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w To Think

 昀臻 媽媽 跟我約稿,好久沒寫啥文章了,雖然不時會有一些感觸、感動或雜念,但真要提筆寫出總要些時間,而今天,翻翻自己過去的文章再重新修改,過去、現在的想法,和大家分享。[@more@]

How We Think

一直以來,學校教育對於學生的訓練,通常都是以考試來領導教學,以被動的方法來養成學生讀書或思維的習慣、態度和興趣,大量製作出一批批像影印機的學生,學生透過教師這個「透明媒體」來學習,學生被動的過份依賴教師權威與教師專業,忽略了或不知道為何要學習,甚至不了解學習的意義,以小學階段為例,學生似乎都是在跟著教師、家長而學習,而不會思考自己為何而學習,在台灣的教育體制下長大的學生,甚至大學生、研究生也只是為符合父母或社會的期望而去讀書,學習與生活脫節,一旦離開學校就成了溫室裡的花朵、生活嬰兒、沒有創意的影印機。

人生無處不學習,但是如何在學習過程中隨時警惕,時時清醒地去思維?知識不等於智慧,解決生活上的各種問題並不是靠知識而是智慧,因此建構教學強調知識是建構而來。所以身為教師不應以考試成績的結果來論斷學習的成效,一百分並不代表學生都了解或是都能將習得的知識變為本身的智慧,而零分也不代表完全沒有學習,也許學生所習得的知識在考題中無法發揮作用,但卻是進入另外一門學科的基礎。

教育的任務如果是培養適合於有效思維的態度,那麼在培養學生思維的過程與結果中,往往會忘了真正的目的,「指月之指」的指頭只是工具,看到明月才是目的,真理好像天上的明月,而手指可以指出明月的所在,但手指並不就是明月,看月也不一定必須透過手指,所以在訓練的過程中,如果方法不對或是思維的態度無法養成,學生就無法自由的使用正確的思維能力,就如同學校大部分無法提供真實的情境,所以在教學時,教師設計許多活動型的課程或動態評量,讓學生去模擬真實的生活情境,已達到教學成效,例如數學課設計購物來運用四則運算,購物與四則運算都只是一種訓練的過程,培養有效的去運用才是真正的教育目的。

學習音樂的過程中需要認識樂理、樂器彈奏的基本指法與技巧,在這個訓練的過程中,學校所提供的教材會讓教師不斷的要求學生作反覆的演練、機械性的學習,但卻忽略音樂欣賞的態度與習慣,機械式的音樂訓練只為讓學生能自由的享受音樂,音樂本身才是學習音樂的目的,同理,真正的思維也必須以認識到新的價值為目的。

舉個例子,試以「菜市場」來比喻知識與智慧,片斷的知識就如同在菜市場中看到小販與顧客之間的討價還價、人來人往的吵雜聲、市場中所賣的貨色等,而智慧則是站在高處去了解整個市場運作的過程,有知識的人可以開一間小店糊口,而有智慧的人可能就會規劃一座Shopping Mall

杜威認為因為學校生活與兒童的早期經驗之間沒有共同因素,所以,兒童的思維便不能發揮作用。因此教育者要思考,如何讓學校與兒童經驗做連結,以激發兒童的學習好奇心,產生思維,以進而達到最佳學習效果。

思維性質是各種材料和活動的組織,學校課程將各種材料和活動組織起來即成為學生將習的知識,但這些知識卻都是片段,學生無法自己統整知識,作知識思維的「遷移」,當初課程改革在倡導「統整課程」時,就是以在這樣的理念,但忽略了「共同因素」是遷移的基礎,學科與學科之間需要有「相似性」才能達到遷移的目的,尤其,愈是專門性的學科,它給思維提供賴以活動的共同因素也愈少,所以並不是所有全部的學科都適合統整。但教師誤解統整課程的意涵,為了統整而統整,學生的學習並不因此而得到更好的學習,最後這部份課程改革也竟無疾而終。

回頭審視自己,期許自己做為一個有思維的人,時時訓練反省思維,藉由個人的反省中,訓練生活能力,才能自由的生活,而真正的自由是理智的,研究任何事物的正反兩面,以深思熟慮的態度去思維。

您可能也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