果照片2

成果照片3

成果照片4

 

 

 

 

 

 

 

 

家庭教育-家

學校名稱:南山國小

活動名稱:家

辦理日期:2013.4.16

舉辦地點:廣場、教室

活動簡述說明:透過跳房子遊戲與影片欣賞,孩子了解家的外觀與內在的意義。

成果照片1

成果照片2

成果照片3

成果照片4

 

102-2-1-2家庭教育諮商輔導辦法

宜蘭縣南山國民小學家庭教育諮商輔導年度計畫

一、依據:

(一)家庭教育法第十五條之規定

(二)本校友善校園工作計畫

 

二、目的

希望透過提供家庭教育諮商輔導之課程,提升教育職能,增進個人的學習與家人互動,進而提昇家人的情感及溝通管道,以創造和諧的家庭氣氛,並增進其家庭教育相關知能,協助其輔導子女改善行為,進而改善親子關係,輔導子女。

 

三、對象

本校重大違規事件或特殊行為學生之家長或監護人。

 

四、諮詢服務時間

每週一至週五上午9點至12點,下午14點至16點。

 

五、服務地點

南山國小校長室

 

六、實施方法

(一)、 以電話進行家庭教育諮商輔導。

(二)、 運用通訊方式提供改善之建議。

(三)、 提供相關之書面或視聽資料。

(四)、 派員至學生家中進行家庭訪問。

(五)、 邀請學生家長或監護人到校實施個案諮商輔導。

(六)、 邀請學生家長或監護人參加學校提供之家庭教育課程。

(七)、 其他適當方式。

 

七、學校提供家庭教育諮商輔導課程內容及時數

課 程 內 容

時數

課程類別

課程名稱

重要概念

 

核心課程

親子支持、互動與溝通

1.家庭支持(經濟、情感)

2.良好之親子互動

3.良好學習環境

4.家人溝通技巧

5.關懷與接納子女

至少四小時

偏差行為與協助

1.子女之反社會行為

2.學校社區資源

3.子女交友情形

4.子女自律

5.子女對自己之行為負責

6.規律之生活

選擇課程

父母之職責

1.親職教育

2.正向對待自己之子女

3.子女管理自我之行為

4.孕育良好之生活與學習環境

由各級學校自行彈性訂定

家庭氣氛之營造

1.一致與適切之管教方式

2.完整之家庭功能

3.良好親子關係

4.感情融洽之家庭氣氛

家庭支持方案與資源

1.善用傳播媒體資訊

2.社會支援系統

3.舒緩社經壓力

4.學校安置系統

5.良好之親師關係

6.良好之社區環境品質

7.社區資源

兒童與青少年身心發展

1.兒童與青少年發展之需求

2.及早發現問題克服發展障礙

3.子女社會適應及自我調適能


4.子女瞭解自我

5.發掘興趣與能力

6.發展自我概念

7.挫折容忍力

8.良好之生活適應能力

兒童與青少年壓力與抒解

1.壓力管理

2.健康之休閒環境

3.關心與同理子女

4.問題解決能力

5.子女課業輔導

兒童與青少年之次文化

1.社會增強方法

2.社會行為規範

3.人際關係能力

4.學習良好之社交技巧

5.同儕參與

親子共學

1.親子共讀之培養

2.家庭共同學習之概念

3.親子共學之方式、管道

重建家庭關係

1.促進責任行為減少非責任行


2.增加家人相處時間

傾聽與表逹

1.情緒管理

2.正向自我對話

3.拒絕的技巧

4傾聽子女之心聲

5.接納子女之情緒

家庭危機處理

1.問題解決之能力

2.尋找相關團體協助

3.減少家庭暴力

4.家庭成員正確之道德觀念

5.婚姻諮商

 

 

八、本辦法奉校長核可後實施,修正時亦同

 

 

承辦人:李 偉 利 主任:李 偉 利 校長:詹 念 峰

102-4-2-1本年度學校辦理家庭教育教師知能研習

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家庭教育課程綱要宣導

讓教師們更了解課程綱要之內涵架構,在融入式課程與正式課程外實施四小時家教育課程及活動能夠貼近符合各分段能力指標,以增進學童家人關係與家庭功能。

 



說 明

照 片

時間:

102年9月10日

08:05-08:35

教師晨會

 

地點:

南山國小辦公室

 

活動名稱: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家庭教育課程綱要宣導

說 明

照 片

同上

 

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家庭教育課程綱要

一、基本理念

依據我國家庭教育法第12條「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每學年應在正式課程外實施四小時以上家庭教育課程及活動」及第2條家庭教育範圍訂定本課程綱要,綱要內涵架構如下:

學校家庭教育課程綱要之內涵架構

課程總目標:增進家人關係與家庭功能

二大主題軸

I、家人關係

II、家庭生活管理

五項核心內涵

1. 瞭解家庭

1. 家庭資源與管理

2. 關懷家人

2. 家庭生活經營與管理

3. 預備建立家庭

二、課程目標

增進家人關係與家庭功能。

三、分段能力指標

1.編號說明:下列編號中以兩大主題軸區分,並以「a-b-c-d」進行編號,a代表主題軸序號,b代表核心內涵序號,c代表學習階段序號,d代表流水號。各項家庭教育能力指標,若有可對應的九年一貫課程學習領域或重大議題能力指標,則以括弧標示出該能力指標。

編號a:二項主題軸,分別為主題軸I:家人關係,主題軸II:家庭生活管理。

編號b:核心內涵包括:1-瞭解家庭;2-關懷家人;3-預備建立家庭;4-家庭資源與管理;5-家庭生活經營與管理。

編號c:學習階段分五階段:第一階段為國小一至二年級,第二階段為國小三至四年級,第三階段為國小五至六年級,第四階段為國中一至三年級,第五階段為高中、職。

2.各學習階段的主要內涵:

內涵

階段

主題軸I:家人關係

主題軸II:家庭生活管理

第一階段

(1、2年級)

瞭解家庭、關懷家人

家庭資源與管理、家庭生活經營與管理

第二階段

(3、4年級)

瞭解家庭、關懷家人

家庭資源與管理、家庭生活經營與管理

第三階段

(5、6年級)

瞭解家庭、關懷家人

家庭資源與管理、家庭生活經營與管理

第四階段

(7~9年級)

瞭解家庭、關懷家人、預備建立家庭

家庭資源與管理、家庭生活經營與管理

第五階段

(高中、職)

瞭解家庭、關懷家人、預備建立家庭

家庭資源與管理、家庭生活經營與管理

 

主題軸I:家人關係

(1) 瞭解家庭

I-1-1-1認識家庭成員的姓名、關係及適當稱呼(家政4-1-1)

I-1-1-2描述家庭對個人的意義與功能

I-1-2-1比較家庭成員間的角色、權利及責任

I-1-2-2描繪自己的家庭,並從中探討不一樣的家庭型態

I-1-2-3分享家庭的獨特傳統

I-1-3-1瞭解家庭成員的發展樣貌,並正向看待家庭成員

I-1-3-2瞭解兒童的家庭責任

I-1-3-3覺察家庭轉變,並以正向的態度面對家庭出現的轉變或逆境

I-1-3-4參與家庭活動,並省思文化及傳統如何影響個人與家庭發展

I-1-4-1認識並實踐青少年在家庭中的角色和責任

I-1-4-2瞭解家庭發展歷程

I-1-4-3瞭解社會與自然環境對個人及家庭的影響

I-1-5-1剖析家庭系統對個人的影響

I-1-5-2探索健康家庭的特質

I-1-5-3瞭解家庭發展歷程中可能出現的發展任務及壓力

I-1-5-4認識家庭韌性,並學習提升家庭韌性的方法

 

(2) 關懷家人

I-2-1-1瞭解父母及家人多元的角色和責任

I-2-1-2主動和家人分享生活點滴(綜1-1-1)

I-2-1-3關心和愛護家庭成員(健體6-1-2)

I-2-2-1瞭解家庭如何透過分享愛、價值及傳統,來提供情感支持(健體6-1-2)

I-2-2-2使用適當的方式表達對家人的愛與關懷

I-2-2-3與家人分享生活經驗

I-2-2-4參與家庭活動並分享參與家庭活動經驗(綜合2-2-3、家政4-2-5)

I-2-3-1瞭解家庭及家族中需要特殊照顧的人

I-2-3-2瞭解家庭中可能的語言或肢體暴力,並採用適當的方法避免傷害(性別2-3-8)

I-2-3-3主動關懷家族成員

I-2-4-1瞭解家有青少年階段家庭之父母的挑戰與責任

I-2-4-2瞭解青少年階段親子衝突的成因與因應

I-2-4-3檢視家庭成員的需求與期待

I-2-4-4營造家庭生活中與家人分享的機會

I-2-5-1反思與家人的互動關係

I-2-5-2瞭解並實踐自己的家庭責任

I-2-5-3蒐集並與家人分享新知,營造學習型家庭

 

(3) 預備建立家庭

I-3-4-1瞭解約會、婚姻、家庭等關係的發展

I-3-4-2學習與父母或家人討論異性交往的議題

I-3-5-1探索人生伴侶的選擇

I-3-5-2瞭解婚姻的意涵

I-3-5-3描繪自己的家庭願景

 

 

 

 

主題軸II:家庭生活管理

(1) 家庭資源與管理

II-1-1-1認識個人成長所需的家庭資源

II-1-1-2參與個人物品與玩具的購買

II-1-1-3整理個人的物品與玩具

II-1-2-1瞭解家庭資源的意涵

II-1-2-2瞭解家庭日常消費情形

II-1-2-3瞭解金錢與物品的價值

II-1-3-1熟悉如何運用個人與家庭資源(綜合2-3-1)

II-1-3-2瞭解傳播媒體對消費的影響

II-1-3-3瞭解與應用社區資源(家政3-3-4)

II-1-4-1運用家庭資源訂定自己的合理生活目標

II-1-4-2瞭解家庭財務狀況

II-1-4-3瞭解法規與公共政策對家庭生活的影響

II-1-5-1運用家庭資源訂定家庭目標

II-1-5-2探索家庭理財知能

II-1-5-3運用家庭資源處理家務工作

 

(2) 家庭生活經營與管理

II-2-1-1建立良好的家庭生活習慣(生涯1-1-1)

II-2-1-2參與家務工作

II-2-2-1瞭解並實踐家務技巧

II-2-2-2規劃、執行與檢討自己的生活作息安排

II-2-3-1瞭解家人作息,並參與規劃家庭生活活動(綜合2-3-3)

II-2-3-2瞭解家庭生活和社區的關係

II-2-4-1分析並反思家庭生活中的性別角色與分工(性別1-4-4)

II-2-4-2規劃並執行家庭休閒活動(家政4-4-5)

II-2-5-1規劃並執行家庭參與社區活動

II-2-5-2規劃並落實簡樸又環保的家庭生活

 

四、分段能力指標補充說明

主題軸I:家人關係

(1) 瞭解家庭

I-1-1-1認識家庭成員的姓名、關係及適當稱呼(家政4-1-1)

補充說明:認識同住與不同住的家庭成員姓名、家庭成員的關係,進而能對家庭成員有適當的稱呼(如姑姑是爸爸的姊姊或妹妹等)。

 

I-1-1-2描述家庭對個人的意義與功能

補充說明:家庭對每個人的意義也許不同,但一般而言,家庭是家人間分享親密、資源、決策、價值,並許下承諾的組織。因此家庭提供個人愛與關懷、學習、生理及心理需求、保護與支持、休閒娛樂、經濟安全、宗教活動等功能,讓家庭成員能健康成長。

 

I-1-2-1比較家庭成員間的角色、權利及責任

補充說明:瞭解每一位家庭成員在家中所扮演的角色、權利及責任,進而能比較這些家人的角色、權利及責任。例如身為小學四年級的大兒子(角色),相對於幼稚園的弟弟,父母將賦予小學四年級兒子較多的管理權限(權利),但也相對的要負擔較重的管理責任。讓學生瞭解,角色、權利和責任是密不可分的。當然,父母角色、權利與責任也會隨著年齡而改變,而父母的角色、權利、責任更是密不可分。此外,要強調此階段兒童能力所及的對父母有禮貌、參與家務工作、關心體貼父母、友愛兄弟姐妹、保護自己身體健康、注意自身安全、不讓父母操心、謀求自我充分發展、學習跟人和諧相處、養成良好習慣,保持端正品德,行為表現合適有禮、與祖父母建立親密關係等。

 

I-1-2-2描繪自己的家庭,並從中探討不一樣的家庭型態

補充說明:可採用畫的或是用說的方式,以家庭樹畫出家庭樣貌,或說出家庭的組織與結構。從中探討多元的家庭型態,如雙親家庭、單親家庭、隔代家庭等。

 

I-1-2-3分享家庭的獨特傳統

補充說明:獨特的家庭傳統,包括飲食、衣著、慶典、節日等。例如,有些家庭的長輩生日一定要準備壽麵及壽桃、而有些家庭則只準備蛋糕。有些家庭慶生用紅蛋而且每一顆紅蛋都要在自己的額頭上敲破等。透過這些分享,熟悉每一個家庭皆有獨特的傳統並學習如何保留與傳承。

 

I-1-3-1瞭解家庭成員的發展樣貌,並正向看待家庭成員

補充說明:家庭成員的發展樣貌,是指家庭成員的身體、心理的發展。因此,舉凡家人的五官長相、身高、體重、膚色、語言、心智、能力、動機、情緒、社會能力等皆是。而發展的方向包括增加及衰退,了解這些發展樣貌,方能正向看待家人的發展;尤其是正向看待長輩的老化。

 

I-1-3-2瞭解兒童的家庭責任

補充說明:讓兒童瞭解此階段兒童能力所及的職責對父母有禮貌、參與家務工作、關心體貼父母、友愛兄弟姐妹、保護自己身體健康、注意自身安全、不讓父母操心、謀求自我充分發展、學習跟人和諧相處、養成良好習慣,保持端正品德,行為表現合適有禮、與祖父母建立親密關係等。

 

I-1-3-3覺察家庭轉變,並以正向的態度面對家庭出現的轉變或逆境

補充說明:家庭的轉變包括可預期、不可預期的。不可預期的家庭轉變,包括天災、人禍,通常對家庭的衝擊較大。例如天然災害(如颱風、地震)、火災、父母離婚、父母失業、家人發生意外等。當發生不可預期的轉變衝擊時,應能以正向態度面對可能產生的逆境。

 

I-1-3-4參與家庭活動,並省思文化及傳統如何影響個人與家庭發展

補充說明:個人與家庭發展過程中,會經歷許多家庭儀式與活動,這些儀式與活動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有些是中西方固有文化、有些則是家庭或家族特有的傳統。明顯受到中西方固有文化傳承影響的有特定家庭節日(如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萬聖節、感恩節、聖誕節等)、家庭習俗(如婚喪習俗、生育習俗)等。而有些則是家庭自己的獨特傳統,如約定每個月家庭成員聚餐一次、每個月開一次家庭會議等。透過這些活動的參與,瞭解家庭儀式與活動的獨特意義,從中學習文化與傳統,體會文化及傳統如何影響個人及家庭的發展。

 

I-1-4-1認識並實踐青少年在家庭中的角色和責任

補充說明:七、八、九年級青少年需要認清自己的改變、優勢與限制,調適自己與家人的關係,學習家庭生活的經營,做好建立與經營家庭的準備。此外,仍要延伸兒童階段的家庭責任,繼續做到能力所及的對父母有禮貌、參與家務工作、關心體貼父母、友愛兄弟姐妹、保護自己身體健康、注意自身安全、不讓父母操心、謀求自我充分發展、學習跟人和諧相處、養成良好習慣,保持端正品德,行為表現合適有禮、與祖父母建立親密關係等。

 

I-1-4-2瞭解家庭發展歷程

補充說明:家庭發展歷程是指一個家庭從建立、蓬勃發展到終止的過程,並從家庭發展歷程中,更進一步瞭解家庭史。

依據Duvall與Hill(1948)將家庭生活發展分為八階段:

  1. 第一階段(建立階段):新婚無子女
  2. 第二階段(初為父母階段):家中有新生兒~未滿3歲
  3. 第三階段(子女學前階段):最大子女滿3歲~未滿6歲
  4. 第四階段(子女學齡階段):最大子女滿6歲~未滿12歲
  5. 第五階段(子女青少年階段):最大子女滿12歲~未滿20歲
  6. 第六階段(子女送出階段):子女陸續遷出家中
  7. 第七階段(中年父母階段):子女全部遷出,進入空巢階段
  8. 第八階段(退休階段):生計負擔者退休至二老去世

這八階段又可以簡化成家庭建立期(第一階段)、家庭擴展期(第 二~第五階段)、家庭收縮期(第六~第八階段)。

 

 

I-1-4-3瞭解社會與自然環境對個人及家庭的影響

補充說明:社會環境包括文化、習俗、價值、政策、教育、經濟、恐怖攻擊等;而自然環境包括自然資源、天候、天然災害等。這些社會與自然環境影響個人與家庭的發展息息相關。以經濟為例,當經濟衰退、失業頻傳、通貨膨脹等都可能產生家人失業,對家庭帶來負面衝擊,進而影響個人。

 

I-1-5-1剖析家庭系統對個人的影響

補充說明:從系統觀點看家庭,家庭互動為一個系統,而家庭內因為角色的不同,因著這些角色的互動產生了許多次系統,如夫妻次系統、親子次系統、手足次系統、代間次系統等,這些次系統的互動,深深影響個人的成長。如夫妻次系統衝突,也影響親子互動關係,進而影響一個人的成長與發展。比家庭系統更大的系統,稱為超系統,如社會文化、政府政策、生活環境等,不只是影響家庭系統的運作,也間接影響個人成長與發展。

 

I-1-5-2探索健康家庭的特質

補充說明:健康家庭並非家庭中沒有任何衝突、問題,而是有了衝突、問題,能夠解決,並能發揮家庭功能。

 

I-1-5-3瞭解家庭發展歷程中可能出現的發展任務及壓力

補充說明:家庭發展的不同階段,會出現不同的發展任務,舉例來說,家庭建立期會有婚姻關係的適應與協調、家庭擴展期會有初為父母的適應、家庭收縮期會有中老年夫妻的調整與適應、父母與成年子女代間關係的調整與適應等發展任務。這些發展任務若無法順利完成,家庭及家庭成員將面臨壓力。

 

I-1-5-4認識家庭韌性,並學習提升家庭韌性的方法

補充說明:家庭韌性(family resilience)是以家庭為單位,意指家庭系統能成功處理他們生活事件的能力,以及家庭能夠適應與身陷於重大逆境或危機後的一種勝任歷程。家庭韌性也類似於家庭的恢復力,是指當一個家庭面臨重大危機情況後,能於逆境中不因壓力瓦解,或是跌倒後再爬起來將壓力化為助力的一股力量。所以「韌性」並非是一靜態結果,而是一動態歷程。

 

(2) 關懷家人

I-2-1-1瞭解父母及家人多元的角色和責任

補充說明:家庭中,因為成員間的互動關係,而形成多元角色;又因著這些不同角色會有不同責任。例如一位國小一、二年級的小朋友,在家庭中,可能同時是女兒、孫女、姊姊或妹妹、姪女等角色;在家庭外可能同時是學生、班長、糾察隊、志工等;因應這些不同的角色會有不同的責任,如在家中參與家庭活動、參與家務工作,在學校維持秩序,在社區參與社區活動志工等。又如小朋友的爸爸,在家庭中,他不只是爸爸的角色而已,他還可能是丈夫、兒子、哥哥或弟弟、伯父或叔叔、姊夫等角色;在家庭外,可能是公司員工、居住社區總幹事、志工隊隊長等角色;因應這些不同角色,會有不同責任。

 

I-2-1-2主動和家人分享生活點滴(綜1-1-1)

補充說明:主動與家人分享學校生活點滴,如課業學習、同學間的互動、師生互動;上學放學路上的觀察與所見所聞等生活經驗。除生活經驗外也可以分享物品、玩具等。

 

I-2-1-3關心和愛護家庭成員(健體6-1-2)

補充說明:熟悉並實踐愛家五到運動,適時表達對家人的關心與愛護。愛家五到運動如下:眼到–相視含情;耳到–傾聽會意;口到–鼓勵讚美;手到–擁抱支持;心到–關心包容。

 

I-2-2-1瞭解家庭如何透過分享愛、價值及傳統,來提供情感支持(健體6-1-2)

補充說明:每個家庭對家庭成員都有不同的情感表達與支持方式,例如有些家庭用言語直接表達、有些家庭用熱情擁抱、有些家庭用準備豐盛的餐點、有些家庭在網路科技產品上留言、有些家庭用家庭遊戲、有些家庭則用不斷的關心叮嚀等。每個家庭會使用不同的方式,但雖然方式不同,但都想要表達對家人的關懷與支持。

 

I-2-2-2使用適當的方式表達對家人的愛與關懷

補充說明:以三、四年級學生能做到的方式,表達對家人的愛與關懷。例如說出對家人的感謝讚美、寫卡片、留字條、問候、觀察家人的作息或身體狀況、看到並說出家人的特點等。持續熟悉並實踐愛家五到運動,適時表達對家人的關心與愛護。

 

I-2-2-3與家人分享生活經驗

補充說明:生活經驗包括家庭生活、學校生活、社會生活等,且包括心理與生理層面。心理層面包括心理需求、情緒(喜、怒、哀、樂)、感想、新知等;生理層面包括生理需求、成長的改變、以及病痛等。可透過各種方式與家人分享這些生活經驗。

 

I-2-2-4參與家庭活動並分享參與家庭活動經驗(綜合2-2-3、家政4-2-5)

補充說明:家庭活動可以是非常多元,包括家庭休閒、家庭遊戲、家庭共讀、家務工作、家庭購物、家庭運動、家庭慶典、家庭參與社區活動、家庭參與志工活動,以增進家人情感、凝聚力、親密關係及成長。

 

I-2-3-1瞭解家庭及家族中需要特殊照顧的人

補充說明:所謂需要特殊照顧的家人,通常是指幼小的小孩、年歲較大的長輩、生病等人。例如瞭解幼小小孩的發展,就能對需要多些照顧的弟妹,不產生嫉妒;瞭解老化就能正向面對家中長輩;了解疾病就能合宜的照顧病人。

 

I-2-3-2瞭解家庭中可能的語言或肢體暴力,並採用適當的方法避免傷害(性別2-3-8)

補充說明:所謂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員間實施身體或精神上不法侵害之行為。舉凡警告、嘲弄或辱罵他人之言語、動作或製造使人心生畏怖情境之行為可能造成家庭暴力。而家人之間常以最直接的語言、肢體動作互動,因此在不經意間產生了語言或肢體暴力。萬一家庭中發生嚴重的暴力行為,可能要透過尋求協助,避免受到傷害。

 

I-2-3-3主動關懷家族成員

補充說明:瞭解家族成員與自己的親屬關係,並瞭解他們的年齡、工作、特質、背景、角色等,適時展現主動關懷。如家族成員的升學、就業、升遷、結婚、生育、老化、面臨困境等,都可以主動表示關心。持續熟悉並實踐愛家五到運動,適時表達對家族成員的關心與愛護。

 

I-2-4-1瞭解家有青少年階段家庭之父母的挑戰與責任

補充說明:一般而言,常見的青少年困擾問題為「升學、課業問題」、「感情問題」、「交友及人際互動問題」、「生活習慣」、「消費習慣」、「家人衝突」、「心理問題」與「經濟問題」。而有些雖不是那麼常見,但也讓父母操心的問題,包括青少年藥物濫用、網路成癮、誤入不良幫派等。因此當家有青少年階段的子女,父母要面對的挑戰及責任相當重。

 

I-2-4-2瞭解青少年階段親子衝突的成因與因應

補充說明:因為青少年處於「快速身心發展造成身心衝擊」、「自我認同VS.角色混淆」階段,因此親子關係處於「和諧與衝突」、「依附與疏離」、「支持與控制」、「信任與不信任」狀態,很容易產生衝突。這樣的親子關係,最重要的就是溝通,透過「我訊息」的練習,可降低親子衝突。

 

I-2-4-3檢視家庭成員的需求與期待

補充說明:每一位家庭成員的需求並不相同,家庭成員間必須學習開誠布公的說出自己的生理、心理、社會需求,並清晰的說出對家庭成員的期待。如,有位家庭成員需要購買一部電腦,但家庭經濟並不寬裕,若能透過溝通,並提出期待其他家庭成員能配合之處,家庭必能攜手達成目標。

 

I-2-4-4營造家庭生活中與家人分享的機會

補充說明:主動規劃、執行家人共同活動,透過活動分享生活,提升家庭凝聚力。例如兄弟姊妹一起規劃為父母慶生、或為家庭其他家庭成員慶生;主動提供值得閱讀的書籍家人一起共讀;或分享一部精彩的電影等。此外,透過與家人分享,可以反思是否做到愛家、並適時表達對家人的關心與愛護。

 

I-2-5-1反思與家人的互動關係

補充說明:檢視自己日常與家人的互動關係,例如言語、對話、行為、分享、參與家庭活動等,反思是否有更適宜的表現方法、是否做到愛家、適時表達對家人的關心與愛護。

 

I-2-5-2瞭解並實踐自己的家庭責任

補充說明:高中職階段延伸國中階段,更積極認清自己的優勢與限制,調適自己與家人的關係,學習家庭生活的經營,做好建立與經營家庭的準備。此外,仍要延伸七、八、九年級階段的家庭責任,繼續做到對父母有禮貌、參與家務工作、關心體貼父母、友愛兄弟姐妹、保護自己身體健康、注意自身安全、不讓父母操心、謀求自我充分發展、學習跟人和諧相處、養成良好習慣,保持端正品德,行為表現合適有禮、與祖父母建立親密關係等。

 

I-2-5-3蒐集並與家人分享新知,營造學習型家庭

補充說明:子女因接觸新的資訊較為容易,為避免親子之間的代溝,可以主動蒐集新知、主動與家人分享新知,營造家人學習型家庭。學習型家庭的五項修煉為改善心智模式、自我超越、團隊學習、共同願景、系統思考。

 

(3) 預備建立家庭

I3-4-1瞭解約會、婚姻、家庭等關係的發展

補充說明:多數的家庭建立,是從婚姻開始,而進入婚姻之前,通常會先經歷約會。但是約會不必然會進入婚姻,通常約會無法發展成進入婚姻的原因可能包括:

  1. 雙方情感的凝聚力不夠是分手的最基本因素。
  2. 彼此個性上無法調適。
  3. 時空距離的阻礙,例如:一段時間的分離,若是雙方情感濃度不夠,再加上分離,容易沖淡原本的感情。
  4. 家庭反對:尤其是家長反對,而最常見的反對理由是雙方經濟、社會與教育地位之不合理想,或是父母無法忍受與子女間的親密關係將有第三者之介入,父母因無法在情緒上取得平衡,而將此情緒轉為反對。

    5. 社會及文化上的差異:包括種族、信仰、個人理想、興趣、價值觀念等差異。

 

I-3-4-2學習與父母或家人討論異性交往的議題

補充說明:青少年階段開始對異性產生興趣,因此不管從生活中所觀察到同儕的異性交往,或自己對異性的好奇,甚至自己的異性交往,都可以與父母或家人討論。以免對異性交往有偏差的想法,或面臨棘手問題(如分手)時,孤立無援。

 

I-3-5-1探索人生伴侶的選擇

補充說明:瞭解影響自己選擇人生伴侶的因素,並能從同儕、父母或長輩的經驗中,探索選擇人生伴侶的考慮條件,如生理、心理、社會等。

 

I-3-5-2瞭解婚姻的意涵

補充說明:瞭解婚姻的意義、功能變遷,並澄清婚姻的本質、婚姻的責任、婚姻的承諾,從中刻畫較真實的樣貌角色。

 

I-3-5-3描繪自己的家庭願景

補充說明:透過認識婚姻和家庭的意義與功能,澄清個人對婚姻與家庭的期待,並能對家庭生活提出較具體的願景。

 

 

 

 

 

 

主題軸II:家庭生活管理

(1) 家庭資源與管理

II-1-1-1認識個人成長所需的家庭資源

補充說明:認識家庭中有哪些與自己成長所需要的資源(如房子、食物、衣服、父母的照顧與關心等等),並瞭解資源是有限的概念,進而應抱持珍惜與感念所擁有的資源態度。

 

II-1-1-2參與個人物品與玩具的購買


補充說明:透過参與個人物品與玩具的購買行為,了解金錢使用的概念及其意義;並從消費行為中建立節流觀與環保觀的觀念。

 

II-1-1-3整理個人的物品與玩具

補充說明:透過整理個人用品,完成個人在家庭中的工作,從小開始學習並培養責任心。

 

II-1-2-1瞭解家庭資源的意涵

補充說明:瞭解家庭資源所包含的內容有哪些?以及家庭中的資源(如人力、時間、金錢及產品設備)對個人及家庭帶來的影響為何?

 

II-1-2-2瞭解家庭日常消費情形

補充說明:瞭解一般家中日常消費包括哪些項目(如食、衣、住、行、醫療、保險等),學習節約的態度與行為。同時可透過學習實際參與家庭消費的討論,瞭解正確的消費價值。

 

II-1-2-3瞭解金錢與物品的價值

補充說明:瞭解金錢與物品都有所謂的實質價值與隱藏價值,有時一件事或一個物品的價值不在於它值多少錢,而是它所代表的一些情感、付出、回憶等所顯現出的無價意涵。如一個同學送的小禮物可能只有50元,可是所表達的是同學對你的祝福,重視你的生日,花時間猜想你的喜好與購買最適合的物品,這些都遠遠超過50元的價值。透過價值的澄清建立正確的金錢觀。

 

II-1-3-1熟悉如何運用個人與家庭資源(綜合2-3-1)

補充說明:瞭解家庭資源使用的各種方式(如以時間來換取金錢的消耗,儲蓄以為未來或不時之需、家人互相支持因應困境)。透過討論,從簡單的例子中,學習在有限的資源中,如何做最適切的運用以滿足個人或家庭的需求。

 

II-1-3-2瞭解傳播媒體對消費的影響

補充說明:瞭解傳播媒體的特性(行銷的目的性)以及對消費刺激所帶來的可能影響。學習分析個人的需要而非想要,以減少傳播媒體對個人消費不當之影響。同時也對媒體訊息的正確性應有警覺性,以減少詐欺事件的發生。

 

II-1-3-3瞭解與應用社區資源(家政3-3-4)

補充說明:認識社區中有哪些資源,進而可應用社區資源減少個人與家庭資源的使用,或透過應用社區資源學習增加個人社區的參與能力,增進人際的互動。(了解不同機構所帶來的多元功能,例如圖書館、運動中心、文化中心…等,除原有的功能外,其舉辦的許多相關活動,亦是個人及家庭可運用的社會資源)。

 

II-1-4-1運用家庭資源訂定自己合理的生活目標

補充說明:透過運用家庭日常生活中之人力、時間、金錢及產品設備,並與家人共同協商,訂定合理的個人生活目標。有時個人的目標會與家庭的目標衝突,因此溝通與協商是資源管理中需要學習的重要步驟。

 

II-1-4-2瞭解家庭財務狀況

補充說明:首先應瞭解家庭財務不只是收支,還包括了保險、動產的證券、基金、不動產的房屋與土地等,以及債務皆是。而對於個人家庭財務狀況,可透過参與家庭理財規劃過程、以及自我的財務規劃,學習財務管理。

 

II-1-4-3瞭解法規與公共政策對家庭生活的影響

補充說明:瞭解公共政策是屬家庭可使用的社會資源的一部分,但有時也會是限制家庭生活的來源之ㄧ。例如家庭教育法,是提供了家庭成員學習提升家庭生活品質的機會;而家庭暴力防治法則限制一些傷害家人的行為,進而保護家人。學習尋找法規與公共政策所帶來的社會資源,並適當運用於家庭生活中。

 

II-1-5-1運用家庭資源訂定家庭目標

補充說明:分析家庭所擁有的資源,包括家庭內與家庭外,人力與物力。並與家人共同商討與規畫家庭的短、中、長程目標,以及執行的方案。從中可學習家庭資源的管理技巧以及解家庭價值對家庭資源運用的影響。

 

II-1-5-2探索家庭理財知能

補充說明:認識並瞭解理財相關知能及重要性,如養成儲蓄的習慣、學習財務規劃能力、正確使用金融服務、維持良好信用、正確的風險及投資觀念,並從家庭為單位的觀點學習不同於個人理財規劃應注意的事項。

 

II-1-5-3運用家庭資源處理家務工作

補充說明:處理家務工作所需的家庭資源包括經濟、時間、精力、情緒、動機等。充分利用家庭資源,簡化家務工作,期能更有效率處理家務工作。

 

(2) 家庭生活經營與管理

II-2-1-1建立良好的家庭生活習慣(生涯1-1-1)

補充說明:瞭解並學習自己應該在每日的時間中完成分內事(如良好整潔習慣、能自己整理書包、能如期做完作業等)。

 

 

II-2-1-2參與家務工作

補充說明:學習主動參與簡單的家務工作(如餐前的放碗筷、餐後的擦桌子等),養成家人共同完成家庭事務的習慣。

 

II-2-2-1瞭解並實踐家務技巧

補充說明:學習使用工具及運用家務的技巧,完成家務工作(如洗衣機、電鍋的使用,又如清理房間時應先由上往下,以免地上先清好再清桌上時,把地上又弄髒……)。透過觀察與分享每個家庭中的家務小撇步,學習有效率的執行家務工作,並透過主動幫忙家庭事務,分擔家人工作負擔,促進家人關係。

 

II-2-2-2規劃、執行與檢討自己的生活作息安排

補充說明:學習安排個人生活的作息(如一周中哪些天要上才藝課,學校課業應如何安排使其順利完成,個人臥房的清潔,以及個人所需的休閒應如何規劃於生活中),使具備對個人生活事物管理的基本能力,進而培養責任感與成就感。

 

II-2-3-1瞭解家人作息,並參與規劃家庭生活活動(綜合2-3-3)

補充說明:瞭解父母或其他家人的工作特質,更清楚明白目前家庭生活作息原因,進而尊重與體諒家中個人生活作息的差異。透過瞭解家人的差異,規劃家庭生活的活動,以符合家庭成員的需求。

 

II-2-3-2瞭解家庭生活和社區的關係

補充說明:瞭解家庭是處於社區中,生活中的食、衣、住、行都與社區息息相關。社區提供許多家庭所需的資源,如學習、醫療照顧、休閒、商店等,家庭也可以提供資源給社區,如參與社區的活動、擔任志工等。

 

II-2-4-1分析並反思家庭生活中的性別角色與分工(性別1-4-4)

補充說明:透過觀察,分析家庭中的性別角色分工,學習並尊重不同性別在生活事務上表現的異同。進一步可以嘗試以去性別化的觀點檢視家庭中的角色與分工。

 

II-2-4-2規劃並執行家庭休閒活動(家政4-4-5)

補充說明:透過規劃家庭共同的休閒活動,藉以 瞭解家庭成員的不同喜好與身體狀況,如媽媽不愛水上活動,奶奶無法從事劇烈的身體運動或爬高山,若要規劃全家的休閒活動就需要考慮到所有家人的情形與需求。於是透過溝通協調,滿足全家人的最大需求,以達成共同參與活動及促進家人關係的目的。

II-2-5-1<span style="font-family:標楷

102-4-1-2教師參與國民小學推動家庭教育知能研習

102年宜蘭縣國民小學推動家庭教育知能研習計畫

  1. 依據:
    1. 家庭教育法
    2. 教育部102年4月3日臺社(二)字第1020000474號函。
    3. 102年度宜蘭縣家庭教育工作計畫
  2. 目的:
    1. 增進學校行政人員對家庭教育的認知,進而體認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可以主動於學校推動家庭教育相關課程或計畫,強化學生正確家庭價值觀。
    2. 增進教師家庭教育專業知能,具備家庭教育專業課程教學能力型塑教師專業社群。
    3. 落實家庭教育法第12條之規定,縣轄內高中職以下學校除能將家庭教育融入正規課程外,並能依家庭教育法規定於每學年實施四小時以上之家庭教育課程及活動。
  3. 指導單位:教育部、宜蘭縣政府
  4. 主辦單位:宜蘭縣家庭教育中心
  5. 協辦單位:大同國小、四季國小、南安國小、大洲國小、竹安國小、南澳國小、南澳高中、五結國小、內城國小、員山國小、新南國小、古亭國小、東興國小、凱旋國小、玉田國小、羅東國小
  6. 研習主題: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課程參考大綱與家庭教育課程之推動
  7. 參加對象:縣內國小教師。
  8. 報名方式:請於研習前至全國教師進修網報名。
  1. 預期效益:期能落實家庭教育法第12條之規定,國小、國中學校進行正式課程外之四小時家庭教育課程,使學生對家庭有深度了解,讓老師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輕鬆地將家庭教育的理念以活潑有效的方式教導學生,達到普及家庭教育,促進社會和諧目的。

102年宜蘭縣國民小學推動家庭教育知能研習計畫行程

學校名稱

辦理時間

辦理地點

講師

大同鄉四季國小

102.5.01(週三)13:30-15:30

大同國小餐廳

曾慶玲老師

北市建國中學專任教師

教育部家庭教育教師進階培訓工作坊講師

蘇澳鎮南安國小

102.5.22(週三)13:30-15:30

南安國小會議室

曾慶玲老師

北市建國中學專任教師

教育部家庭教育教師進階培訓工作坊講師

三星鄉大洲國小

102.5.22(週三)13:30-15:30

大洲國小幼兒園二樓

鄭忍嬌老師

現任成功高中家政科教師.

曾任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兼任講師

頭城鎮竹安國小

102.05.29(週三)

13:30-15:30 

竹安國小視聽教室

魏秀珍老師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副教授

南澳鄉南澳國小

102.9.18(週三)13:00-15:30

南澳高中圖書館

另聘

五結鄉五結國小

102.9.25(週三)13:00-15:30

五結國小視聽教室

另聘

員山鄉內城國小

102.10.02(週三)13:00-15:30

員山國小視聽教室

另聘

壯圍鄉新南國小

102.10.02(週三)13:30-15:30

古亭國小視聽教室

另聘

冬山鄉東興國小

102.10.09(週三)13:30-15:30

東興國小視聽教室

另聘

宜蘭市凱旋國小

102.10.23(週三)13:30-15:30

凱旋國小視聽中心

另聘

礁溪鄉玉田國小

102.11.06(週三)13:30-15:30

玉田國小三樓綜合教室

另聘

羅東鎮羅東國小

102.11.13(週三)

13:30-15:30 

羅東國小科學館二樓視聽教室

另聘

 

102-3-1-1d代間傳承季-耆老祈福儀式

宜蘭縣大同鄉南山國民小學 活動照片

 

時間:102年9月9日

活動名稱:代間傳承季-耆老祈福儀式

活動地點: 教會、學校廣場

1.請部落耆老遵循泰雅族傳統儀式為社區及學校祈福:殺豬、泰雅歌謠……

2.部落耆老述說部落事蹟及傳說。

3.學生經由觀看、聆聽耆老了解自己(泰雅族)的文化。

4.並讓學生了解家有一老、如有一寶。

 

 

說 明

照 片

同上

 

說 明

照 片

同上

 

 

宜蘭縣大同鄉南山國民小學 活動照片

說 明

照 片

同上

 

說 明

照 片

同上

 

說 明

照 片

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