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用心點亮寒溪未來藍圖」來慶祝創校九十五年校慶980503

用「用心點亮寒溪未來藍圖」來慶祝創校九十五年校慶

校長莊仁實980503

 

    寒溪是一個很美的地方,有豐富的部落文化與生態環境,尤其這幾年在大家的努力之下,寒溪儼然成為大蘭陽地區旅遊的景點之ㄧ,因為許多人來寒溪看日本神社、寒溪吊橋、古魯林道、不老部落及農場等等。

    從這裡我們就要思考,面對休閒風潮的興起,身為寒溪的人,是否真的準備好面對這樣的改變?我們需要怎樣的態度來面對,才能因勢利導創造寒溪特有的面貌與豐沛的經濟命脈,這在在都需要身為寒溪人深思熟慮的。

    二十一世紀是一個既競爭又合作的年代,這可從台灣這十幾年來推動「社區總體營造」的行動中得到明證。對於許多議題的產生與引導,非常強調在地參與的重要性,其目的非常簡單,就是要讓社區的人當主人,共同策劃社區活動、尋找社區特色、了解社區歷史,進而激發社區居民的整體意識,關懷社區環境,最後達到住民自覺、居民破除冷漠,相互關懷、關懷鄰里、關懷社區、關懷周遭環境、關懷生命的生活方式。在這樣的理念架構下,期盼每個社區都擁有豐沛的能量與競爭力,為自己、為社區、為下一代的孩子們創造優質又有鄉土情懷的居家環境。

    面對寒溪豐沛的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我們要如何經營才能符應在文化層面上重建文化傳統、建立族群尊嚴與認同,進而如鄒族阿里山山美部落及布農族延平鄉紅葉部落一樣,將經濟收益的運用,擴及到社會層面上,照顧社區福利的需求。要達到他們所推動的目標,並非三言兩語或者幾個人隨便說說就可以實現,而是需要部落中每個人靜下心來,從部落的需求與現況來思考寒溪未來的發展。透過召開部落會議來凝聚共識,積極思考點亮寒溪未來的規劃藍圖,並且依照所擬定的計畫進行各項方案的推動,這樣寒溪(Stacis)不但可以成為泰雅族群取經學習的地方,也可發展成推展泰雅族藝術文化的重鎮,否則空有計畫的理想與響亮的口號,並無法讓部落改變,也不能真正去幫助部落人重建信心,自我肯定的面對複雜多變的社會。

    語言、舞蹈、編織及藤編為泰雅族不可缺乏的族群文化因子,唯有不斷傳遞與延續才能彰顯祖先的容顏,也才能屹立於二十一世紀的國際社會,否則徒有族名而沒有生活文化與藝術的內涵,如何能大聲告訴別人你是誰,你又擁有怎樣的族群特性。過去在未推動九年一貫課程之前,學校無法擁有課程的自主權,對於族群文化的課題,只是零星的出現在相關課程與教材上。在教育部因應時代潮流推動九年一貫課程之後,賦予了部落學校在課程上的自主權,學校也就依據部落特性、學生與家長需求及教師專長等幾個面向,針對校本課程進行一系列的規劃與研擬,這對原鄉部落在文化藝術的發展具有關鍵性的力量。每個學校都會試著為部落重新找回失去許久具有生命意涵文化藝術素材,也讓原鄉的學校將豐富的族群文化與藝術成為學校特色課程的內涵,讓每個孩子都能以身為原住民為榮,進而學習傳遞與延續更多的祖先智慧。

    學校教育的目的在於啟發接受教育者的天賦才能和培養其道德;使個人的潛能充分發揮,在自我實現之餘,也能貢獻一己之才能,促進國家社會之進步與發展,延續民族文化的命脈,增進人類的幸福。因此,部落的學校面對部落永續的發展,當然不能置身事外,除了在正式課程中給孩子更多的現代知識之外,也要配合部落的發展,提供更多的資源協助部落成為真正的族群部落。所以學校這幾年大力推展語言、舞蹈、編織及藤編教學活動,就是要造就寒溪成為泰雅族人心靈的故鄉而努力。但是要讓部落真正有發展,我們的孩子發揮更大的潛能,就需要部落家長在各項活動上的鼎力相助,如此相輔相成,學校才更能發揮它應有的功能。

    家長是學校教育的重要夥伴,所以教育基本法才會明定家長參與教育事務的權利與義務。在原住民教育上,部落家長是很重要的一塊,每個家長就像是每個齒輪一樣,缺了一角就無法順暢的轉動,甚至造成不可收拾的狀況發生。其實學校教師和家長對於孩子未來的發展想法都一樣,期盼從良好的學習環境上去增進與觸發孩子學習的廣度與深度,讓每個孩子都能獲得更好、更佳、更優質的學習成效。但要讓孩子在成長中能發揮潛能,就更需要家長熱烈參與教育事務,從參與學校教育活動中,去了解與發現學校所推動的活動,是否真的有助於孩子及部落未來的發展。

    每個家長都是部落的一份子,部落發展的好與壞,大家都有責任,所以它應該是所有人的責任。美國卡內基基金會訪問學者羅斯柯夫說過:「不斷成長茁壯的企業與國家,共同的特徵就是不斷的自我改造。十九世紀時,美國自我改造,成為美洲大陸的工業強國,二十世紀時,自我改造為全球化工作強國,二十一世紀,又自我改造成為全球化資訊社會。」我覺得這段話的精神與意涵,正好可以給我們很多的啟示與想法,因為雖然「寒溪」本身並不能自我改造,但是住在寒溪的人,卻可以經由受教育的途徑中,從內心思維進行自我改造,用大格局、宏偉的想法與部落的人進行對話,進而去改造寒溪。當每個寒溪人都認為改造寒溪是自己的責任時,寒溪部落才有可能經由「量」變達到「質」變,而「泰雅族的藝術部落」與「文化故鄉」的願景就會在不久的將來實現,反之亦然。

    讓我們一起用心來想想(想像),並為寒溪規劃與營造未來的藍圖,譬如:你想看到怎樣的寒溪:是擺脫不了髒亂、是事不關己的居民、是無法團結的、是生態破壞者、不願學習者、還是主動積極的、是清新亮麗的、是團結合作的、是有文化內涵的、是願意傳遞祖先智慧的、是可以獨當一面的、是願意對話的、是自尊而後人尊的、是有環保概念的、是有綠色行動的、是各項活動的尖兵……等等,這些想法會隨著我們的心境傳遞著,當每個人真的從內心深處中與自己對話,相信寒溪的未來將是可觀的且是令人驚艷的,只要每個人都願意。

    有句話說:「當風向改變時,有人築牆,有人造風車。」寒溪的人會怎樣做?是想築一個高牆,不想面對外在的挑戰?還是建造各式各樣、形形色色的風車,除了供自己觀賞與使用之外,並且吸引其他人共同來享受這份風情。泰雅族擁有豐富的文化藝術與生活內涵,面對各項挑戰,我們應肯定自己的族群文化,持續推廣特有的山林生活智慧。所以我覺得我們應該多建造心靈風車,結合部落人及各社區組織的力量,強化與充實族人知識與生活能力,營造寒溪成為生態、文化、觀光與科技的泰雅族部落。

    慶祝創校九十六年校慶,我用「用心點亮寒溪未來藍圖」為主題,目的是希望引發寒溪人重視自己身旁天然資源、生態環境及擁有的泰雅族人文化藝術的血脈,我相信善用這些資源將為部落帶來意想不到的利多,而這利多的達成就需要教育來促進。在學校部分我們會持續推動泰雅傳統技藝與文化活動,我們也期盼部落的每個人都願意參與學校教育,讓學校真正成為泰雅族的學校,從傳統的教育內涵引領部落人學習與國際接軌的新教育。

    二十一世紀的競爭關鍵決定在學習力,而學習力的全方位落實決定在行動力,因此,落實「心動、行動、常動」方能發展學校特色與營造部落優質文化達到永續經營的目標,教育雖無法在短期內看出成效,卻可以是一種涓滴成河、聚沙成塔的長期投資,我相信當我們持續改造自己,必能讓寒溪部落徹底改變,一個讓部落人引以為傲,並且讓其他部族及國人欽羨的清新亮麗家園就在我們的身旁誕生,並永續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