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與課程:理念、實踐』這本書我買了閱讀至今少說也有二至三年了,這是本很有意思的書,所以我非常高興主任儲訓班的推薦書單中列有這本書。此書分為兩大部分:理念篇與實踐篇,前者從介紹女性主義的不同流派,到推動兩性平等教育的原因,到透過性別評等教育實現多元文化教育觀,及最後凡此種種與九年一貫國民教育課程之關係。而後者則一一檢驗及分析國民教育課程與教材實施應用案例中,性別平等教育實踐之反思。
從書的結構及版面安排來看,似乎實踐篇佔了大半,但我認為,書中作者針對課程或教材的分析及論述,要不提供之資料粗淺(可能受限於保密原則),要不就是只做量化的分析(也就是說,仍然走非女性主義特色的證據科學路線,以可技術可統計之數據資料為基調),因此,我認為應可搭配性/別校園—新世代的性別教育(何春容主筆,1998)和校園中的女學生—探究年輕女孩自尊與自信的缺口(Peggy Orenstein,2002)一起閱讀,方可稍稍平衡性別議題在教育中之理念與實踐,當然,對此議題,要看的書實在太多,只看這幾本,可能僅只能入門而已。
[@more@]
閱讀整理與感想
在閱讀此書的理念部分時,我趁此機會釐清從自己女性觀點出發的理念與思緒,但釐清理論談何容易,因此又參考了手邊恰好就有的女性主義治療—理論與實務運用(邱珍畹,2006),我覺得獲益良多,除此之外,書中分別針對國小社會科及自然刻的課程及教材做了分析整理,而我認為國語是目前影響最深的科目,因為除了時數最多之外,也最被大家視為理所當然的學習科目,在書中卻沒有做深入分析,因此,我就針對目前所教的翰林版本第十二冊國語課本,稍做一番分析與整理,因為時間與能力關係,無法深入,但卻也有了讓人遺憾的發現。因此,對於此書的感想部分,我講依此雙軌進行。
PART ONE 女性主義的特質與重要觀點
女性主義有很多流派,我覺得比較基進派和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可以不用討論,因為與我的思路差距太大。
1. 自由派女性主義Liberal feminism
強調理性、自主與自我實現,不挑戰現有的社會結構,認為只要有更公平的體系,個人就可達到婦女解放的目的。所以,自由派女性主義者挑戰的是體系的公平性。
2. 社會主義女性主義Social feminism
社會主義女性主義者主張整個社會關係必須有所改變。
3. 存在主義女性主義 Existential feminism
發現女性的迷思在於女性或是整個社會都適用以男性為主的常模來評價世人,包括女性。
◎ 反思:我並不想挑戰社會結構,而且認為自己重視的是理性與自我實現,但是,一方面發現許多問題與困境是源自於社會環境、社會觀念及社會結構的狀況,另一方面,也發現許多性別平等教育成功的例子(例如瑞典),都是從整個社會關係改變,從社會改革做起的。再加上,我曾因處理學生情況而與宜蘭市婦幼大隊中的警員接觸過,發現即使是在經手處理因性別不平等而發生的種種案例的警員當中,分工依舊十分不平等(比如說:依舊是男性警官負責偵訊,女性警官負責打字…)。
4. 後現代主義女性主義Postmodern feminism
關於後現代主義的女性主義的觀點恐怕必須要跟解構論及批判教育學的觀點相互對照,才能比較了解。後現代主義女性主義質疑真的有某個真理可以將世間的道理『一言以蔽之』嗎?主張尊重差異,被傳統主流思想歸類為他者(other)的觀點與合法性得以被看到,更能包容模糊,也更願意跨越邊界,而被壓迫者的聲音也期待能被聽到。因此,也對於統一性的意義,詮釋及合法性知識(包括任一流派的女性主義)加以質疑挑戰。 解構論者挑戰觀念、挑戰結構、挑戰體系,對任何事物都採取批判態度,而批判教育學則一方面挑戰西方傳統所強調的自律、個人權利和正義,反提出關係的建立、責任和道德關懷等等價值觀;另一方面,批判教育學也反對以客觀性作為知識建構的方法,而提出敘事經驗,也為女性主義研究者發展出敘事研究,以自身經驗作為女性知識建構的方法。 ◎ 反思:我覺得後現代主義女性主義的發展對於女性主義研究很重要,因為傳統的研究方法是從男性觀點出發,研究方法也是重視所謂的科學實證性,事實上與女性特性有很大的差異,拿這樣的男性常模去研究女性或評價女性,自然無法看到女性的真貌。
Part two 教科書 1. 形式上平等乎? 總共十二課的課文中,出現女性角色的只有五課:第二課出現兩名女性,第五課出現媽媽,說了一句話,妹妹問了兩個問題,第十課出現媽媽和姊姊,第六課提及慈母吟,第十二課文字中無法辨別是否為女性,但插圖畫得是女性。分別在這些課文中間的插圖裡出現女性外,也第十一課中出現兩個女性學生的插圖,但兩名女性學生在老師與同學討論科學實驗時,紛紛面帶微笑的進行紀錄的工作。 2. 實質上相衡乎? 第二課最後一片葉子,女性的角色是被拯救者,女孩生病,對生命失去信心,室友手足無措,男性醫生宣判,最後也是靠一名男性老畫家冒著風雨畫上一片葉子不但給予生病女孩活下去的信心,更拯救了他的生命。第五課三峽祖師廟,母親說明三峽祖師廟的守護神,妹妹問了兩個問題:「哥!這是田單的火牛陣,對面的是句踐臥薪嚐膽的雕刻是嗎?」和「二樓怎麼不讓我們上去參觀?」前句由哥哥點頭稱許,並加以說明,後者則由爸爸負責解答,但父子兩個則較深入的討論李梅樹的畫作及讚嘆古聖先賢的心靈與智慧,第六課講到慈母吟更是將女性的偉大歸因於關懷與思念子女,為遊子縫衣。我覺得最明顯得是第十課課文中,懂事明理的姊姊,除了每日要先將飯煮好、菜洗好,還要在弟弟對辛苦工作的媽媽要求昂貴的生日禮物時,聰慧的能察言觀色的發現媽媽的為難,自動自發的改變心意,放棄參加畢業旅行的機會,以實現弟弟的心願。 ◎ 深思:我覺得這一冊課本並沒有給女性學生很正向及很肯定的角色模範,女性不但出現的次數較少,角色也較不重要,除此之外角色要不就是被動者(被解救者或在家等候者),要不就是膚淺的角色(問膚淺的問題),再要不就是犧牲奉獻的角色。
結論與問題 1. 書中主張師生互動所傳遞的訊息會影響女性的自我認定,但我發現當老師在課堂中拋問題時,班上主動舉手的多半為男姓學生,因此,若是老師依照舉手指定學生回答或表現,往往都是將由男性學生得到機會,但若是要打破這種規範,會不會又更使女性學生不表達自己意見?老師不願意被男性學生箝制,也不願意被制約,但應如何突圍? 2. 書中主張老師應主動打破性別隔離,但我觀察男女同組時,男性同學依然是掌握組中發言權和分配權的主導份子,女性學生依舊負責美工或紀錄等非軸心低表現的工作,甚至某些女性同學較以往更專心表現為男性所肯定的表現,例如:有一次我班校外教學,有一組男女同組,女性同學主動要求坐靠窗的位子,男性同學也主動要求為女性同學揹背包。但在男女分組進行活動時(辯論賽),女同學組則一樣會有人分擔主辯、結辯或是組織籌畫的工作,表現也很搶眼。 3. 有一次,我班上選班級幹部時,一位女同學被選上體育股長,同學本身沒有說什麼,但當天晚上,被選上的女同學家長就打電話給我,十分懇切的希望換人,原因是體育股長不應是女孩子擔任。可以見得,性別刻板印象仍然存在。 4. 學生的聲音代表著不同的社會與文化形式,不同性別的語言、情緒表達和意義重塑在女性主義教室中是真實也是重要的經驗。記得,我在蜜蜜甜心派看過一篇叫做『班上的討厭鬼』的文章,校慶要演出的話劇就由全班最討厭的同學來寫劇本,一字一血淚的寫出他受欺負的一幕幕,但由其他同學來演。我看了很感動,也想來試試看,因為我們班也有一個討厭鬼。學生代表不同的社會與文化形式,但是她們並不知道,若是沒有方法,她們也無法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