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老師的「板凳」夠深嗎?

長期喜歡看籃球或棒球的球迷(可能多是男性?),都一定聽過「板凳」這個詞兒。[@more@]

坐在板凳上的選手,多數時間,是在等待教練那施捨的眼神;只是一旦他們獲得上場的機會,整個球隊卻只期望他們能否在那剎那間,為球隊帶來勝利—-短暫的幾秒鐘。

就屬團隊性質的運動比賽來說:固然,先發選手很重要,但板凳夠不夠深,才是主宰比賽勝負的關鍵—-任誰也清楚,先發球員的狀況是絕對沒有「天天在過年」的,而能讓球隊享受比賽勝利所帶來的樂趣,全在板凳球員能否頂得起來。雖然每個板凳球員都想成為先發選手,但名額有限,所以,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在關鍵時,給予對手致命一擊或神來一棒,就成為休息區裡的教練和所有隊員睜大雙眼注目下的期望和倚賴了。

不過,換個方面來看板凳選手,說來他們所扮演的角色也頗是尷尬:在先發球員如神一般地表現使球隊大幅領先,或者是如挫屎般地讓對手壓著打時,他們的任務不外乎是把比賽所剩餘的「垃圾時間」給度過;而一旦戰局緊繃時,大家才會注意到他們的重要性—-這也是所有板凳球員竭盡所能讓教練團留下好印象,必須把握住的「求翻身(為先發球員)」的契機。

很有趣的是,我們不難在報章雜誌或者網路看到很多學校自稱是「優質團隊」—-尤其是前幾年的教師甄試,本縣各校在辦理完甄選工作後,總不忘在網路公告來個「歡迎XXX老師加入本校『優質團隊』」等字眼。但我必須說:基層學校的老師,與團隊性質的球隊相比較,就分工與專業而言,幾乎個個都是先發球員,根本沒有所謂的板凳可言!而我們的學校/教育行政單位—-姑且把他們「掛名」為教練好了—-日日月月,甚至是每一年—-所排出的出賽名單都幾乎一模一樣!除非是選手掛了—-犯下嚴重違反「師道」的錯誤(好比說,和學生開房間;或者好些年前的,搞什麼校外補習賺外快)—-要不然,幾乎每個老師都得擔任「先發選手」至少廿、卅,甚至四十年呢!—-而且,沒得換!除非你受傷,「真的」掛了(有一些是裝的),要不然,教練團的名單裡永遠會有你的名字。

一個沒有板凳深度的學校,把老師通通給先發了,所獲取的勝利,其意義為何?這不禁讓我想到已解散的中華職棒味全龍隊,當家王牌投手黃平洋,是怎麼被總教練給操壞的—-儘管總教練背負著球隊戰績的壓力。只是,更為惡劣的比賽/工作環境是:在學校裡,不僅沒有板凳,老師們還得「相互」為板凳。這裡頭,既沒有分工,更無專業可言—-想想,棒球比賽中所謂先發投手外的「牛棚」,或者籃球賽場裡的前鋒、中鋒、後衛等替補選手的身材「規格」,幾乎都是量身定做的。

今日,公立學校辦的教育飽受批評—-別羨慕那些被認為是辦得很好的學校,裡頭的老師簡直是全能稱職的先發兼板凳球員,若是棒球比賽九個位置都(被強迫?)能夠勝任;籃球則是每個位置都能打—-純就分工與專業而言,老師的先發任務過重,而在幾近沒有板凳的情況下—-無怪乎,過勞的老師一天到晚只想著:幹!時間一到,恁爸一定退休!—-越早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