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主題】:家人的手(家庭教育教學成果) 【教學時間】: 2014/11/20 【教學對象】: 一年級 【教學目標】: 1.透過觀察家中成員的手,瞭解幼兒的可愛和無助。 2.透過觀察,瞭解自我的成長需經由多人的照顧和幫助,培養感謝的心,進而 主動照顧家中較為幼小的手足。 【教學活動】: 【課前準備】請學生回家摸一摸家人的手,並將家人的「手掌畫」畫在學習單上,帶到學校。 【引起動機】「手掌畫」大展。 1. 指導學生佈置手掌畫會場,進行手掌畫大展。 2. 請學生認一認自己家人的手掌畫,並發表怎樣認出自己家人的手掌畫。 【發展活動】 一、發現手的不同感覺: 1. 徵求自願或抽籤的學生蒙上眼,再隨機和同學或師長握手,並猜測握手的對象為何人。 2. 教師利用「家人的手」學習單,請學生發表與家人握手、摸手時的感覺。 ‧ 在家中進行手掌畫時,家人的手摸起來有什麼感覺? —————- 第 一 節 結 束 ——————— 3. 教師說明並協助學生整理與思考不同年齡、性別、職業的人,他們的手是否有差異及可能的原因。 ‧ 家人的手和自己的手有什麼不同?想一想,家人的手為什麼會是這個樣子的? ‧ 我們可以利用手做些什麼?和爸爸媽媽們一樣嗎?為什麼我們做不到? ‧ 弟弟妹妹們可以做的是和我們一樣嗎?為什麼? ‧ 大家小時候也都是什麼都不會,是誰把我們照顧到現在?我們應該如何感謝他們? 二、我要謝謝你: 1. 教師請學生發表回家想對父母說的感謝話,並紀錄在「我要謝謝您」的學習單上。 2. 教師請學生思考,除了口說之外,還有什麼方式可以表達自己的感謝?為什麼? 【統整與總結】 1.教師給予鼓勵並作總結,請學生完成學習單。 【教學省思】:家庭是個體社會化的主要社會情境。個體在家庭中透過與父母的互動開始其動作技能、語言、認知、情緒以及社交技能等方面的發展,並在這些能力的展現,以及父母的回饋中,建立起自我概念及自我價值感。兒童時期是人生最具可塑性的階段,各個學派的人格心理學家都非常重視家庭對兒童人格發展的影響。其中家庭系統理論特別強調家庭中的人際互動及家庭結構、家庭氣氛、家庭規則等對個體行為的影響。壓力並非成年人的專利,兒童也會發生,不同年齡的人,有不同的壓力。只是層次不同及難予正確表達出來而已,根據研究,小學一年級(約6~7歲)的學生,主要壓力源來自家庭與學校。小一學生初進團體生活,可能會對一種新環境感覺害羞,但通常很快的恢復過來。同時,這時兄弟姊妹的競爭是最普遍的,亦可能對其他小朋友產生忌妒,看到人家好,而自己又無法克服,只好埋在心裡,久而久之就形成一種壓力。所以這時的兒童開始對父母、老師以及其他成年人有更多的要求,弱勢得不到,或稍有延遲,期望將更強烈。表現在外的行為,可能就是團體中令人頭痛的一份子。所以,教導他們如何表達和體認,將是個重要的課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