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掉在地上的食物,撿起來吃嗎?」,這是今天在學校我和同事聊到的一個頗有趣的話題。[@more@]
關於教養孩子,不管父母或師長,因世代與生活整體大環境的不同,會衍生出各式各樣的庶民教養觀。當然,孩子不盡然全受父母和老師言行舉止的影響而加以複製,隨著他們年歲增長,同儕文化、傳統、時代思維會滲入在他們的價值觀,對於某些事物的判斷,形成直覺的習慣,反射在日常生活裡的一些細微小動作上—-這包括了如何看待食物。
同事許叔叔提到他的二女兒,在家裡吃飯時,菜掉在地上的反應是:
「老師說,東西掉在地上了,很髒,所以就不要吃了…」
「什麼很髒,外面我不敢說,自己的家裡怎麼會髒,還是可以吃!」
我的經驗呢:「班上的學生,如果像是柳丁等水果掉在地上,我都跟他們說用水洗乾淨,還是可以吃…」。
主任的看法最有意思:「要看那東西是不是孩子喜歡吃。如果是喜歡吃的,管它髒不髒,照樣撿起來吃;如果不喜歡的話,有的當作沒看到…」。他也提到:「小時候哪敢把食物掉在地上或吃不乾淨的!大人們準有你好看…」。
生活在一個物資匱乏的年代,沒有所謂的浪費,或者乾不乾淨的問題。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一個故事,同樣是許叔叔說的:他出生在1950年代末台東的排灣族部落。小時候,曾看到有個人掉了麵包在水溝裡,在四處張望後發現身邊沒人(會跟他爭搶),他箭步似地把水溝裡的麵包撿起來,把髒濕的部分用手清理掉,以最快的速度一口塞進嘴裡。我想,現在除了遊民、流浪漢會做這種事之外,全國大概沒有人會把掉在地上的麵包給撿起來吃—-就算是自己花錢買的。我在想:現在不知還有多少父母會教導孩子把掉在地上、桌上的飯粒給撿起來吃?若是他們自己掉的,也許反射動作就是撿起來直接塞進嘴裡—-自小被長輩訓練的;但要是自己的孩子,可能送上的就是「掉在地上髒了,別吃,不過是一粒米…」。
如果這事發生在我們的「教育現場」裡,我猜大部分的老師會擺出一副需有(機會)教育的姿態來,好比說:會告訴學生什麼「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的惜福道理;當然,也有純就衛生的角度著眼的老師,認為吃髒的東西對身體不好,所以掉了的話,就拿去廚餘桶丟掉;也有可能他就這麼「愣在那兒」,看著不知所措的學生準備怎麼辦…。弔詭的是:也許在廿分鐘前的國語或社會課,老師講的是一套(全球處在飢荒或食物短缺的人民仍不在少數,未來幾年可能會有糧食危機….等等);但事件發生的那個當下,他在學生面前所展現出的生活實踐,又是另外一套。孩子們會不會無所適從?我想他們自會在成人展現出的紛雜的價值觀中,理出一套自己能夠遵循的行為規則來,並準備接受社會和道德、文化的評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