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鄉下小學校教書,第一年教全校最大班—-39位學生。[@more@]
之後,人數越來越少,只是再怎麼少,至少還可以分兩組打個樂樂棒球或躲避球。
這個學年,竟然帶了一個僅有八位學生的班級。今天有位老師問班上其中一位孩子:「你們班長是誰?」咦,我還沒選班長呢!—-因為扣除老師不算,九條好漢還差一尾咧!
人數少,好教嗎?我覺得好難教—-教室互動也跟著少啊!這兩天上課,拋出一個問題後,請一位同學回答,說不出來,那就換人說說看吧!沒想到八人輪了一回,還是回答不出來。 如果依照Vygotsky的ZPD理論來看,要形成Bruner所說的學習「使能社群」,人數似乎是一個最基本、也最需要的考量或門檻。
今天還看到一件很有趣的事,今年我校一年級的新生僅有五位,不過上課時,老師問了問題後,有位學生「沒舉手」回答,被老師提醒—-說話時要先舉手。舉手發言固然是一種秩序的展現,也有必要學習,但如果因為沒舉手而被制止說話,我在想:孩子會不會以後就不想說甚至懶得說,只肯「私下說」了呢?—-說話的慾望,被舉手這個要求給延遲了。
我的老師十多年前,到原民部落去做教室互動的民族誌研究,同為原民的女老師(和學生不同族就是)對於五位小一生課堂上七嘴八舌的情形,一樣是給出了同樣的指令: 要說話,請先舉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