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天月亮不見了 作者:陳嘉烜
如果有一天
月亮不見了
天空一片黑暗
只剩下孤單的星星
一顆一顆滑落
寂寞的天空
孤獨的入睡
[@more@]
如果有一天
月亮不見了
剩下可憐的嫦娥
默默垂淚
無人追思
少人陪伴
如果有一天
月亮不見了
安靜的山林裡
只剩下吵雜的蟲鳴
漆黑的夜晚
人們入睡
小蟲鳴叫
輕輕劃下了休止符
如果有一天
月亮不見了
孤單的星星
迷失了方向
漆黑的天空
少了它們的點綴
變成悽涼不已
全新的繁體中文 WordPress 網站《宜蘭部落格教育平台 網站》
第一組 反方勝出
第二組 正方勝出
第三組 正方勝出
[@more@]『性別與課程:理念、實踐』這本書我買了閱讀至今少說也有二至三年了,這是本很有意思的書,所以我非常高興主任儲訓班的推薦書單中列有這本書。此書分為兩大部分:理念篇與實踐篇,前者從介紹女性主義的不同流派,到推動兩性平等教育的原因,到透過性別評等教育實現多元文化教育觀,及最後凡此種種與九年一貫國民教育課程之關係。而後者則一一檢驗及分析國民教育課程與教材實施應用案例中,性別平等教育實踐之反思。
從書的結構及版面安排來看,似乎實踐篇佔了大半,但我認為,書中作者針對課程或教材的分析及論述,要不提供之資料粗淺(可能受限於保密原則),要不就是只做量化的分析(也就是說,仍然走非女性主義特色的證據科學路線,以可技術可統計之數據資料為基調),因此,我認為應可搭配性/別校園—新世代的性別教育(何春容主筆,1998)和校園中的女學生—探究年輕女孩自尊與自信的缺口(Peggy Orenstein,2002)一起閱讀,方可稍稍平衡性別議題在教育中之理念與實踐,當然,對此議題,要看的書實在太多,只看這幾本,可能僅只能入門而已。
[@more@]
閱讀整理與感想
在閱讀此書的理念部分時,我趁此機會釐清從自己女性觀點出發的理念與思緒,但釐清理論談何容易,因此又參考了手邊恰好就有的女性主義治療—理論與實務運用(邱珍畹,2006),我覺得獲益良多,除此之外,書中分別針對國小社會科及自然刻的課程及教材做了分析整理,而我認為國語是目前影響最深的科目,因為除了時數最多之外,也最被大家視為理所當然的學習科目,在書中卻沒有做深入分析,因此,我就針對目前所教的翰林版本第十二冊國語課本,稍做一番分析與整理,因為時間與能力關係,無法深入,但卻也有了讓人遺憾的發現。因此,對於此書的感想部分,我講依此雙軌進行。
PART ONE 女性主義的特質與重要觀點
女性主義有很多流派,我覺得比較基進派和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可以不用討論,因為與我的思路差距太大。
1. 自由派女性主義Liberal feminism
強調理性、自主與自我實現,不挑戰現有的社會結構,認為只要有更公平的體系,個人就可達到婦女解放的目的。所以,自由派女性主義者挑戰的是體系的公平性。
2. 社會主義女性主義Social feminism
社會主義女性主義者主張整個社會關係必須有所改變。
3. 存在主義女性主義 Existential feminism
發現女性的迷思在於女性或是整個社會都適用以男性為主的常模來評價世人,包括女性。
◎ 反思:我並不想挑戰社會結構,而且認為自己重視的是理性與自我實現,但是,一方面發現許多問題與困境是源自於社會環境、社會觀念及社會結構的狀況,另一方面,也發現許多性別平等教育成功的例子(例如瑞典),都是從整個社會關係改變,從社會改革做起的。再加上,我曾因處理學生情況而與宜蘭市婦幼大隊中的警員接觸過,發現即使是在經手處理因性別不平等而發生的種種案例的警員當中,分工依舊十分不平等(比如說:依舊是男性警官負責偵訊,女性警官負責打字…)。
4. 後現代主義女性主義Postmodern feminism
關於後現代主義的女性主義的觀點恐怕必須要跟解構論及批判教育學的觀點相互對照,才能比較了解。後現代主義女性主義質疑真的有某個真理可以將世間的道理『一言以蔽之』嗎?主張尊重差異,被傳統主流思想歸類為他者(other)的觀點與合法性得以被看到,更能包容模糊,也更願意跨越邊界,而被壓迫者的聲音也期待能被聽到。因此,也對於統一性的意義,詮釋及合法性知識(包括任一流派的女性主義)加以質疑挑戰。 解構論者挑戰觀念、挑戰結構、挑戰體系,對任何事物都採取批判態度,而批判教育學則一方面挑戰西方傳統所強調的自律、個人權利和正義,反提出關係的建立、責任和道德關懷等等價值觀;另一方面,批判教育學也反對以客觀性作為知識建構的方法,而提出敘事經驗,也為女性主義研究者發展出敘事研究,以自身經驗作為女性知識建構的方法。 ◎ 反思:我覺得後現代主義女性主義的發展對於女性主義研究很重要,因為傳統的研究方法是從男性觀點出發,研究方法也是重視所謂的科學實證性,事實上與女性特性有很大的差異,拿這樣的男性常模去研究女性或評價女性,自然無法看到女性的真貌。
Part two 教科書 1. 形式上平等乎? 總共十二課的課文中,出現女性角色的只有五課:第二課出現兩名女性,第五課出現媽媽,說了一句話,妹妹問了兩個問題,第十課出現媽媽和姊姊,第六課提及慈母吟,第十二課文字中無法辨別是否為女性,但插圖畫得是女性。分別在這些課文中間的插圖裡出現女性外,也第十一課中出現兩個女性學生的插圖,但兩名女性學生在老師與同學討論科學實驗時,紛紛面帶微笑的進行紀錄的工作。 2. 實質上相衡乎? 第二課最後一片葉子,女性的角色是被拯救者,女孩生病,對生命失去信心,室友手足無措,男性醫生宣判,最後也是靠一名男性老畫家冒著風雨畫上一片葉子不但給予生病女孩活下去的信心,更拯救了他的生命。第五課三峽祖師廟,母親說明三峽祖師廟的守護神,妹妹問了兩個問題:「哥!這是田單的火牛陣,對面的是句踐臥薪嚐膽的雕刻是嗎?」和「二樓怎麼不讓我們上去參觀?」前句由哥哥點頭稱許,並加以說明,後者則由爸爸負責解答,但父子兩個則較深入的討論李梅樹的畫作及讚嘆古聖先賢的心靈與智慧,第六課講到慈母吟更是將女性的偉大歸因於關懷與思念子女,為遊子縫衣。我覺得最明顯得是第十課課文中,懂事明理的姊姊,除了每日要先將飯煮好、菜洗好,還要在弟弟對辛苦工作的媽媽要求昂貴的生日禮物時,聰慧的能察言觀色的發現媽媽的為難,自動自發的改變心意,放棄參加畢業旅行的機會,以實現弟弟的心願。 ◎ 深思:我覺得這一冊課本並沒有給女性學生很正向及很肯定的角色模範,女性不但出現的次數較少,角色也較不重要,除此之外角色要不就是被動者(被解救者或在家等候者),要不就是膚淺的角色(問膚淺的問題),再要不就是犧牲奉獻的角色。
結論與問題 1. 書中主張師生互動所傳遞的訊息會影響女性的自我認定,但我發現當老師在課堂中拋問題時,班上主動舉手的多半為男姓學生,因此,若是老師依照舉手指定學生回答或表現,往往都是將由男性學生得到機會,但若是要打破這種規範,會不會又更使女性學生不表達自己意見?老師不願意被男性學生箝制,也不願意被制約,但應如何突圍? 2. 書中主張老師應主動打破性別隔離,但我觀察男女同組時,男性同學依然是掌握組中發言權和分配權的主導份子,女性學生依舊負責美工或紀錄等非軸心低表現的工作,甚至某些女性同學較以往更專心表現為男性所肯定的表現,例如:有一次我班校外教學,有一組男女同組,女性同學主動要求坐靠窗的位子,男性同學也主動要求為女性同學揹背包。但在男女分組進行活動時(辯論賽),女同學組則一樣會有人分擔主辯、結辯或是組織籌畫的工作,表現也很搶眼。 3. 有一次,我班上選班級幹部時,一位女同學被選上體育股長,同學本身沒有說什麼,但當天晚上,被選上的女同學家長就打電話給我,十分懇切的希望換人,原因是體育股長不應是女孩子擔任。可以見得,性別刻板印象仍然存在。 4. 學生的聲音代表著不同的社會與文化形式,不同性別的語言、情緒表達和意義重塑在女性主義教室中是真實也是重要的經驗。記得,我在蜜蜜甜心派看過一篇叫做『班上的討厭鬼』的文章,校慶要演出的話劇就由全班最討厭的同學來寫劇本,一字一血淚的寫出他受欺負的一幕幕,但由其他同學來演。我看了很感動,也想來試試看,因為我們班也有一個討厭鬼。學生代表不同的社會與文化形式,但是她們並不知道,若是沒有方法,她們也無法知道。 |
一、Something about reading 欣文摘要導讀
二、What kind of skills you need to be a good reader
三、Activites
四、Good readers
五、How to start?
[@more@]
一、Something about reading 欣文摘要導讀
1. 培養閱讀能力從出生開始,親子常常聊天及家中有隨有可得的書本和書寫文具是必要的
2. 要注意嬰幼兒的語言發展
3. 每一階段的孩子在閱讀上要達到的目標與進行的教法是不一樣的
4. 應用性
5. 閱讀與生活結合
6. 寫作可以促進閱讀能力
7. 成績低落可能是閱讀能力的發展警訊
8. 輔導閱讀困難的孩子要與其他學科配合
9. 學校不是製造挫折的地方。
10.若全校的閱讀成績不好,要考慮全校革命性的改變,而不僅是更換教材或課本。
11.培養孩子閱讀是整個社會的責任
12.母語基礎能力穩固有利於第二語言的學習
二、What kind of skills you need to be a good reader
1. 了解語言和字母間的關係與拼音原則
2. 應用既有的知識和策略讀出意義
3. 流暢的閱讀
三、Activites
1. 每天的故事與晚餐的對話
2. 看不同的印刷文字:招牌、平面廣告、學校通知、和孩子寫交換日記、家電說明書….
3. 常帶孩子去圖書館
四、一百本優良讀物
五、How to start?
1. 從簡單開始:Good night, Gorilla
2. 從聲色入門: Let’s have a bear hunt. Sevne Blind Mice
3. 從趣味著手:There is a monster in my house.
4. 從孩子的觀點出發: Hey, Little Ant.
若是想要好好走「生之旅程」,想過「有意義的人生」,除了體會並超越死亡、恐懼等這些課題外,恐怕對於自己的許多價值觀都必須釐清並修正,例如:金錢、能力等。『超級禮物』就以十二個主題作為楔子來探討:工作的意義、金錢的價值、什麼是友誼、學習的根本之道、從他人的困境中學到不放棄、樂觀與希望、從失去家庭的人身上體會到歸屬所帶來的力量與喜悅、懷有夢想與失去夢想將會帶來不一樣的人生、還有,付出其實是供給自己成長前進的重要養分,用感恩的「黃金清單」來讓我們每日可以開心的開始一日的生活,並且思考如何過好每一天,當我們對於這些課題都能深刻體驗後,就能體會「愛」、經歷「愛」,並有能力傳播「愛」。
[@more@]
人生有很多重要的課題。坊間有太多書都是透過「死亡」讓人們體會人生的重要議題,例如:早先的『最後十四週星期二的課』、『潛水鐘的蝴蝶』和『蘇菲的世界』等等…,而這些多半以主人翁之亡故作為探索之終點。『超級禮物』依然是透過死亡來探討生命中的重要價值,但是以「叔公的死亡」作為引導的開端,為探索開啟了一扇窗。
若是想要好好走「生之旅程」,想過「有意義的人生」,除了體會並超越死亡、恐懼等這些課題外,恐怕對於自己的許多價值觀都必須釐清並修正,例如:金錢、能力等。『超級禮物』就以十二個主題作為楔子來探討:工作的意義、金錢的價值、什麼是友誼、學習的根本之道、從他人的困境中學到不放棄、樂觀與希望、從失去家庭的人身上體會到歸屬所帶來的力量與喜悅、懷有夢想與失去夢想將會帶來不一樣的人生、還有,付出其實是供給自己成長前進的重要養分,用感恩的「黃金清單」來讓我們每日可以開心的開始一日的生活,並且思考如何過好每一天,當我們對於這些課題都能深刻體驗後,就能體會「愛」、經歷「愛」,並有能力傳播「愛」。
關於這本書,我對於作者身為盲人,但仍為正向思考努力深深感佩,他就像書中可以樂觀面對自己人生的盲人一樣,也像『用腳飛翔的女孩』海蓮娜、『五體不滿足』的乙武匡洋,不但自己不把自己視為殘障,家人也不把他視為殘障,那麼,就沒有人會將身體的不全,視為缺憾!
這類像『心靈雞湯』勵志修身的書,雖然文字淺顯易懂,看似國小高年段或國中的學生就可以理解,但書中所提及的各個課題,恐怕又必得等到對於人生有些經歷後的青壯年才能深切體會,對我來說,最大的收穫大概就是,我也試著列出了我的感恩「黃金清單」,例如:我感謝自己有能力學習,有機會選擇,也感謝自己可以算是個好人…等等。
然而,我對於這本書也少不了許多的批判與質疑,例如:此書的格局太小:我很難被說服去相信在一座圖書館中三十天就可以深切體會學習的真義,也很質疑透過幫助五個陷於經濟困境的人就可以悟出金錢的價值,更懷疑累積十幾二十年的不良觀念或習慣可以在幾個三十天中就被導正。還有,如何是能脫離「失敗了就得不到遺產」的威脅,真誠面對自己的感受,而不僅是提供他人期待的行為?反正,其中有太多「理想狀況」所造成的失真感囉!不過書中主人翁說到:「人所能得到的最大禮物就是察覺自己所擁有的一切」,我深以為然,能有這樣的提醒,看此書已有收穫。
隨著檢調擴大偵辦台開案,陳水扁總統女婿趙建銘汲汲營營的貪婪面貌越來越清晰,對照同樣是醫師出身的連加恩,後者的無私情操格外讓人疼惜,是甚麼樣的成長背景造就了如此不同的人格特質?值得國人深入省思。
[@more@]
國內媒體近來並沒有連加恩的消息,但國人對這位六年五班、陽明大學醫學系畢業,志願前往西非從事醫療服務的台灣第一屆外交替代役男記憶猷深。當國內醫學生想盡辦法在畢業時達成「兵役體檢不合格」(以便免股兵役)或在國內當個輕鬆的醫療預官時,他竟自告奮勇到物質環境條件惡劣、醫療資源極度匱乏的西非國家服役,而且他不僅提供醫療服務,還主動協助改善居民的飲用水等生活條件,甚至自掏腰包幫非洲學童買課本…
醫學生、醫師往往被認為是天之驕子,連加恩也自認是一個好命的孩子。但他說:「好命的孩子,應該比別人付出更多、幫助更多的人。這樣,好命才有意思。」是甚麼樣的教養讓他有此體認,而且身體力行?關鍵是在父母、長輩的身教言教。
在弊案纏身的趙建銘背後,人們看到他有一個汲汲營營的老爸,以及赤裸裸介入金控人事、股權爭奪的岳母阿珍,因此有人說趙建銘之所以介入金控董座及股權爭奪,以及關說醫院院長人事、藥品採購,只是「有樣學樣」而已,驗證古人所說的「上樑不正下樑歪」,所謂「涉世未深,遭人利用」只是卸責脫罪之詞。
儘管阿扁總統堅稱自己個人並未涉及任何弊案,但他也一直未在行事為人方面給趙建銘樹立好榜樣,相反的,阿扁就任總統以來不斷在國營事業等單位安插親信、公器私用、言而無信,趙建銘跟陳幸妤結婚之後就近觀察扁的言行,看得比誰都清楚,日久耳濡目染,難免利欲熏心。
回頭來看連加恩,他有一對正面積極、諄諄教誨、循循善誘、身教重於言教的父母,他在自己的書中曾經特別提到,「感謝老爸、老媽,把我們家變成這樣正面積極的環境,對我的影響實在太大。」
有人問連加恩的爸爸連益雄(牙醫師):「到底怎麼教養出這麼好的孩子?」他簡單回答說:「自己生活很規律,不抽煙、不喝酒,有錢就買書、看書,和孩子分享書,有餘力就儘量幫助特別有需要的人,每周固定上教會,常常讀聖經、禱告,大概就是這些點點滴滴的身教,對孩子造成潛移默化的影響。」
其實,連加恩是第四代基督徒,基督教信仰是連家的核心價值所在。一百多年前,連加恩的老家在淡水馬偕醫院附近,他的曾祖母每天到馬偕醫館當女工,也在那裡認識了外國宣教士、牧師娘,尤其深受馬偕博士懸壺濟世的無私風範打動,因著他們的教導和關懷,她信仰了基督,從此為這個家族開啟了祝福的門,代代傳承至今。
繼國家祈禱早餐會之後,昨日又有一群基督徒聚在總統府前,為台灣祈福,但願上帝賜給台灣更多的連加恩…更多有愛心、懂得分享的蒙福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