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老師會抓狂?

老師為何會抓狂?這是最近在親子天下網站讀到的一篇文章。

[@more@]其實,這是一個老掉牙的校園議題。

普遍來看,只要出現教師在校園裡情緒失控的情形,一定會將問題推諉到「個人」。也就是說,老師在課堂上亂打學生、亂罵孩子,全都是因為個人沒做好情緒管理,或者是EQ太低(有趣的是,若發生在家長身上,父母親並不會受到這樣的指控;而若是學生在課堂上抓狂,則問題一定是出自於老師)。

弔詭的是:這些看似教師個人的問題,從來就不只是「一個人」的問題,它是一個教育的「公共」議題(public issue)。然而,公共議題必然觸及到制度、社會、文化、政治…等鉅觀或所謂大環境面向的分析、探討,甚至批判。但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只要老師抓狂,上述鉅觀面向的關懷幾乎被消音,要不然就是無法將它與個人微觀面向做出更好的連結和詮釋。因此,經年累月的老問題,不被改善或消失,社會輿論的批評和論述也一面倒地指向教師個人—-教育行政官員千篇一律的說詞就是要加強教師個人的情緒控管。

平日不重視個案,等到問題出現又將問題通通推回到個案,藉此撇清責任,這情形在我們社會簡直就是一種很奇怪的常態。〈在要求老師做好情緒管理之前…〉一文中,個人曾提到:

我不否認老師的自我情緒管理很重要,任何一位老師的確都必須好好的掌控自己流動的情緒,不傷害自己,也不因此作為「求好心切」而傷害學生的藉口。老師會有情緒,必定是他面臨了某些不正常的情境所造成的壓力。如果說,今天的校園很正常,大家都快快樂樂的,老師會有什麼壓力嗎?但並非如此,升學壓力、惡性競爭、過多的行政要求…等等讓老師喘不過氣來的「配合」,讓校園變得不是那麼的正常。在這種情形下,單向的要求老師做好情緒管理,我們對於學校體制的反省與批判,顯然還是太少!因為,情緒管理到最後,校園裡隨處可見的是不敢關心學生、抱著保持距離以策安全的老師。

因此,在我看來,老師為何會抓狂?這問題借用美國社會學巨擘帕森思說的一句話:那只不過是一個正常人在不正常的環境下所做的正常反應罷了。如果大家的工作環境是平和友善,家庭也是和諧愉快,有誰會抓狂?正因為這種環境、氛圍是不易得來的,努力過程中所遇到的種種不正常,總是令人感到沮喪、挫折、憤怒。而在這樣一個如此令人狼狽與難堪的情境下,「不抓狂」成了情緒考驗的試煉,但少有人可以通過。更有意思的是:我們往往將這些只有少數可以通過試煉的個案,無限放大成為一種標的、準則,普遍要求為全體一致,這才是最麻煩的事—-虛假的魔鬼就藏在笑容的細節裡(好比「謝謝光臨」的送客聲中,心裡幹譙著àu客一個)。

不過,話說回來,現在的老師,如果沒辦法做好情緒控管的話,也得跟航空公司的空服員或是百貨公司的櫃臺小姐學學,將情緒當成是一種「商品化」的表演來看待—-笑容,反映在你的薪水上—-至於這麼做會不會顯得很假,在生存飯碗的考量下, 似乎也顧不了那麼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