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電玩談多元化能力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20021
曾政承在韓國拿下世界電玩遊戲的冠軍,引起國內教育界的軒然大波。[@more@]CoCo在報上畫了一幅極好的漫畫,一個穿著「傳統教育」字樣的老者雙手捂胸,胸上插了一支茅,哀叫著「我受傷了」,旁邊站著一個拿盾牌的電玩武士。
曾政承的確直搗傳統教育的核心,因為傳統教育是一元化的,是智育掛帥的,凡是不符合智育條件的都編入放牛班或後段班,忍受父母師長同學異樣的眼光。這是非常不人道的做法,人天生長短不一,各有所長,教育的目的應該是讓每個人的長處得以發揮,而不是將所有人打壓成一個模子。
一個遊戲如果能非常吸引孩十,我們應該了解它的長處在哪裡,而不是一味禁止。要知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防堵是無效的。我們曾經做過一次電玩遊戲和空間能力的研究,因為有文獻報告說現代人的智力比以前人高,但不是語文能力的增高而是空間能力,尤其是在瑞文氏測驗(Raven`s  Progressive  Matrices  Test)的表現增強。我們很好奇,原以為電視會使孩子的圖形能力增加,想不到並沒有,增進的是空間推理能力,因此特別拿出瑞文氏測驗來看。
這是一個九宮形的矩陣,上面有八張圖,第九格從缺。下面有八個答案,受試者必須很快很從這八個答案中挑出最適合的填上去。這個測驗十分困難,大人做都不一定做得好,但是有電玩經驗的孩子就不同了。那些有七年以上電玩經驗的孩子,都能在三十分鐘內做完三十六題,而且正確率可以到98%,而沒有打過電玩的控制組都無法在規定的時間內做完,正確率只有56%。我們後來用眼動儀追蹤他們眼球的移動以觀察他們解題的索略,結果發現打電玩的孩子眼睛移動的方式完全不一樣,他們眼睛掃過九宮格後,心中似乎就有了底,眼睛飄到答案處只是在尋找他們要的圖案,而不是像控制組的同學把答案一個個移上去和九宮格做比對。我們並不知道電玩遊戲給了他們什麼經驗,但是我們知道他們從遊戲中練就一身空間地圖的推理能力。
後來我觀察我兒子打電玩,在一個遊戲中螢幕出現一匹馬,上面寫個4;一隻蝦,下面寫個8;又有一個天平,下面是個空格。如果能猜對答案,地道的門就會打開,可以進入下一關。我在猜「2」時,我兒子毫不猶疑的打個「0」,結兼地道的門應聲而開。我非常吃驚,不知道為什麼他選「0」,他惑不解的說:「媽媽,你怎麼搞的,馬有4條腿,蝦有8隻腳,天平沒有腳呀!」的確,前二者是生物,天平是非生常,打電玩的孩子在刀類及推理等邏輯性方面好比我們大人腦筋清楚得多,電玩訓練他們最多的應該是空間能力。
我曾經帶我兒子去榮總地下室看核磁共振儀,榮總地下室七彎八拐像個迷魂陣。出來後,我們站在門外等計程車,我問他:「你知道核磁共振儀在哪個方向嗎?」他毫不遲疑的說:「在噴水池下。」我非常驚駭。當初的確是為了怕汽車振動力過大,特意把儀器放到噴水池下,因為沒有汽車會經過池塘。我的孩子沒有任何過人之處,他是屬於後段班。不過他愛打電玩。所以,與其把電玩看在洪水猛獸,不如訓練孩子自制力,允許他玩,只要他把功課做完,尊重他,讓他學習經營自己時間的能力。
在這個多元化的社會,我們應該培養孩子多元化的能力。行行出狀元,只有出了學校以後的表現,才是真正蓋棺論定的表現。

作者: 游曉君

最是一年風景好 金風送爽桂花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