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產業,社會課本沒教的是…

最近台灣的科技業龍頭鴻海在中國的代工廠富士康頻頻發生自殺事件,成了兩國媒體、社會關注的焦點,也搞得董事長郭台銘先生焦頭爛額,苦思對策。

[@more@]其實,自工業革命以來,資方與勞方,從來就沒有共存共榮過,雙方一直是處於充滿張力的關係,它不盡然是敵對的情況,但要好到像家人一樣,似乎也不太可能。

我比較感興趣的是:國民小學社會課本在「處理」國內高科技產業這一塊時,把它視為是國力的展現、國家的光榮。但課文裡強調產量第一的背後,卻出現了「空白課程」(null curriculum)。依據課程學者E. Eisner和歐用生的看法,空白課程指的不是每天學校空出一段時間,不排課,讓學生能夠自由的學習,而是指那些被忽略不教的知識或認知過程—-有時,還是刻意為之。好比說,在戒嚴時期,228事件被徹底的消音,當然,也就不會出現在課本裡頭。

就上所述,社會課本圖文併茂地指出高科技產業光鮮亮麗的一面,卻沒有提到這個產業對台灣出現了哪些糟糕的危害。如果各位有看公共電視的相關報導,應該就清楚是怎麼一回事:高科技產業同時是個製造環境高污染的禍源之一,但社會課本完全不提;高科技產業雖然創造就業機會,製造了所謂的「竹科新貴」,活絡台灣的消費力,但同時也是個超工、超時加班,剝削勞工健康的產業。如果家中有親朋好友是在科技業「賣命」,羨慕他們的年終獎金與股票分紅之餘,別忘了他們是在賺取戕害身心的醫療費—-這不是什麼酸話,而是員工們自我解嘲的內心話。而這一點,教科書更是一片空白。

在一個善於把眾人皆有之困擾或問題,卻一面倒地傾向當作「個案」來處理的國家和政府,就不能理解我們的學校課程,是多麼地缺乏「人味」。你幾乎在社會課本裡頭,看不到所謂的個案。個案,只能仰賴老師做所謂的「補充」。但個案意義之大,是因為它不僅是社會一個極為重要的縮影,同時也是檢視社會的放大鏡。以此來看專門做觸控面板(尤其是HTC)的洋華光電,更能突顯出社會課本總是以「和諧」的筆調來掩蓋「衝突」的事實:

風光的高科技公司,員工卻有著滿腹辛酸淚。被資遣的工會會員,在雨中抗議洋華短發加班費、童工超時工作、解雇工會幹部—-社會課本教的卻是:員工抗議,接著勞方資方彼此展現誠意進行溝通,最後皆大歡喜,握手言和,大家笑嘻嘻地回到工作崗位。既不會提到兒子體會媽媽的辛勞而放棄畢業旅行,更不會寫著「勞工因加入工會被惡意裁員,而公司給那些依法爭取工作權的員工一個零的答案」;課本同時也會說,高科技產品帶來生活的諸多便利,改善人們之間的溝通方式,一樣不會提到產品背後的生產過程有著極為辛酸的一面,以及溝通的改變所帶來的像是人際關係更加疏離等負面影響。諸如此類的例子還很多,比如教產業這個單元,課本只提不同級別的產業會進行分工和合作,但大家也都清楚:我們每天買的青菜水果,都有「菜蟲」在啃食著農民的辛勞、剝削他們應得的利潤—-此菜蟲非比菜蟲矣!同樣的,在教價格調節,只強調蔬菜在盛產會下跌,颱風過後會上漲,卻沒有提到有些商人刻意囤積、哄抬價格。

由於社會領域教科書知識的特性,就是得閃躲意識型態的爭議而製造出所謂的「中性知識」,但這種處理知識的結果,是使我們教給學生的知識成為「社會真空」,抽離生活脈絡卻無法觀看生活的抽象知識,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沒有用的知識」—-而在標準測驗的推波助瀾下,這些知識則進一步變成了垃圾!不過,我想,如果老師願意在課堂上多和學生討論一些個案,對教科書內容提出更多的質疑和批判,這些知識就不會是沒有用。

附帶一提,好友Y分享了這篇文章,真值得一讀:我們的菁英國度—寫在政大邀請HTC行銷長演講,活動之前(這個「高科技冷血青年」的部落格有不少發人省思的好文章,針對HTC如何回應洋華光電一事,也不斷地以行動來抗議並企圖和所謂的高科技菁英對話)。而我不禁想到:老師在鼓勵學生往高科技業發展的同時,別只給學生賺大錢的願景,因為那很可能是遙不可及的夢想。課堂上什麼「有夢最美築夢踏實」的屁話,到頭來,只會成了欺騙學生的謊言—-孩子未來的真實遭遇可能是「有夢最美,幹譙相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