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這幾年在學校教育最流行的就是要老師改變心態。
改變心態的
原因不外乎是社會大環境改變了,加上諸多改革政策的實施,老師不能夠再以「過去」那一套做為施行教育的藉口。除了體罰這個最為明顯的例子外,像是電子科技
進入教室改變教學現場的風貌,也是老師們可以切身感受到的實際之一。這種要他人改變心態,以適應快速變化、且難以捉摸的生活環境,各行各業,比比皆是。而
對那些難以改變、或者不願意改變的人,最常聽到的說法,相信大家也都耳聞過—-你不幹沒關係,反正後面排隊的人多的是!有人說這種說法很惡毒、沒有「人性」;也有人抱著所謂務實的想法表示:社會本來就是這樣,適者生存嘛,與其等著被改,倒不如自己先改。
將
上述想法加以實踐,方法很簡單,就是赤裸裸的廝殺—-幹不好,就回家吃自己吧!—-當然我們不會聽到說得那麼露骨的講法,通常還會用一些諸如什麼
「提升競爭力」、「素質優化」等等(空洞的?)口號、標語來包裝一下,然後那廝殺看起來不是那樣地殘忍(其實是更加殘忍)。不過,如果你看過4月25日出
版的第1222期〈商業週刊〉關於「德國奇蹟」的專題報導的話,就知道這種「後面排隊的人多的是」其實不是發掘人才,而是扼殺整個人力培育的系統,紮實的
技術文化根本無法在這種生態下進行所謂的經驗傳承,自然也就無法存在。
言歸正傳!
當下的學校老師比起過去,要面對更多名目的教育。好比說,社會諸多問題不斷惡化,企圖透過學校來導正、修補幾乎成為「唯一的希望」,反正將問題化為教育議
題,丟進課程這個系統裡,事情便可以解決。不過,外人可能不知道,學校的課程系統就好比是洗衣機,能夠承載的洗衣量是有限的,一台容量6公斤的洗衣機,任
誰也知道最好別將它塞滿。但是,在一個6公斤的課程系統,我們卻是丟了6公噸的社會問題在裡頭,為了能夠洗淨這些問題,又倒進反霸凌、海洋、性別平等、家暴、環境、消費者保護…等等一堆各種名目的教育洗衣精、洗衣粉甚至是肥皂塊。但這些還不夠,怕老師不認真清洗,順手再倒進試卷命題、行動研究、精進教學、在地化課程…等漂白水。厲害的是:這台已經被操得支離破碎的洗衣機居然還能轉動,真是太神奇了!
大家可以想一想,我們的孩子在這樣的一個課程系統下,會是什麼樣的下場。比較慘的是:當這些社會問題衣物、各式教育洗衣精、漂白水欲丟進學校課程系統進行洗淨時,抵銷教師抗拒的做法就是要老師改變心態。老師們先不要有先入為主的想法,可以想想如果我做了這些,對孩子們會有什麼幫助、對我個人的專業成長有什麼好處—-這是我們最常聽到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