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畫
103年度青少年時期教養法讀書會實施計畫
壹、 依據
一、 家庭教育法
二、 教育部103年3月17日臺教社(二)字第1030039272號函
三、 103年度家庭教育諮商輔導課程實施計畫
貳、 目的
一、提供父母管教態度、方式與技巧。
二、提昇親子溝通方法及技巧,以建立良好親子關係。
三、藉由讀書會,家長互相溝通,彼此經驗分享,有助親子問題的解決。
參、辦理日期
103年9月4日~103年12月10日 每週四 下午2:00~3:30
肆、辦理地點
人文大樓 2樓舞蹈教室
伍、辦理方式
問題導向學習(PBL)、演講、相關主題活動、座談等方式進行
第一階段
30分鐘 PBL 時間或 教師講授
30分鐘 相關主題活動
30分鐘 自由發問解惑時間
第二階段
1.實務課程: 每次會花60~90分鐘,進行充份的個案討論與技 巧演練。
2.個案討論: 若有意願公開親身的親子經驗做為上課範例的同 學,則為之。
陸、參加對象
重大違規或特殊行為學生家長或監護人及實際照顧學生之家長
柒、課程內容
第一階段
ㄧ、課程簡介~~分組活動 | p52練習一 +施測TA |
二、第四章:讚美跟鼓勵的差別+第七章部分~關於獎懲 | 孩子的挑戰CH5 +CH7 |
三、第一章:孩子的錯誤目標 | 孩子的挑戰CH4 |
四、第三章:應對負面情緒 | 請自行攜帶畫具 |
五、同理式的回應訓練 | 精神撤退講義P.1 |
六、我訊息訓練 | 精神撤退講義P.2 |
七、第七章:自然跟合理的後果(上) | 孩子CH6、分辨情境與自己的需要 |
八、第七章:自然跟合理的後果(下)~~ | 學習做決定並自行負責(金錢/手機/宵禁 /交通安全) |
第二階段
ㄧ、暖身活動+用惱人的方式引 起注意力 | 實作/違約/健忘 |
二、實作課~~教育劇場:回應權力競爭 | 衝動/失敬/爭辯/藉口/家事/清潔 |
三、實作課~~教育劇場:回應報復 | 攻擊 |
四、實作課~~教育劇場:回應表現無能 | 學業/自我傷害 |
五、實作課~~ 回應找刺激 | 電視 電玩 網路 酒 藥物 菸等….各種上癮 |
六、實作課~~ 回應讓同儕接納 | 衣著(髮型)/刻意疏遠家人/沉默/手足紛爭 |
七、實作課~~ 回應表現優越感 | 欺騙、 約會/交(男女)朋友 |
八、實作課~~ 回應準違法行為 | 偷竊/性關係/離家出走 |
捌、預期效益
一、瞭解孩子的行為有何目的
二、瞭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基本目標
三、透過覺察讓父母用對方法與孩子應對
講義
精神撤退法的八大原則 :
1 不批評、也不讚美: 批評的壞處,比較容易理解。但「讚美」有什麼不好呢?「「讚美」表示大人對於孩子所作之事贊同,部分孩子會因為天性喜歡配合與討好大人,去接受這種暗示的引導,而部分孩子會因此而故意作相反於大人讚許之事,耍耍叛逆。所以,批評或讚美都會干擾原本孩子的表達。 2 鼓勵的態度 : 大人的身體語言(例如:微傾向前、舒適、微笑) 臉部表情.與聲調符合或跟隨兒童情緒 :這些都可以傳達出大人對孩子所玩所說專注且有興趣。潛意識會傳達出:尊重與允許。 3 不亂問問題,也不反射性的回答問題::凡是為了「滿足大人的好奇心」而去打斷孩子的溝通,都會妨礙孩子的內在表達。 而「回答問題」也有可能會將主題從孩子的身上,拉到大人身上,一樣會造成干擾。即使許多父母認為可以作為機會教育的「引導式發問」也算「主導」,因此初學者應練習不這樣作。 尊重孩子解決自己問題的能力,不建議也不指導。 做選擇或「形成改變」是兒童的責任。尊重兒童做決定的權利,並讓兒童為自己的決定及選擇負起責任。如果相信兒童是有潛能可以自我指導的,那麼大人便不會試圖去引導兒童,允許兒童自己做決定,並讓兒童替自己的決定負責,大人的角色就是支持、關懷、陪伴及等待。 4. 並非只是「保持被動的安靜:」我猜有人看到前三段之後,會覺得麻煩:「這個也不能說、這個也不能問,那我乾脆什麼都不說(做)就好了吧!」 可惜這樣作也是犯規,違背第二項「鼓勵」孩子的原則。 5 回應精簡 、回應頻率適當。(10秒原則或30秒原則?)一句話即可。 6回應有三種:「行為、情緒、動機」 治療者要敏銳的辨識兒童的情緒,並以兒童能夠理解的方式將我們對兒童情感的辨識,反映表達讓兒童了解,以協助兒童對自己的行為得到洞察。 這樣作的目的在協助兒童去認識自己的情緒,唯有兒童覺察自己的情緒後,才能面對並處理自己的情緒。 這也是一個同理心的示範歷程,一則讓兒童學會自我覺察,一則也讓兒童夠敏銳的去同理別人。 7 回應偏重在正面行為。 8不催促孩子改善的速度,治療是一個漸進的歷程,兒童的成長也是漸進的歷程。有耐心的陪伴兒童成長,不急著催促兒童的步調, 兒童的生活及成長的步調原本是緩慢的,’將此牢記,我們會比較容易付出更大的耐心及等待。 也唯有「主要照顧者」讓兒童覺得夠安全時,兒童才會願意呈現出更真實的自己。大人要有耐心才可能出現對兒童的同理;要有耐心才可能允許及等待兒童做決定、負責任;欣賞並等待兒童成長歷程中的每一個階段。 |
- 在以下的情形,你會如何反應孩子的情感、行為及內容?(5分鐘 作答)
- 一、小明頭低低的的邊弄積木,邊低聲緩緩的說:「老師你有沒有考過第三名?」
- 回應:
- 二、小英:(開心得意的表情):老師你會不會寫「來」這一個字?
- 回應:
- 三、小華:(用力的甩下遊戲架上的玩具、憤怒狂吼):「笨老頭,死老頭,現在才來?!」
- 回應:
四、小平一進門就不發一語,刻意背朝著我。當我不存在似的,持續忽略我的打招呼與回應。花了五分鐘左右為自己蓋了一個小帳篷之後,鑽進去後躲在裡面。
回應:
~~~~~~~~~~~~~~~~~~~~~~~~~~~~~~~~~~~~~~~~~~~~~~~~~~~~~~~~~~~~~~~~~~~~~
補充說明一:用同理的態度對待孩子,是否代表「我們會讓孩子無法無天、恃寵而驕」?
舉例: 小一的學生怒吼:「他笑我、他笑我~~我明天要去把他殺掉、剁掉!」
回應:
其實不會,因為:
大人的態度 所表達的潛意識訊息 是 | 而非: |
我在此;我聽見你 我了解。 我關心。 | 我永遠同意 我要讓你高興 我會解決你的問題 |
接納兒童真實的一面與「兒童的正、負面情緒」。 | 但不認同兒童「不合理的行為」。 |
為了讓孩子適應真實的世界,治療者會設下必要的限制(簡稱設限)。讓兒童在這些關係中知道自己的責任。
「設限」適合用來代替責備,責備會使兒童產生「我不好」的感受,但「設限」能讓兒童學會自我接納及學得更有彈性的處理事情。
大人們在設限時語氣要「溫和而堅定」,而其設限的三個步驟是
「1同理–2設限—3給替代方案」。
舉例: 生氣而打人的小孩,她「生氣的情緒」應被同理,但「打人的行為」則需予以限制。舉例:
我們可以這樣說:「不讓你____,你很生氣,很難過 (1同理),
但是不能因為這樣子就打人 (2設限),
你可以用說的、你可以打布偶娃娃、你可以把你的生氣寫下來…(3給替代方案)」。
孩子學會「設限」的模式,有助於他/她在遭遇挫折時學會自我接納、同理,並尋找替代方案來處理問題而變得更有彈性,也更能同理他人及處理與他人的衝突事件。
~~~~~~~~~~~~~~~~~~~~~~~~~~~~~~~~~~~~~~~~~~~~~~~~~~~~~~~~~~~~~~~~~~~~`
補充二: 給 正在學習中的同學們:
我有話想跟妳們分享,教我這套課程的老師曾告訴過我們:「你無法給予你沒有的東西!」
身為孩子的主要照顧者,來參加訓練的這段時間中,我們可能感受到比上課前還強的挫折與無力感。
然而在學習有耐心及接納自己孩子的同時,我們要能先對自己有耐心,及接納自己。
所以,從現在開始。先不急著同理孩子,從同理自己先開始,盡量看見自己正面的行為(降低自責的聲音)。
成果
103年度青少年時期教養法讀書會成果報告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