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宜蘭部落格教育平台 網站。這是你的第一篇文章。編輯或刪除它,然後開始寫網誌吧!
新的開始—從育才再出發
今天是8月1日,從來不曾覺得這個日子有什麼特別的,但……今年的8月1日卻是特別的一天,因為這是我告別南屏,正式進入育才的日子。[@more@]
一早到學校報到,順便新生抽籤,想到未來要相處的17個孩子,呵呵~~真期待啊!!!不知道這群孩子會有哪些特質,希望未來兩年彼此能愉快相處。
八月主題花—桂花
八月,桂花飄香。 [@more@]
桂花,在中國是個受歡迎的植物,因為「桂」音同「貴」,所以特別討喜。再加上桂花不但可以當觀賞植物、做籬笆,而且帶著淡淡香氣的桂花可以拿來釀桂花醬、製茶,真是功用多多呢
七月的主題花—荷花
再見南屏
[@more@]八年前
懷著興奮與新奇的心情分發到南屏
在南屏認識了好多好伙伴
也磨鍊累積了自己的教學心得
如今八年後
懷著依依不捨的心情道再見
離開不是結束
因為過往的點點滴滴將永留我心……
親子共學 孩子自動變好!
本篇文章摘自: 商周特刊優勢系列 品格教育特刊
作者:王志鈞
品格是否最重要?這項價值觀仍被多數人質疑。品格教育不能只靠學校,如果家長懂得「品格」的重要,教育的結果會很不一樣。
[@more@]
「媽媽!難吃死了!」知名五星級飯店的自助餐廳裡,一個孩子扔下餐具,臭臉對媽媽抱怨起來。媽媽暗想:「這頓飯每人可要500元哪,若不是為了全家難得聚餐,哪捨得來這裡吃呢?」但媽媽卻不敢將內心話說出口,任由孩子在餐桌上埋怨,大氣都不吭一聲。
你也是這樣的現代父母嗎?管不動孩子,還得忍受孩子臉色,甚至孩子脫口說:「媽,你怎麼那麼笨!」「少管我的事!」「你真的很煩耶!」身為父母的你,又氣又怨,卻不知該拿寶貝兒女怎麼辦?
信誼基金會今年5月間針對《現代媽咪的育兒滿足感》發出6,000多份問卷,發現現代媽咪對於自己「教養孩子」的能力滿意度偏低,有57.89%的媽媽期待「學習正確的教養態度與觀念」,52.49%的人希望「強化孩子的品格教育」。
小孩的教養與品格教育,成了現代媽媽最頭痛與期待解決的問題。
中央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知名教育專欄作家洪蘭,最近寫了本新書《通情達理—品格決定未來》,上市2個月就賣出逾10,000冊,反映現代父母對品格教育「求知若渴」的狀況。
洪蘭在書中寫到:「我常不了解父母親為什麼肯起早睡晚的賺錢,再開車接送孩子去上昂貴的補習班、才藝班,卻沒有花時間在教導孩子品行上?」洪蘭指出,現代父母沒有從小把誠實、尊重、勇敢、相信、謙虛、毅力等基本的做人道理教好,等到孩子上了中學後,自然更不服管教了。
觀念偏差:只計成績結果,不問過程手段
父母自己先不重視小孩的品格教育,自然讓孩子只在乎考試成績,惡性循環下來,結果就是孩子從小不聽話,怎麼都講不動。
國內升學主義的制度與環境,似乎是破壞小孩品格教養的元兇禍首。近年積極推廣品格教育的宏達基金會,正視到這一個問題,已與全台灣200多所中小學合作,致力品格教育在校園的耕耘與播種。
詢及推動品格教育的最大阻力何在?宏達基金會處長黃素雲有感而發:「價值觀!到底品格是不是最重要的?這項價值觀仍被多數人質疑著。」黃素雲認為,現代人太短視、太在乎結果,父母只擔心孩子輸在起跑點,卻忽略了過程的重要性,自然不覺得品格有什麼重要,因為主流社會價值觀一致認定「成績」才是決定孩子成敗的關鍵。
品格教育如果只靠學校,顯然還是不夠的,黃素雲說:「如果家長懂得『品格』的重要性,那麼,看待教育這件事情的角度一定會很不一樣。」
「孩子的品格教育,不可能假手他人!」桃園縣兒童教育發展協會理事長吳秀卿斬釘截鐵的說。
從大學時期就在金車文教基金會擔任志工的吳秀卿,當了媽媽以後,卻發現孩子不敢上學校與人群接觸,因此留職停薪,擔任學校志工媽媽,陪孩子一起到校。吳秀卿從參與教師團體的志工活動中,觀察到許多校園裡的老師只會威權式的教導,教錯了也不願意承認,孩子有樣學樣,就變成「強詞奪理」與「硬拗」了。
「把孩子都丟給學校、丟給補習班,孩子的品格教育就會自動完成嗎?」吳秀卿搖頭表示,父母如果自己不以身作則,用心做好教養的責任,就不能怪孩子「唸了書,卻還是不聽話」。
過度功利導向的社會風氣,讓父母漠視孩子在家庭裡的品格教育。也許有些用心的父母會跳出來抗議表示,自己已經很盡力了,實在是小孩太難教了。為什麼孩子那麼難教?近年積極協助親子創意教學的「藍魚兒童創意教室」負責人郭恆祺認為,以下三個狀況導致現代小孩很難教:
第一、國內傳播媒體出了問題,大力報導犯罪、明星敗家等負面新聞,導致小孩有樣學樣,讓父母的言教、身教發揮不了作用。
第二、父母以「聲」作則多,以「身」作則少,大人都是用說教的方式在教小孩,而小孩理解能力不夠,說再多也沒有用。
第三、親子溝通缺少創意,父母只會用「不行」、「不要」等負面表列方式要求孩子不要做某些行為,卻從來沒有正面去告訴他,「為什麼拿人家東西之前,必須經過他人同意」等觀念。
3歲起就要奠基:掌握品格教育黃金養成期
郭恆祺認為,現代父母常犯了「四不一沒有」的錯誤示範,也是導致孩子不易管教的原因。所謂「四不」是指:不聽—不聽小孩說話;不說—不讓小孩說話;不懂—不懂小孩在說什麼;不行—小孩一提出要求就馬上說「No!」一沒有,則是指小孩想說話時,忙碌的父母馬上會說出:「沒有空!」
親子溝通出了問題,正確的價值觀當然無法傳輸到孩子身上。也許孩子不是那麼難教,而是管教方式出了問題。或者,新手爸爸、媽媽沒掌握到教養的要領?
今年7月,美國Super Camp國際中文營在桃園龍潭鄉正舉辦「超人營」活動,20多名8到12歲的小朋友正在舉行「父母之夜」,在父母沒參與的狀況下,孩子們七嘴八舌的討論自己所期待的爸爸、媽媽能在家中扮演什麼角色——
「我希望爸爸多陪我看電視!」「希望媽媽不要嘮叨。」「希望大人信任我!」「希望父母多在家陪我。」孩子們一一將這些期待寫在海報,第二天結訓前,父母會先集合起來,從海報中看到孩子對他們的教養期望。
「超人營」是前電視旅遊節目主持人謝佳勳所代理引進台灣的青少年夏令營活動,旨在教導小孩的品格教育、體能律動與學習的技術。
謝佳勳說,學員的父母隔天也會被要求在另一張海報寫下自己所期待的父母的樣子。奇妙的是,對照親子所寫海報,竟然非常接近。
「孩子就是大人的模型,」謝佳勳說:「品格是一個不斷累積的人生價值觀,小孩的價值觀最後一定會等於父母的。」
孩子的人格形成期,可能遠小於多數人的想像,因為從3歲後,孩子就在模仿大人的言行了。信誼基金會知識長譚合令指出,0到2歲的小孩屬於「無律期」,身體會亂動亂動的,目的在訓練肌肉與腦部發展;3歲到7歲為「他律期」,孩子會從大人的眼神或命令來規律自己,但這階段的小孩不可能自律;要等到7到11歲時,孩子才進入「自律期」,開始學習進行自我管理。
如果品格是一種是非對錯的價值判斷,以及獨立生活能力之培養的話,那麼,是否要等到孩子7歲以後,進入「自律期」才開始教呢?
錯!譚合令指出,品格教育就是家庭的教養觀,孩子成熟階段前的「他律期」才是品格教育的黃金期與奠基期。
洪蘭認為,人格的形成是一個內隱學習機制,孩子不知何時學的,父母也不知何時教的,但一旦刺激出現,反應就會出現;而且這個從父母身上模仿、學習來的內隱效果會很長久。「幼兒教育最重要的是教品德,不是教知識。」洪蘭說。
品格並不難教:陪伴、鼓勵,可促進溝通效率
為了協助現代忙碌的父母作好品格教育,本刊整理多位教育專家意見,提出下列品格教育的標準作業流程,提供家長依循參考:
第一、每天至少要花30分鐘陪伴小孩:謝佳勳與吳秀卿正在合力推動「親子共學333運動」,希望現代父母每天都要花30秒擁抱自己的小孩;花3分鐘靜下來專心聽小孩說話;花30分鐘陪伴小孩,一起做作業、寫功課、共讀或做勞作。
第二、充分且有創意的親子溝通:郭恆祺認為,父母與其說教,不如用說故事、親自演示方式,會比單向命令更有效。也可以用「置入性行銷」,運用創意,把想傳遞的觀念,融入遊戲或課程,比如讓小孩透過玩「分類遊戲」來達到收拾玩具的負責任態度。
第三、以身作則:不要以為孩子小,就什麼都不懂,譚合令指出,小孩的是非對錯觀念都是來自於模仿和學習父母,所以,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孩子帶來影響。當大人不能以身作則時,所有對小孩的要求也會失去信任與接受的基礎。
第四、清楚品格定義:培基文教基金會執行長陳寶國認為,如果父母對品格的定義並不清楚,根本很難注意到品格的落實。
第五、讚美、肯定與鼓勵:陳寶國認為,想要正面引導孩子學會品格、活出品格,用正面鼓勵方式是最好的辦法。但是鼓勵不是沒有技巧的,一定要掌握讚美三部曲:
1.先說出品格的定義;
2.說出孩子表現該品格的具體例子或行為;
3.說明實踐品格對人產生的好處。
舉例說,若對孩子說:「你好有禮貌喔!」他其實無法理解「禮貌」是什麼意思;父母應該說:「禮貌是善意且熱情對待周遭的人,你剛剛跟隔壁阿姨打招呼,有沒有看到她很開心?你的禮貌可能會讓她一整天都很高興喔!」
你覺得讓你的小孩學會有禮貌,很困難嗎?或者,你也不知道品格的定義為何?更不知該如何像前面這個例子一樣,有技巧的激勵小孩自動變好嗎?
【專家分享品格教育小撇步】
郭恆祺:「請」、「謝謝」、「對不起」是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品格「密碼」,父母應該從胎教時期就常說這三個字。
謝佳勳:父母不要給選擇題,不要問:「你乖乖收拾東西好不好?」有時要直接給指令說:「再過10分鐘就要走了,你收拾東西,時間一到,我們就要離開!」
吳秀卿:看到孩子缺乏好品格行為時,要掌握即時機會教育,馬上示範正確動作。
黃素雲:親子之間應該建立有品質的共處時間,比如一起看一本書或一部電影,並互相一起討論。
創意處罰五十招
本篇文章摘自: 商業周刊第 1084 期
作者:黃瑞瑩、李郁怡
場景一:「你要是罰我關在房間裡,我就打開冷氣,把衣服脫光,凍死在裡面!」
小學五年級的小威又跟爸爸起了衝突。 [@more@]
這不是他第一次威脅爸爸。曾經,爸爸要處罰他,他威脅要跳樓,一隻手和一隻腳就懸在窗外。「這可是三十一樓啊,」媽媽、爺爺、奶奶、阿姨都緊張的在旁邊,「拜託」小威把手腳收回來。
結果,小威獲勝!他不但躲過處罰,爸爸之後還把家搬到一樓。
然而,小威的威脅推陳出新,用頭撞牆、開門作態離家出走,樣樣都來。在上海工作的台商爸爸,頭痛不已,今年暑假返台,特別帶著小威一起到醫院尋求專業協助。
場景二:五歲大的芯芯,因為一歲多的妹妹爬過她的玩具,竟然拿起玩具朝妹妹狠丟。剛下班的爸爸看到這一幕,氣炸了。
「我那時想,鎮暴警察驅離這種暴力分子,就是用水噴!」二話不說,他抓起芯芯往浴室走,用蓮蓬頭噴她。他當時只想,讓芯芯也嘗嘗被暴力對待的後果。
沒想到,「事發」一年多,芯芯還經常跟人家說:「我爸爸拿蓮蓬頭噴我。」為此事已自責一年的爸爸,當場面子掃地。
上述兩個場景,似曾相識?面對孩子的負面行為,父母常陷入困境。
小威的爸爸,是忙碌的台商,全家把兒子寵上天。但隨著小霸王長大,目無尊長、打架等行為令人頭痛,每次想管教時,總不敵兒子層出不窮的「創意威脅招數」,他只有屈服的份。
家有怪獸小孩……
威脅、傷人難自制,說不聽、不敢打,父母身心俱疲
令人驚訝的是,芯芯的爸爸,是大名鼎鼎的臺安醫院小兒心智科醫師許正典。八年多來,他總是和藹可親的協助上門求診的無助親子。然而,「父母也是人,也有情緒,」回到家,拖著疲憊的身子、超負荷的大腦,於是,偶爾也會有不當的處罰。
現代父母越來越忙,小孩的功課壓力越來越重,親子間的相處時間變少。當孩子發生負面行為時,父母來不及發現,等到發現時,又常因虧欠而縱容,或用錯處理方法,久而久之變成惡性循環。
兒童負面問題增加,已讓小兒心智科門診負荷越來越大。許正典八年多前開始看診時,每個月約六十個門診量,現在已暴增到五百個,成長七倍。為應付龐大門診量,六月份,臺安還特別開設自費的臺安診所敦南心智發展中心。
小兒心智科醫師超時看診成為常態,台大醫師高淑芬醫師的上午診,常看到傍晚六點;許正典最近一次的下午診,也看到晚上十一點。
然而,現代孩子的負面行為千奇百怪,傳統的處罰方式不再奏效,父母管教方式能更具創意,提高管教效能嗎?
「多數父母壓力已經大到根本沒有創意,只有創傷了,」許正典苦笑。「蓮蓬頭事件」讓他深自檢討,這種處罰可能造成女兒的心理陰影。因此,當孩子出現負面行為時,「有時候,不處理比處理還有效,」「避免創傷,是聰明處罰的第一步。」他說。
管教,要跟上時代……
光用處罰只能治標,看穿偏差行為的背後意涵才能治本
現在,許正典若看到不滿行為,想打小孩時,「手一伸出去,馬上自我提醒,手就轉個彎、假裝要伸懶腰。」他伸出手來示範。當他想罵英文「雪特」(shit)時,轉念一想,「就轉個彎改說雪、雪、雪,『血小板』。」
女兒不解:「什麼是血小板?」他苦笑:「如果你不乖,爸爸就貧血、充血在血小板。」
「負面行為,是孩子表達複雜情緒的方式,他可能要表達痛苦、嘲笑、生氣、難過,」許正典說。若父母只對表面行為處罰,一定無效。
「許多父母都犯了這個錯——他們把注意力放在處罰上,而不是放在偏差行為本身。」美國知名教育學者賽維爾(Sal Severe)指出,「如果你發現,處罰的次數增加了,但負面行為沒有改善,這就表示這個處罰無效。」因此,找出負面行為背後的原因,才是治本之道。
那麼當孩子出現負面行為,父母該怎麼辦?
父母,要從頭學習……
靜下心做三門功課:情緒抽離、正確歸因、對症下藥
第一步,先簡化、抽離,不要把孩子的行為與自己的情緒做連結,以免把事情複雜化。
「回到家,先洗手,等於洗去一身的疲憊,換個心情跟孩子相處,」許正典建議。
第二步,分析負面行為背後的原因,也就是「歸因」,這不容易,卻最核心。譬如,孩子總被說上課不專心。然而為何不專心?可能是孩子聽力不佳、甚至有學習障礙?或長期跟著父母作息晚睡,導致精神不佳?或孩子體質過敏、鼻塞?甚或孩子人際關係不佳,導致自卑、焦慮而無法專心等等。
然而,歸因不一定只出在孩子身上,學校、老師、外在環境都可能影響孩子的行為。譬如老師的人格特質、領導風格是否與孩子格格不入;老師最近是否壓力太大,本身也焦慮。
甚至,問題可能出在你家。夫妻常吵架、對小孩責罵多於鼓勵等,都可能讓孩子心理受創,表現不佳,或希望藉此吸引父母注意。
高淑芬舉例,當孩子竄改考卷,是否因「你常用一百分、零缺點做標準,」小孩做不到,只好欺騙?「國中以下的孩子,(負面行為)七成原因來自父母,國中以上受環境影響大,但會受影響,表示家庭也不太穩,」高淑芬觀察。
第三步,對症下藥,找出解決方案。然而,如何擬定聰明的解決方案呢?只要你掌握以下三大要點靈活運用,就可自己打造一個「創意管教百寶箱」,變成天才老媽或老爸。
方法,要掌握三點……
目標確實可行、少用「不」字、親子共同討論決定
一、管教策略目標必須確實可行。
如同Google中國區總裁李開復說,自信心是孩子潛力的「放大鏡」。如果父母能夠協助孩子擬定實際、可衡量的目標,孩子做到了,就開始慢慢有自信了。如果你擬定一個不可行的方案,「就像把孩子放到糖果屋裡,卻要求他不要吃東西;或把電腦擺在他前面,卻要他不去碰滑鼠」一樣,淡大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所長李麗君形容。
第二、必須以正面方式鋪陳,跳脫傳統的負面削弱法。
根據神經語言學,如果對孩子說「不准××」,孩子的大腦往往會忽略了「不准」、「不可以」這幾個字,只記得不被允許的負面事項。
因此,「多用正面的例子,少用負面例子,」李開復舉例,譬如孩子喜歡玩電腦,不要說「不准玩」,告訴他,如果你的成績夠好了就可以玩。把每一個「否定」變成「機會」,把自主權從你身上轉移到孩子身上。這樣不但能培養獨立能力,而且孩子還會為了自己的興趣,更努力做那些「必須做」的正面行為。
第三、管教方式,必須是親子討論後決定。
「規矩,要孩子深深記住,而且相信、理解,」李開復說。即使父母很確定該怎麼做,但如果設定規矩時能把選擇權給孩子,孩子才能瞭解規矩背後的「why」。也因為是共同討論的,孩子有參與感,被處罰時也會心甘情願。
找出孩子的病因,再把握上述三個原則,管教自然有效,若再加點幽默感,你就成為創意父母了。但前提是,「你自己一定要把(管教子女的)道理想清楚,」人本基金會新竹分會主任李慧貞提醒。
小寶,國小三年級學生,平常聰明伶俐,記憶力超強,但一遇到作業,總丟三落四,不是沒帶功課、考卷沒訂正,就是聯絡簿被老師寫紅字:「上課愛講話,影響同學上課……。」
小寶的媽媽是標準的「第一名」學生,她常納悶:「小寶怎麼跟我一點都不像?」每天晚上,媽媽苦口婆心的勸誡小寶,但「屢勸屢犯」,幾乎黔驢技窮。
這天晚上八點,媽媽疲憊的進門,小寶低頭不語。「不對,該不會聯絡簿又是紅字了吧?」她立刻衝進小寶房間,搜出聯絡簿,「天啊!」面對龐大的工作壓力,加上「可能不成材」的兒子,媽媽瀕臨抓狂,手快揮出去了。突然,她收回拳頭,「前幾天已經狠狠揍過他了,還不是沒用!」
生氣的她,決定讓小寶晚上到公寓頂樓睡帳棚。命令一出,小寶的爸爸負責搭帳棚,小寶的姊姊幫弟弟拿了睡袋、手電筒等備用品上樓。漆黑的夜晚,開放的頂樓空間,小寶在帳棚裡,守著一盞微弱的手電筒,哭著睡著了。
整個晚上,媽媽輾轉難眠,不斷上樓查看,對著熟睡中的兒子又抱又親,開始檢討自己的教養策略。同時,這個處罰,顯然也在小寶心中留下深刻的懲罰效果,在第一時間,也避免了親子間的肢體衝突。許正典評論,這在心理學上,既合「暫時隔離法」,也具有「心理懲罰法」的效果。
根據台大精神科醫師徐澄清與多位心理專家的研究,處罰的方式包括暫時隔離法、自然承擔責任法等十一種類型的交互運用。不過,天主教懷仁全人發展中心臨床心理師杜長齡提醒,「每個父母才是自己孩子的專家,」管教方法要因人、時、地、物而調整。
「無規矩不能成方圓,」台北市私立復興中學校長李珀說,當孩子分不清楚對、錯時,父母需要介入輔導。但人的行為養成都需要一段時間,「多久養成的壞習慣,父母就要有心理準備,花等同的時間幫孩子改掉。」根據她的經驗,一個好習慣的養成,起碼要二十一次以上的練習,而「一旦養成習慣,就會成為人格特質的一部分了。」
李珀直言:「如果沒有耐心,就不要想改,孩子還會是老樣子。」因為從一個想法變成一個行為,再變成習慣,「就是勞力密集工作,一點一滴的。」而「五到十一歲是孩子行為模塑的關鍵期」,之後就會變得加倍棘手,要付出更大心力。「有的父母覺得,小孩小時候就讓他玩,國中再管就好了,風險是很大的。」不過,最重要的,「小孩負面行為,七成來自父母,」許正典根據他八年多來,兩千個病例歸納結論。
行動前,先照照鏡子……
小孩負面行為七成來自父母 自己做不到,很難要求子女改正
「孩子會看你怎麼做,而非聽你怎麼說。每次孩子做不好的事,你就跟他大叫,甚至說出不好聽的話,他們當然認為,生氣時就該這麼說話。」李開復說。
高淑芬也舉例,父母常「叫小孩念書,自己卻從不念書。」小孩每天賴床、上學遲到,許正典反問:「是不是父母太晚睡?」或者,小孩愛看電視、不念書,「父母是否每天下班就窩在沙發看電視?」
以下是一則網路流傳笑話:
爸爸:「小明,我們來演戲,你演爸爸,我演你。」
小明:「好呀!好呀!」
小明立刻一手叉腰,一手指著爸爸,大聲喊道,「小明,你去牆角罰站!」
它點出了一個事實:孩子是看父母的背影長大的。為人父母者,要管教小孩前,請先照照鏡子吧。
*11種創意處罰類型 讓你不必打罵,也能教好孩子!
處罰類型:暫時隔離法
原理說明:將小孩暫時隔離在特定區域,冷卻情緒。
處罰類型:自然承擔責任法
原理說明:讓小孩自然承擔負面行為的後果。
處罰類型:身體運動法
原理說明:當小孩做出負面行為後,要求其做身體運動反省。
處罰類型:替代補償法
原理說明:扣小孩用零用錢、做額外家事,或透過文字、圖畫、活動等方式反省。
處罰類型:權利剝奪法
原理說明:把小孩最喜歡的東西或享受,在一定時間內剝奪。
處罰類型:不予理會法
原理說明:對其負面行為不要有任何處理。
處罰類型:心理懲罰法
原理說明:剝奪尊嚴,讓他丟臉。
處罰類型:角色互換法
原理說明:讓小孩假扮對方,了解別人的心情。
處罰類型:身體管束法
原理說明:要求小孩立即停止身體動作。
處罰類型:重複練習法
原理說明:要求把對的動作,多做幾遍。
處罰類型:復原及過度修正法
原理說明:要求小孩將負面行為造成的情況,恢復原狀,甚至做到比原來還要完整。
資料來源:《兒童行為治療》等著作
*先冷靜,再捫心自問 別當抓狂父母!
第1步:發生衝突當下,暫停片刻
當孩子的行為令你感到憤怒,情緒就要失控時,心中可想一個公式:「1、3、10」。「1」是告訴自己「鎮靜」;「3」是做三個深沉而緩慢的呼吸;「10」是腦海中默念從一數到十。這可以幫助你先冷靜下來。
第2步:從3大面向,進行自我對話
1、我對孩子管教方式對不對?
我是否常用刻薄羞辱的話語責罵孩子。例:「狗改不了吃屎。」「你沒救了!」
我是否對孩子嘮叨不休,只管說教,不聽孩子的心聲?
我是否缺乏耐心,只要求結果,沒有照顧到過程?
我對小孩講話的方式,是否動不動就生氣?
2、我對小孩的要求對不對?
我評估過小孩的能力嗎?他能做到我要求的標準嗎?
我了解小孩的個性嗎?我訂定的規範,是否他不可能做到?
3、我自己的作為對不對?
我是否叫小孩做的事情,自己從來不做?如:看書、運動。
我是否叫孩子不可做,自己卻帶頭做?如打人、發脾氣、生活散漫、房間雜亂。
我是否曾答應孩子的事不能實現?
我是否在孩子面前爭吵、打架?
我是否在孩子面前說髒話及說別人壞話?
資料來源:台北市家長協會等
*處罰有效後要獎勵,效果更持久
處罰小孩後,若小孩負面行為減少或消失了,就必須予以獎勵,讓孩子的情緒回復平衡的狀態,也可激勵孩子往正面發展。
獎懲有效的前提是,懲罰要剝奪其「最愛」,獎勵也要給其「最愛」。父母可根據孩子特質、年齡、最愛之不同加以變化。以下舉例一些有創意的獎勵招數:
一、量身訂做型獎勵:送他三個願望;幫小孩養小豬撲滿一次;畫一張他的可愛肖像送他;帶他去拍大頭貼,然後將大頭貼製作成獎狀,寫下獎勵的事跡;帶他去聽最愛歌手的演唱會;送他寫有「你好棒」的三顆氣球等。
二、公開讚美儀式型獎勵:在聯絡簿留言,請老師公開讚美;製作寫上他良好行為的獎狀,由家人簽名送給他;讓他當一週家裡總管,有權決定家人獎懲規則等。
三、免除勞務型獎勵:賦予他一次指揮權,可以監督、分配家人做家事;幫他整理房間一次;幫他洗頭髮一次等
從電玩談多元化能力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2002年1月
曾政承在韓國拿下世界電玩遊戲的冠軍,引起國內教育界的軒然大波。[@more@]CoCo在報上畫了一幅極好的漫畫,一個穿著「傳統教育」字樣的老者雙手捂胸,胸上插了一支茅,哀叫著「我受傷了」,旁邊站著一個拿盾牌的電玩武士。
曾政承的確直搗傳統教育的核心,因為傳統教育是一元化的,是智育掛帥的,凡是不符合智育條件的都編入放牛班或後段班,忍受父母師長同學異樣的眼光。這是非常不人道的做法,人天生長短不一,各有所長,教育的目的應該是讓每個人的長處得以發揮,而不是將所有人打壓成一個模子。
一個遊戲如果能非常吸引孩十,我們應該了解它的長處在哪裡,而不是一味禁止。要知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防堵是無效的。我們曾經做過一次電玩遊戲和空間能力的研究,因為有文獻報告說現代人的智力比以前人高,但不是語文能力的增高而是空間能力,尤其是在瑞文氏測驗(Raven`s Progressive Matrices Test)的表現增強。我們很好奇,原以為電視會使孩子的圖形能力增加,想不到並沒有,增進的是空間推理能力,因此特別拿出瑞文氏測驗來看。
這是一個九宮形的矩陣,上面有八張圖,第九格從缺。下面有八個答案,受試者必須很快很從這八個答案中挑出最適合的填上去。這個測驗十分困難,大人做都不一定做得好,但是有電玩經驗的孩子就不同了。那些有七年以上電玩經驗的孩子,都能在三十分鐘內做完三十六題,而且正確率可以到98%,而沒有打過電玩的控制組都無法在規定的時間內做完,正確率只有56%。我們後來用眼動儀追蹤他們眼球的移動以觀察他們解題的索略,結果發現打電玩的孩子眼睛移動的方式完全不一樣,他們眼睛掃過九宮格後,心中似乎就有了底,眼睛飄到答案處只是在尋找他們要的圖案,而不是像控制組的同學把答案一個個移上去和九宮格做比對。我們並不知道電玩遊戲給了他們什麼經驗,但是我們知道他們從遊戲中練就一身空間地圖的推理能力。
後來我觀察我兒子打電玩,在一個遊戲中螢幕出現一匹馬,上面寫個4;一隻蝦,下面寫個8;又有一個天平,下面是個空格。如果能猜對答案,地道的門就會打開,可以進入下一關。我在猜「2」時,我兒子毫不猶疑的打個「0」,結兼地道的門應聲而開。我非常吃驚,不知道為什麼他選「0」,他惑不解的說:「媽媽,你怎麼搞的,馬有4條腿,蝦有8隻腳,天平沒有腳呀!」的確,前二者是生物,天平是非生常,打電玩的孩子在刀類及推理等邏輯性方面好比我們大人腦筋清楚得多,電玩訓練他們最多的應該是空間能力。
我曾經帶我兒子去榮總地下室看核磁共振儀,榮總地下室七彎八拐像個迷魂陣。出來後,我們站在門外等計程車,我問他:「你知道核磁共振儀在哪個方向嗎?」他毫不遲疑的說:「在噴水池下。」我非常驚駭。當初的確是為了怕汽車振動力過大,特意把儀器放到噴水池下,因為沒有汽車會經過池塘。我的孩子沒有任何過人之處,他是屬於後段班。不過他愛打電玩。所以,與其把電玩看在洪水猛獸,不如訓練孩子自制力,允許他玩,只要他把功課做完,尊重他,讓他學習經營自己時間的能力。
在這個多元化的社會,我們應該培養孩子多元化的能力。行行出狀元,只有出了學校以後的表現,才是真正蓋棺論定的表現。
你對孩子:是擔心多!是祝福多呢!
一位做電視企畫與採訪的朋友告訴我,常常需要加班,日夜顛倒。 因與家人同住,所以他媽媽常會擔心,常唸他:要記得吃飯,別太晚睡,開車要小心等等,一樣的嘮叨每天反覆好幾次,朋友已見怪不怪,習以為常。
只是有時朋友也會覺得不耐煩,一見到母親就想逃,免得聽她囉嗦半天。 [@more@]
有一次朋友赴花蓮 老師說一句話,
他覺得很有道理。
老師說:「如果一個父母常常擔心他的孩子,
他的孩子會沒有福氣;因為福氣都被父母給擔心掉了。」
老師說:
「如果父母希望他的孩子有福氣,就要多多祝福他的孩子,而不是擔心她的孩子。」
朋友聽到這樣的話十分興奮,一回到家馬上轉述他的話給他媽媽聽。
朋友說,從此以後,他母親就很少再對他嘮叨了,他看到母親也不會再躲,
而在下班之餘,會找母親聊聊天,他覺得現在他跟母親像朋友一般自在。
媽媽常常是一家的靈魂人物,她掌握了一個家的家庭氣氛,
我相信:如果沒一個快樂的媽媽,就很難有一個快樂的家庭。
然而,大多數的媽媽都過份地擔憂子女:
課業,工作,婚姻,健康—幾乎無所不擔心,你想這樣的媽媽會快樂嗎?
用超心理學的潛意識說法,就是所謂的「心想事成」這句話。
一件事情如果你用很大的「念力」去相信它,它就會如你所相信的去「實現」你相信的。
一個媽媽如果相信:她的孩子有能力去面對他自己的生活困境與難題,
那麼這個相信就是一個「祝福」,她的孩子也會因著這樣的祝福而蒙福的。
相反的,如果一個母親老是「覺得」她的孩子不懂事,
不會照顧自己,一定會吃虧上當的, 那麼這個「擔心」很可能就成了「詛咒」,
以後你的孩子果然就會如你之前所擔心的那樣,老是出狀況令你擔心。
心的願有多大,實踐的力量就有多大。
從今天起,我們當要當心去檢查自己的每個「念頭」,
你對孩子:是擔心多?還是祝福多呢?
真的,愛你的孩子,與其擔心,不如祝福吧!
其實對於我們所關心的人,
不管是家人、朋友、情人、恩人、師長、同學、同事等,
都要給予全部的祝福來取代擔心的心情,
這樣,不用因擔心掛念而讓自己睡不著,是雙贏囉!
因為,心想事成,我們的祝福一定會實現的,
現在起,把擔心丟掉,讓祝福常在。祝大家,
幸福美滿!
“需要的” 爸爸買,”想要的” 自己付
【游乾桂╱作家】
經濟嚴冬,我最想教孩子需要與想要的差別,那叫價值觀。 [@more@]
女兒訕訕的提出要求:「鞋子壞了,要買一雙!」
我定睛望一望鞋底,的確磨損了一個大洞,應該更換了。
我問明喜歡的品牌與價錢,撥了一通電話打探,開體育用品店的朋友並未進貨這款鞋子,但保證調得到貨,言明七折,他說專賣店不打折的。
我趕緊把成果向女兒報告,她卻回我:「已經約好球球的,今天就要去買。」
我算一算差價,高達一千元,就差三天,有必要花這一千元嗎?我臉色微慍表達我的感受。
事實上,這幾年來工作賺錢的確不易,我早有盤算讓孩子早點明白,家中的錢是怎麼來的?
兩個方向是我的收入來源,一是演講,二是寫作,大約都是薄酬,難以致富。
尤其是出版的書,以一本定價250元計算,初版版稅是25元,我以簡單的算術讓她明白,25X10,25X100以及25X1000的答案,分別是250元、2500元、25000元。
我反問他,多嗎?說畢,我把一綑四十本的書綁好,放在她的手上讓她拎拎,並且告訴她,版稅正好一千元,如果當天想去買鞋,請順便帶去賣,得了一千元差額就可以購買了。
我走進書房,繼續未完成的稿子,十分鐘後她走了進來,告訴我決定:「爸爸你幫我買好嗎?」
也許她了解我的比喻了,我摸摸她的頭,希望真懂。
想要與需要,是我想提醒她的生活哲學,需要是一種必要,比方說,茶米油鹽醬醋茶,不吃會餓,不喝會渴,與健康有關的全算在列;想要的則是欲望了,沒有必要卻硬要,比方說,已經有了五雙鞋子,但是一經流行,再買一雙,其餘幾雙束之高閣,這就形同浪費。
我提醒兒女,「需要的」我付錢,「想要的」自己付,因為我非有錢之人。
能賺到錢是福分,必須珍惜,浪費就形同沒有賺錢。
我還說,錢只是媒介,有了它之後,應該通往幸福,否則就是賺到紙,賺到數字,外加忙碌、疲倦、壓力與心煩,即使如此還是滿足不了欲望的。
人的一生,需要真的不多,但想要的老是太多。
當時小三不盡理解我的想法的她,漸漸長大,就讀大學之後便明白了。
前幾天,我收到她的生日卡片,叮嚀我要注意健康,快樂一點,別太忙了,不用拚命賺錢,因為她會省吃儉用,設身處地替人著想了。
看來她已經會了數學,知道收入減去消費,得到(正數)的人,才能活得亮彩,否則庸庸碌碌,汲汲營營,最後淪為工作的奴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