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道取經,取了什麼經?

近廿年來,台灣各級學校不管是教學、軟硬體設施都有很大的改變,其中一項最大的改變便是操場上的跑道。[@more@]早年我們熟悉的泥土或是紅土跑道,已逐漸被PU或PP所謂的人工跑道所取代。我剛到學校服務的時候,當時還是泥土跑道,運動會時,還要帶著小朋友一起拿著皮尺畫跑道線,很有意思。而唸師專,還有老師特別講解如何畫跑道,跑道要畫得漂亮、好看,儼然是門學問。不過,不管是自己服務的學校,還是接受師資養成的母校,現都改成了PU跑道。

最近這幾年,有鑑於暴雨釀成的水患頻傳,致使各學校的PU跑道造成毀損,維修所費不貲,紅土跑道的優點再度被提起。目前,國內已有部分學校在操場改建時,不再鋪設PU而改為紅土跑道。

前些日子,相信大家都有看到聯合新聞網這則「日本愛用紅土跑道,宜縣取經」的地方新聞:

 

我在臉書分享這則報導,有幾位好友提出了相當有意思的回應,讓我有機會把教育處這趟的日本取經給重新想過。其中,好友C不以為然地表示:

紅土球場的優劣早就有很多的研究,為什麼宜蘭縣政府教育處還要到日本取經?這種報告如果趕時間可能十分鐘就完成了!

嘿!的確,如果花點時間Google一下,我們可以找到相關的意見報導、研究報告簡直是汗牛充棟—-我們的官員或許不太Google的,否則,他們絕對不會錯過〈從「甲子園四千校」的意義VS台灣操場的跑道設計談起〉這篇分析精闢的好文章(也許官員是有Google一下,至少去日本哪些學校參觀得稍微瞭解一下)。

好友S更語帶嘲諷地說:

「紅土球場的優劣早就有很多的研究…」那為啥PU越來越多,紅土越來越少?「紅土報告不用十分鐘趕出來」,PU報告可能不用趕,廠商直接寫好!各校鋪PU的時候,有處理的官員來聞聞看嗎?

這不禁讓我想到:我校的操場有一條直線的PU跑道,已經使用了將近15年,大部分都已經都磨到萎去了。更慘的是:不知道是不是潮濕的關係,還會長青苔!雨天時,除了不怕死的囝仔外,沒人敢在上頭跑,一跑必滑倒。此外,還有幾處PU已經不見,直接可以看到打底的柏油—-那是因為過年期間,有不少夭壽囝仔直接在上頭放鞭炮。為何不整修?經費打哪來?申請,情況不夠嚴重的,還輪不到你,因為還「堪用」。上個學年,為了去掉跑道上頭的青苔,學校還辦了一個班級刷跑道比賽,將跑道分成六個區塊,前前後後下來不知道用了多少水,耗費了多少人力。的確,剛刷完後,看起來感覺還不錯,紅紅的直線跑道,很美。但一年過後,又差不多快恢復「原本」殘破的面貌…。

我不會說教育處的官員去日本看該國學校的操場這事是浪費公帑,不過,從報導中,我們可以發現兩國的教育官員或學校教育工作者對於跑道或操場這事的思考卻是相當的不同:就宜蘭縣而言,比較是偏向是「技術面」的思考,尤其近年縣內財政窘迫,當然得顧慮諸如維修經費編列不易等問題;然而,日本似乎是從「教育面」去思考技術可以怎麼改進—-為了培養體能,就算跌倒受傷也是「正常的」。因此即便是泥土操場,也會要求排水功能要好,下過雨後一定時間內水能排掉,不致泥濘不堪(反觀台灣,對於紅土操場的缺點分析當中,一定會有「下雨造成泥濘」這一項)。

從地理與氣候等客觀條件來比較的話,台日兩國的確有其差異,我認為,差異更大的就在於上述的「教育面」:在台灣,培養體能很重要,但學校不能讓我的孩子受傷跌倒!如果孩子受傷跌倒,學校該負起沒有做好安全措施的責任。再者,鋪設紅土跑道的爭議之一就是塵揚,日本學校卻認為這不是問題,因為「學生打掃、擦窗是理所當然的工作」。而在台灣,理所當然嗎?想想,現在有多少孩子不會做打掃家事,連抹布都不會擰乾,反倒覺得我的孩子不能也不用做家事是理所當然(家裡請了外勞,這是瑪麗亞她該做的事)。甚至,有些家長不讓孩子清掃廁所,因為「那很髒」,因此在家長會提議將學校廁所整潔工作外包給清潔公司,經費則由家長會支應。還有從「兒童人權」的角度來加以闡述,認為要學生去打掃廁所簡直是將孩子當作不用付費的童工在使用(固然作者提到目前校園因對外開放,致使廁所在打掃時有「安全」之風險,但換個角度來想:從打掃裝備與技術的指導和改進,不也是降低風險的考量?所謂的「工安」教育,從小做起豈不更好?)。

我無意指出台日兩國孰優孰劣,兩國對於學校操場畢竟有著極為不同的教育想像(好比我們的操場中間似乎一定要「綠色」的,而且外面有一圈是紅色的跑道;日本似乎是在一片泥土操場中,針對各種使用需要再畫上白線)。但這趟取經最大的收穫即在提醒縣內的(教育)官員:改建學校跑道,不是只有技術上或經費上的問題,更多方面是屬於教育面的思考!記得剛到學校服務時,發現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是打著赤腳在跑步、運動,甚至上體育課時,還會舉手問老師:「可不可以脫鞋子?」問他們為什麼,孩子們說「這樣比較好跑」(當我回答「這樣子腳可能會受傷」時,可見是多麼可笑的「城市觀點」)。即便和他們去溪邊烤肉,他們一樣在充滿礫石的溪灘上奔跑。然而,現在的小孩,即便打著赤腳在軟綿綿的沙灘上走個幾步,都會說「腳底刺刺的,不舒服」,父母則是二話不說地為孩子穿上鞋。

一條跑道,要改紅土很容易;而一個操場,要整個重建也不難。但要接受考驗的,似乎是我們教養孩子那些「視為理所當然」的思維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