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如何思維

最近不斷在看杜威大師原著的–我們如何思維(How we think), 書中,杜威不斷在闡述思維的重要性,我在閱讀時,一邊不斷去解讀杜威所要傳達的信念,不斷自我反省思維,也在腦中反省如何引導孩子的思維能力。

產生一些對於當前教育的個人反省思維,與大家分享!

[@more@]

How We Think — Part1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只是讀書,卻不動腦去思索,是不會有成就的;只是空想,卻不用功讀書,一樣也不會對人生有所助益。孔子這句話強調博學精思,融會貫通,君子要能認識自己所知的界限,並勇於向未知的探尋智慧。

每一個人的資質不同,所學習的必定有所差距,但不管其所學到的是多少,每一個人都必須懂得去思考。一切的理想之能夠理想,都是出自於自己正確的學習和思考,如果只想而不學,就是夢想、空想、白日夢,造成思維的錯誤發展,那其理想不但不會理想,反而會因為行為偏岐,而害己害人,破壞祥和,這個便叫做「殆」。如社會事件:白米炸彈客─楊儒門事件就是一個很顯明的例子。事件主角依著自己心目中所自認為的理想,堅持自以為是的思維方法,而他的家人與鄉親也因為自身利益與欲望的關係,而變相的鼓勵與支持這錯誤反省思維。

反觀自己,年少時對於孔子的這句話也沒多深刻的體會,因為當初讀書就如《我們如何思維》書中所說的:學生認為學習是迫於無奈,是因為要考試,是為要博得父母、教師的歡欣。所以當時讀書是毫無樂趣,也不知為何讀書,沒有目標、目的,所以無法做出有意義、有價值的思維。讀聖賢書卻不知所為何事,總不能體會其中道理,因為與現實生活無法貼近,而現在經過歲月的歷練,回頭再細細咀嚼,聖賢早在千年前所說過的道理,才漸了解,體會出讀書的樂趣。

杜威說:態度是熟練方法的結合,而這態度就是:虛心、專心、責任心。一位教師要能抓住學生的「虛心、專心、責任心」,才能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並能樂在學習。有「虛心」,我們心胸能如大海納百川般,可以有更多的管道聽到事實,並積極的去追求新知;有「專心」,學習任何事物都全心投入,達到事半功倍之效;而「責任心」,對於自己的學習有一份認同感,能貫徹、實踐到底。

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相信每個孩子的「多元智能」、「天生我材必有用」,啟發個人潛能,了解每個學生不同的需要與能力,給予適性化的教學,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學習興趣是孩子學習一切的原動力,有濃厚的學習興趣,孩子會主動求知,有興趣的學習,孩子不覺是壓力、是負擔。而教師或父母,卻常在無形中抹煞了孩子的學習興趣,沒了學習興趣,「好奇心」也就消失。所以,教師不能教死書、照本宣科,要活用教材,教學前的引導動機,就是要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興趣,當學生的好奇心已形成求知的慾望時,教師必須技巧性地、適時地傳授知識。九年一貫課程提出的「快樂學習」,就可以這種思維方式來推論。而目前的學測題型,減少知識題型,多的是理解與應用、分析題型,這似乎也在引導學生的思維方式。

洛克舉出了幾種類別的人的錯誤思維方式:一、幾乎完全沒有理智的人;二、以情感代替理智的人;三、心甘情願地遵從理智行事,對於問題卻沒有一個全面充分的看法的人。現實生活中,我們週遭到處可見這些思維,一部分思維是從小受到家庭環境、父母教養的影響,導致一些觀念生根固柢地滲入,被舊思維奴役著,從不去懷疑、檢驗,造成偏見;一部分思維是因和自己的利益和情慾相違背的,所以便以各種合理化的方式去解讀,以掩耳盜鈴的方式去忽視它;另一部份思維是被權威性宰制。無論何時、無論何地,我們每個人,都或多或少被這幾種思維互相、同時牽制著,思維不斷在進行著,我們處理一件事、下一個判斷、想一個意念…這些不同思維都悄悄地、不著痕跡地進行著。每個思維又是許多不同的觀念組成的,觀念是過去經驗的累積,是思維的線索,過多的觀念與線索,也會造成思維的錯亂,所以,從小就要培養判斷力,分辨力,要判斷事情的輕重緩急、先後順序,要篩選「觀念」和「暗示」,「兩權相害取其輕」要有技巧地,能敏捷地分辨之。

嚴長壽說:態度影響格局。「後知後覺」的人無法創造定義,但卻能實踐定義,但千萬不能做個「不知不覺」的人,不知不覺便是無知、無法反省、不肯承認錯誤、剛愎自用,培養自己的反省思維能力,處處要有「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心,回應杜威反省的三種態度,做一個有虛心、專心、責任心的人。

問題一:

九貫課程中,所提出「快樂學習」,快樂學習的定義何在?教師要如何引導學生做快樂的學習?

您可能也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