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http://publish.lihpao.com/Education/2006/12/11/0101/index.html
【記者曾美惠台北報導】數學是很多人的夢魘,怎麼也學不會、算不出來。老師總說學數學不二法門,就是多運算,人本教育基金會執行董事、台大數學系退休教授史英表示,多運算雖能增加能力,卻不能提升程度,這是台灣數學教育長期的問題,也是數學教育最需打破的迷思。
人本教育基金會昨天舉辦演講會,執行董事史英針對目前學校數學教學的問題提出看法,並介紹人本教育基金會研發的「數學想想」課程及教材,現場吸引一百多位民眾到場聆聽。
教育改革超過12年,產生無數恐慌的家長,被試驗的學生及焦慮的教師,教改不斷受到各界檢討與批評,希望回到聯考時代的聲音也不絕於耳。史英表示,各界從政策、制度、教材檢討教育改革的缺失,但卻未曾想過,教師教法也是教學改革的重要一環,也是教改能否成功的重點。
小時候學數學只要遇到不會的題目,媽媽會說:「你再想想。」老師也說:「你再想想。」或是「你覺得要先用加法還是減法?」而如何提升數學能力,老師會回答:「多算多練習,自然就會了。」史英說,台灣是一個作題目的國家,直到現在,老師的教法從來沒有改變,遇到問題不是引導學生,而是問學生如何解題,或是要求學生多作題目,但學生多作題目,就多一次挫折,因為「程度」不好,觀念不懂,多練習只是發現自己的不足,並不會真的懂。
什麼是「程度」?不是知道題目出自哪本書的第幾頁,或是連題目的答案都會背,就表示程度很高。真正有程度者,是分析問題並找到方法。史英舉例,有一位物理學者向愛因斯坦問問題,但愛因斯坦不斷打斷他,請他將問題說得更仔細,那位物理學家因此認為愛因斯坦聽不懂別人的問題,能力大有問題。
史英說,愛因斯坦才是真正有程度者,因為有程度者,會完全感受他人的問題,分析問題找到解決的方法,而非在腦袋裡的資料庫找答案,這種有程度的作法,就是老師應該追求的能力。
「程度」能解決數學問題,培養程度,首先就是對數學有感覺與感情。一個人對討厭的事情不會有感情,例如學生討厭數學,就不會對數學有感情,要提升數學程度,首先就是要對數學有興趣,而數學要有趣,教材就必須友善、且貼近小孩感受。
史英認為,教材過於困難,學生不易接近,無法引起學習興趣,編寫教材者,也沒顧及使用者,加上老師無法以學生的語言教學,導致學生提不起興趣,造成學生永遠不喜歡數學的惡性循環。
史英認為,要檢討教改,應該加入教師教學因素,不是一味批評,而是思考,不要想回到過去聯考的惡夢,而是在教改的基礎上,思考多元的方式與教法,才能不斷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