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希望你學得比我快樂!

(摘自人本教育札記202期) ◎古淑薰  攝影◎李維奇.資料室提供 英國哲學家培根說:「數學是打開科學大門的鑰匙。」法國哲學家迪卡兒也說:「數學是知識的工具,亦是其他知識工具的泉源。」因此,一直以來,數學是重要的基礎學科,我們期待數學能協助我們發展抽象思考能力與邏輯推理能力,能運用數學去發展科學。但是,以往台灣的數學教育過度強調計算,不重理解,教育部因而推動了建構式數學。但教育部國教司長潘文忠日前卻表示建構式數學過於重視理解,疏忽學生的計算能力,為了補救學生日漸低落的計算能力,小學將在今年九月恢復教九九乘法表。 「數學」本來就是很多代人共同的惡夢,如今政策變動帶來的不確定感,以及透過媒體放大人們內心的升學焦慮,更讓許多家長對現在的數學教育感到茫然。林爸爸就表示,他原本並不知道建構式數學是什麼,直到有一天小二的孩子問他一題數學題,他跟孩子講解之後,孩子卻說他聽不懂,因為跟學校老師教的不一樣。他拿起孩子的數學課本一看,才知道現在孩子學數學的方式跟以前已經大不相同。林爸爸說:「建構式數學很奇怪,明明背一背九九乘法表就知道的事情,卻要孩子一個一個去加,弄那麼複雜幹嘛呢?」數學成績一向不錯的林爸爸表示,以前那樣學數學沒有什麼不好,「把公式背起來,算多了,自然就會了」,他不懂為什麼要讓孩子學這麼麻煩的數學,搞得學生數學能力低落。 但是,目前有兩個孩子的邵媽媽卻覺得過去學數學的經驗很不踏實。她提到儘管她的數學成績一向還不錯,但她清楚地知道那些基本概念她並不是真的明白了,她只是重複做練習,把算法背出來而已。一旦遇到比較不熟悉的題型或是沒做過的題目,她就會不知所措,不曉得怎麼去思考解決。「尤其老師還會不時故意出比較難的題目考我們,讓我一想到數學,總是充滿害怕與擔心。」邵媽媽說。 陳媽媽也表示從小數學就是她的夢魘,對她來說,數學一直是心裡的「痛」。因為當時的老師很少會講解公式是怎麼來的,只是要學生背公式,解題時就是把公式直接秀出來,套進去。陳媽媽說她上課都很認真,卻還是搞不懂為什麼要這樣解題,「每次上課我都非常膽顫心驚,因為只要被老師點到名字卻回答不出來,就會被打手心。而且,這位老師還會出很多的數學作業,常常寫到半夜都寫不完。第二天還要靠運氣,如果不幸被老師發現作業沒有寫完,又是一頓打罵。」 因此這兩位媽媽都表示,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再在充滿恐懼的情況下學習。但是面對新式的數學課程,她們又不太知道有哪些方法可以培養孩子的數學能力。陳媽媽就表示,雖然她覺得一直寫習題對增加數學的思考能力沒有什麼幫助,但當「小孩數學要好就是要讓他一直練習」的話一直在耳邊響起時,原本的信念也會開始動搖。「有時候我也會茫然,我也覺得一直練習對數學的學習不一定有幫助,但又會擔心孩子成績不好,跟不上別人,因此每學期還是會幫孩子準備評量,雖然孩子從來不會主動拿去練習。」陳媽媽不安地說。 本身也是家長,在學校任教多年,對數學教育有一番省思的新竹培英國中數學老師戴照華感嘆地說,孩子無法對數學產生好奇,除了家長習慣用分數檢核孩子的能力,以致孩子容易因為考不好而感到挫折、沒有信心;還有部分原因是學校在教數學時強調反覆練習,讓學生處於一個沒有創造力的狀態,失去想要探索的興致。戴照華老師指出:「很多老師現在上數學還是用單一的講解方式,一股腦地要把數學有關的知識都告訴學生,卻忽略要去創造一個讓孩子感到興趣、想要去瞭解的情境。在這種被動的狀態下,孩子沒辦法去發展主動學習的能力。」 「練習」跟「理解」像魚與熊掌般不可兼得嗎?為什麼對事物充滿好奇的兒童就是不能也對「數學」充滿好奇呢?「數學」真的是代代相傳的惡夢嗎?有沒有一種學習方法是讓孩子既能理解數學,又能通過考試?有沒有一種學習方法能讓孩子學得又好又快樂?

閱讀全文孩子,希望你學得比我快樂!

人為什麼要學數學?〉給孩子考試之外的答案

(摘自人本教育札記202期) 採訪報導◎盧貞穎         圖◎資料室提供 如果,有孩子問您:「人為什麼要學數學?」,您會怎麼回答? 因為數學很有用?因為數學很有趣?因為數學是科學之母?因為要考試?因為…老師叫你學,你就乖乖學? 台大數學系退休教授曹亮吉教授,曾經用「尋找聖杯」,來形容數學教育的功能。這聖杯好像「神聖得很」,「有用的很」,充滿神秘,但是,聖杯和一般人,到底有什麼關係呢?(註一)人為什麼要學數學?孩子學數學,是在學些什麼東西呀? 數學是諺語裡被瞎子摸來摸去的大象 「數學有點像諺語裡被三個瞎子摸來摸去的大象!」 加州大學數學教授Sherman.K. Stein曾經幽默的比喻: 「如果你把它當作計算的工具,它就類似鐵鎚和螺絲起子……如果你用它來描述重力或染色體的結構,你可能認為數學是物理和宇宙中的創世語言……在幾何、微積分的課堂中,你可能認為數學是很好的分析方法……如果你經驗過數學論證或發現數學的美妙,你可能會認為它是一種藝術。」(註二) 在教育部的九年一貫課程數學科基本理念中,則強調:數學是人類最重要的資產之一,是科學、技術及思想發展的碁石;是融合在人類生活之多面向的語言;是人類天賦本能的延伸;因此,數學需要被納入國民教育的基礎課程,因此,孩子在學校要學數學。 數學擁有豐富的面向,而曹亮吉教授所言,貫串這些面向的數學聖杯,就是:「數與形所能呈現的各種胚騰(PATTERN)」,也就是廣義的規律,在日常生活、各個領域裡,無所不在。(註三) 在教育者眼中,「數學」這隻由人發現、描繪出的大象,含納著社會不同領域的需求、以及人對傳承文明、培養後代的理想。 現在,我們試著換個角度,由學習的主體—孩子出發,想像一個孩子來到世界上,開始與世界發展關係。數學這隻大象,其實也是孩子的座騎之一,孩子騎著它探索未知的領域。台大數學系及教育學程退休教授史英教授即強調,數學就是一種認識世界的方式,一種思考和觀察世界的好方法。 什麼是數學能力 學習數學有其實用價值,而作為一種人觀察世界、認識世界的方法,它也是由人的本能所發展出來的方法。讓我們進一步再看看,在數學的學習與教育中,學者們認為需要具備的能力,以及數學可以幫助學生增長的能力(請參考下表)。 ◎俄國的數學教育學者Krutetskii(1976)從數學思考的基本特質中,提 出九項數學能力的因子: (一)形成問題的能力(二)一般化的能力(三)以數字與文字符號運 算的能力(四)邏輯推理的能力(五)簡潔思考的能力(六)逆向思 考的能力(七)彈性思考的能力(八)數學記憶的能力(九)空間概 念的能力。(註四) ◎美國國家研究院2001年的研究報告則指出,學生的數學能力有如五股 交織的繩索,包括: (一)概念的理解:理解數學概念、運算與關係(二)流暢的運算能力 :彈性地、準確地、適當地執行程序技巧(三)選擇策略的能力:能形 成、表徵及解決數學問題(四)適當的推理能力:邏輯思維、反思、解 釋及辯證的能力(五)具生產力的數學性向:習慣性的傾向,視數學是 有知覺的及有價值的。(註五)…

閱讀全文人為什麼要學數學?〉給孩子考試之外的答案

如何讓學生主動學數學? 〉POWER教師陳美伶有秘方

基本上我只覺得這能用的時機不多… (摘自人本教育札記202期) 口述◎陳美伶  整理◎古淑薰  圖◎資料室提供 對許多學生來說,學數學的經驗常常是無奈與痛苦的。小六的芳君提到「覺得數學很無聊,不知道學數學有什麼用。」國二的志豐說:「很多大人都說數學可以幫助思考,可是老師只會出一堆作業要我們練習,這樣我們怎麼會有思考能力?」國三的竹君一聽到數學,臉馬上垮了下來,他說:「最討厭數學了,一堆大考小考。」 然而,在台中大里的光正國中卻有一位數學老師陳美伶,用創新的教法,帶著學生去瞭解數學的有趣、有用與重要性。被陳美伶教過的學生說:「數學使生活更方便」、「數學可以訓練推理與思考能力」、「具有挑戰性可以解決很多問題」。在陳美伶老師和其他數學老師的努力下,光正國中是教育部數學標竿一百的重點學校,陳美伶更於去年獲得POWER教師獎。本文訪問陳美伶老師,請她談談她的教學經驗,以及她怎樣讓孩子能體會學數學的趣味,甚至喜歡「上數學課」。 數學能力不低落 很多家長認為現在孩子的數學能力低落,許多老師也反應學生程度下降,其實這些說法不太正確。認為孩子數學能力低落的爸媽跟老師都有一種慣性,習慣用過去的觀點以及評量方式來看待現在孩子的表現,因此每每會覺得一屆不如一屆。事實上,現在孩子的數學能力並沒有比較低落,而是表現在其他方面。例如過去計算能力比較強,文字閱讀能力比較好,但現在孩子的優點則是分析能力、觀察能力比較好、也比較敢發表自己的想法。 家長常常都會根據孩子的數學成績來判斷孩子的數學能力,可是,學校考試的分數只能顯現非常小的面向,很難測出分析能力、觀察能力、能不能用數學來溝通表達的能力。這些能力要透過其他的評量方式,例如小組討論、報告、錄音、錄影等方式才能看得出來,但許多家長仍然只看重孩子的紙筆測驗成績。常常就有家長會問我,「有什麼方法可以讓孩子考高分?」我都會請這些家長先想一想:是要孩子當一個想法被限定的考試機器人,還是一個活得有思考的人?如果要應付考試,只要不斷做練習,熟悉各種題型,再從考古題中猜題並加強練習,就可以做到。但是那樣卻是把孩子當成了考試機器人,為了考試反覆練習,孩子的思考能力反而會僵化、被限制住。 事實上,我們都知道,數學要學的好,思考理解能力是比計算能力還要重要的。但是要怎麼培養學生思考理解的能力呢?我認為老師要採取新的教法,而不能囿於過去傳統的,依靠講述的、單向的教法。 改變教學,讓孩子體會到數學的用處 一個數學教師不該只是會使用傳統的講授方式去幫助學生、引導學生學習,他應該要能靈活運用每一種教學法,並能判斷在甚麼時間、面對甚麼學生及甚麼數學概念,該用何種方法幫助學生學習。在這過程中,老師絕不是一成不變地灌輸知識給學生,而是要想很多種方法,隨時根據學生的學習反應做調整。 其實,一開始我跟大多數的老師一樣,採取傳統的教學方式,每次上課我都準備充分,很認真的講解給學生聽。但常會遇到學生問我「為什麼要學數學?以後又用不到?」他們認為數學除了考試之外,只要會加減乘除就好了,為什麼要學數學?這讓我開始去思考為什麼學生從小到大學了那麼久的數學,仍然無法體會數學的價值,於是我開始改變教學方式。 教材是開門磚,要讓學生不怕數學,讓他覺得很有趣,要先能吸引他的興趣,讓他覺得數學是有用的、重要的,才能引起他的學習動機。如果一開始,學生就恐懼數學、害怕數學,他根本避之唯恐不及。 因為教科書課本比較枯燥,引不起學生興趣,我開始自己設計教材。而設計教材的第一步,就是要去想:「什麼樣的情境,學生會想去瞭解?」設計教材的重要原則就是要讓學生看的懂,學生看懂了,他就能去推想、運算,嘗試解決問題,也就能體會到數學的用處。 常態班中進行小組討論 在常態的班級裡,面對程度不同的學生,老師要能在教學中去運作。老師要能掌握班上學生的學習狀況,在上課的過程當中,要讓某些孩子表現,也要特別照顧跟不上的同學。因此,設計討論的問題,不是為了考倒學生,而是從孩子的生活出發,讓每個孩子都有辦法參與討論,不會因為跟不上就放棄。 我覺得學數學不只是由老師教,學生彼此討論也能學到。 在課堂上,我會設計一些主題讓學生分組討論,並上台發表。在這過程中,同學必須清楚知道數學概念,還要自己設計圖表等道具,提出他們這組的想法。這就是一種數學表達能力。而且,當別組在報告時,其他組會提出質疑,或是提出更好的解法或想法,無形之中,就培養了學生分析與批判的能力。 事實上,同學要能參加小組討論與上台報告需要一段時間的訓練。尤其剛開始要同學發表意見,很多同學都不敢,擔心萬一講不好或講錯,會被其他同學笑。因此,在一開始,我會不斷跟他們說「講錯是正常」,建立他們勇於表達的心理,我也會跟他們說,有不會的或錯誤的,老師才知道哪個地方可能沒講清楚,有助於我去思考還可以怎麼幫助他們理解。 而且,我發現鼓勵他們說出自己的想法,讓他們有說出想法的習慣,學生會發展主動學習的能力。有時候下課,同學還會跑來找我討論數學,問我這一題是不是這樣做。有一次,我因為有行政上的事情要處理,晚了十分鐘到教室。等到我跑到教室時,卻看到同學已經就上次的回家作業分組討論起來。 除了小組討論之外,我也會請學生寫數學週記,主要是培養他們對自己學習的反思能力。我會請他們寫出從這個單元學到哪些知識、概念,可以解決什麼問題,有哪些地方還聽不太懂的,下堂課我就會針對這些部分,再設計一些課程讓他們理解。此外,我也會請他們告訴我上課心得,或請他們自己設計題目,或分析哪一種解題方法最好。透過寫週記,不僅學生能反思學習的過程,我也從中瞭解學生的學習狀況。這樣的方式比考試更能瞭解學生的學習困難。 讓學生變成主動學習者 寒暑假期間的輔導課,有比較多彈性時間,這時我會設計一些活動,讓學生瞭解數學不是只有課本上的知識,而是有許多豐富的面向。例如前年暑假,我嘗試在數學課程中融入數學的「歷史」,希望學生們能感受到數學的生命力與人性。我讓同學自己分組,上網或去圖書館查數學家的生平或他如何發現數學知識的過程,請他們編成一齣短劇演出來。學生對這個活動興致勃勃,他們一起編劇、討論,有的人當導演,有的人設計服裝、道具,遇到問題,就會跑來找我一起討論。 當初做這活動是為了讓學生知道數學不是憑空跑出來,是有歷程,希望學生能瞭解數學有趣的地方,不要討厭數學。我很開心學生的反應都不錯,當時有一組表演『西蒙.塔斯』的同學就曾在他們的心得報告中寫道:「我們都覺得…數學是一個很壞、很深、很難懂的一個大魔鬼…我們就因為如此的害怕而更加排斥它!不過,經由此次的演出…我們知道了數學的奇妙、數學的可愛…由此我們都可以放心、安心地與他一併作戰。…在演出之前…我們都要試著自己去尋找題目、解出答案…這種方式…我們認為是不錯的學習方式…要學好數學…最好的方式是…要會算、會說、會解釋才有用的!」 那一次,我們玩得不亦樂乎,現在國三的同學每次談到他們國一時的演戲經驗,每個人都可以滔滔不絕地說出許多故事。 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毋寧說我教了學生,其實是學生自己當老師,自己設計了課程,他們自己討論、分組報告,也就發展了能力,而他們在學校考試或是基測的表現上都非常突出。可是最令我感到高興的是,很多數學成績不是很好的學生依然喜歡數學,也有基礎的數學能力,不會因為成績不好或聽不懂就放棄數學。最近就有一個去年畢業,現在念私立高職的學生回來看我,跟我說:「我們高職一年級教的數學好簡單,國中時你就教過了,我都會。而且我還是班上前兩名,數學成績是最好的。」那真的是我最開心的一刻! ....................................................................................................................................................................... 參考資料:…

閱讀全文如何讓學生主動學數學? 〉POWER教師陳美伶有秘方

佛光大學縱騎 櫻 花 林 道

今天六點起來,準備了一下,約六點四十分衝去,早餐沒買,深怕遲到太久,好險七點七分到,就在那個二個三明治 之後就上車騎去了,地點就在林美步道上的櫻花陵園 途中在往龍潭路上休息一下 到礁溪高爾夫球場了,再休息一下 進去淡江大學蘭陽校園,準備上櫻花陵園了 路上有人的鍊條斷了,不過有人會修,真是太好了 之後下山就在會員在吃米粉、魚丸湯   吃完後,就趕緊走了,回到家一點多一點,洗個澡,一點半睡到四點,起來後,還是很累 後來看了facebook,才發現原來有750公尺高,不輸雙連埤…明池,…怎麼每次都那麼硬呀!!!

閱讀全文佛光大學縱騎 櫻 花 林 道

多項式的除法

請同學們先學習「多項式的除法 觀念篇」與「多項式的除法 題型解析」,再下載「多項式的乘法 各校段考考題」自己做看看。做完整份練習以後,再參考老師的解說。解說分成兩部份:基礎篇(第 1~12 題) 與 進階篇(第 13~25 題) 。同學可以依自己的需要來點閱。    多項式的除法運算.pdf多項式的除法 各校段考考題.pdf

閱讀全文多項式的除法

「明天我們要吃什麼?」

完結篇了,下一步不曉得會推出什麼來推廣自由軟體,我目前希望推廣到縣政府,那電子公文要用I.E來開,實在太麻煩了,什麼都用asp寫,真是麻煩~還是firefox及chrome或其它瀏覽器可以支援asp,只要不要用I.E就好了…用I.E拖慢電腦速度。「學校遭受到重大危機,學校陸續轉走,校長與同事絞盡腦汁想辦法增加學校招生的方法。同事紛紛提出各種方法,包括善用器材、以心智圖增進學習思考力,但要用什麼樣的軟體則是大傷腦筋,讓我們看看他們的選擇是什麼?」宜蘭縣自由軟體推廣小組101年度作品,自由軟體推廣影片第三部曲「明天我們要吃什麼?」,以影片傳達推動自由軟體的理念,敬請有興趣的老師推廣使用。http://www.youtube.com/watch?v=TM9A5x3B_bI第一、二集請參閱下列連結http://www.youtube.com/watch?v=s1Z-tLdDZbUhttp://www.youtube.com/watch?v=nyY7HTnKEw0

閱讀全文「明天我們要吃什麼?」

當個偵探吧!

下面這些看了還蠻有感覺的,知道為什麼是錯的,代表有一定的程度,你可以試試看。轉至:http://blog.wfsh.tp.edu.tw/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2593&blogId=20這些答案為什麼一定錯?不要作詳細的計算,用「看」的就可以說出個道理。適用於訓練「估算」、「偵錯」的能力。 3865+2897=67614705+3797=95023798-2897=1091233/3=7171.8/8.1=9.12161.483/40.32=41.36

閱讀全文當個偵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