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誤會,教育屎,非教育史也。[@more@]
好友L可能是學校行政工作幹累了,有感而發地說:
「教育」是靠公文、計畫、成果、評鑑,不斷堆積起來的…..屎!
「教育應該不一樣」,嚴長壽先生如此說(這本書相信很多學校教育工作者都讀過,大概剩下教育部長沒看,所以台灣的教育還是一樣…—-或許不能這麼說,應該是部長有讀過,所以為了讓台灣的教育在「選舉前」不一樣,最近教育部頻頻出手,從師生戀、抽煙的可不可以幹校長,拚命的炒作教育議題,的確像是在撓屎)。不過,教育行政工作在學校老師的眼裡,始終是一樣地擾人。而自1996年教改啟動以來,學校面對的卻是更多的考評,流程大致就如L所說的:不允許不留下痕跡,成果資料成了檢驗執行,也就是評鑑的重要證據。學校辦過的任何活動,都不能像船過水無痕似地,即便是沙灘上的足跡,一樣要拍照,證明你有走過(至於是誰的足跡,好像也不重要,反正有腳印就可以了)。
言歸正傳,既然L在語末留了個「屎」字,讓我把當下主流搞教育的程序重新整理一遍:
公文、計畫指的是醞釀,執行指的是嗯嗯,成果就是屎,評鑑就是拿衛生紙擦屁股,然後我們把教育沖進馬桶。
對了!想想我們辛辛苦苦做的那些成果資料,在評鑑擦完屁股後,有誰還把沾有屎漬的衛生紙留下來做紀念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