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校(1):力挽狂瀾的梁校長

好友Y寄給我香港貧窮問題系列探討關於教育議題的影片中,片末訪談了一位小學校長,讓我印象深刻

[@more@]這位梁校長,原先是在香港的教育局任官(類似我們這邊的視導督學),工作廿一年後,捨棄優渥的高薪,辭官轉當小學校長(台灣好像相反,督學或者教育局的官員,若有機會,都想下來當校長,這現象迥異其趣)。 

2004年初,他應聘、接手的這所「鮮魚行學校」,由於在該學年度,小一新生招收不滿23人,接獲教育局「殺校」的通知,也就是學校必須停止錄取小一學生(看來宜蘭的小學還相當幸福,只要有五位學生就能開班,不過香港是屬於都會型城市,二者無法相提並論就是)。為了讓學校能夠繼續生存下去,他和家長、學校老師、孩子攜手展開了一連串的行動—-甚至上街頭抗議—-試圖力挽狂瀾,因為他知道:如果學校沒了,這些位處中下階層社區裡的孩子,他們的未來也將消失……

為了不被殺校,學校只好接受教育局的「特別視學」(用我們的話來說,就是接受「校務評鑑」,只是我們這邊的評鑑有點像小孩子在玩家家酒或者地方廟會的大拜拜;香港的特別視學,似乎嚴謹許多,由於通過率低,因此讓學校老師感到一股肅殺的氣氛),證明學校有繼續存在的價值。而這個視學,是真的一點也不好玩:一字排開的督學,一來就是連續五天,課室觀察則是一節接著一節看,學校行政人員和老師壓力之大,台灣的基層學校教育工作者,難以體會—-做一節課的教學觀摩,就哇哇叫了,還五天啊(其實,有準備的老師,管你五天還五十天、甚至五百天,愛看多久在你啦)!

在上面這段影片紀錄中,如果大家仔細看,梁校長有段話頗耐人尋味:

我既然來自教統局,自然熟悉教改的要求和關鍵項目,我把它全都套用在這間學校之上,全面推行,如果連一個如此熟悉教改運作的人,在學校施行改革也不能通過,那教改也是失敗!

我想國內沒有校長敢自信滿滿地這麼說,並宣稱若學校沒通過評鑑即是教改的失敗。片末,我們其實看到梁校長對於學校能否通過特別視學,內心並無多大的把握,因為他也知道:就算將教改的那一套全數用在學校,當局還是有一些招數可以讓你飽嚐殺校之痛。2004年鮮魚行學校雖然通過特別視學躲過殺校一劫,2007年卻再次接獲殺校的通知,而這一次,梁校長表示:

既然盡全力也得不到教統局的認同,與其勉強支持,不如光榮結束。至於鮮魚行學校的結束是誰之過,便由社會公論。

學校的努力得不到教育局的認同;而教育局究竟認同的是什麼樣的學校教育,既不明說,也不明講。因此,在香港,如果學校被殺校的話,若還想開班辦小一,得自籌經費,公部門是不會給予任何的經費補貼或援助。我們在片中也看到了校長同家長,一塊到市場裡去募款—-而這一幕 ,頗令人鼻酸。曾幾何時,所謂的「公立」教育,期許讓來自社會不同階層、種族、文化背景的孩子,都能獲得一定的照顧,竟墮落到得向外化緣的地步(說難聽點,是乞討)?在台灣,向外尋求辦學資源、拚命找錢,成了校長首要工作內容,由於公部門能夠給予的支援在日趨縮減、匱乏,經費不斷打折扣的情形下,自求多福成了公立學校的生存橫批—-這就是最近這十年橫行各國的教改主流,所呈現的新風貌之一。在新自由主義思維,市場化、以競爭力掛帥的調子下,要營造競爭的氛圍才會促使學校教育有所改變。只是改到學校都沒辦法生存下去,辦學辦得如此艱辛,豈不有些悲哀?而倡議教改的競爭論述,也隱藏了政府在日漸龐大的赤字壓力下,不願意進行教育投資的事實。

看來,是畸形的教改政策,成就了不簡單的梁校長(政府好像也希望多一點像這樣負責任的校長);但校長的不簡單 ,在於處於惡劣的教改天候下,他仍堅持學校面臨殺校危機之際,繼續為孩子們點燃希望的蠟燭,儘管燭光在風中搖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