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盧秀卿老師演講
- 佛光大學生命學研究中心/推廣教育中心/樂齡大學,專案講師
- 台北市萬華社區大學、台北市大安社區大學、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新店崇光社區大學講師
- 宜蘭縣政府教育局,公私立幼教人員專業知能『藝術與心靈之旅』助教
- 大綱
伽利略說:「你無法教別人任何東西,你只能幫助別人發現一些東西」。
課程著重於以「經驗」與「體驗」為基礎的學習方式,在分享與互動的情境中,激發團體夥伴的思考及學習,與產生心靈及行為模式的共鳴感動,進而從中獲得解決問題的新啟示,並且運用此經驗到未來的現實環境中。
人的形成與發展
孩子需求未獲滿足è 愛與自尊受挫 è 防衛機轉: 退避:自我關閉、自卑、不專注、恍神
愛與渴望 反動:憤怒、排斥、自傲、自我
犧牲:忠誠配合父母的要求
- 解法:尊重與同意孩子的主體、全然的愛與接納
- 原生家庭的孩子:
父母
父母自身的價值觀
父母自身情緒、壓力的表達方式 è自己是怎形成這些的?
父母互動方式、感情關係 è看到對孩子的影響?
父、母各別與孩子的互動方式
父、母教養方式與期待,從中所欲得到的滿足?
家庭
結構與動力是否各就其位、平衡
父母釋放出的訊號與需求
孩子對父母的情感與愛
孩子如何進入到父母的互動問題中?
孩子 對親子關係的認定
在家中的角色 有怎樣的認知
在家中的位置 è愛與心理需求的滿足? 情緒、行為
自我肯定、認同與自尊 如何適應、自我調整
自我感 如何回應家庭、父母、手足
我是?我要?
孩子建構出怎樣的:
家
父、母 、父母 孩子是如何呈現的?
男性、女性 怎來的?
自我 關係動力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