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辦公室聽到一個頗有趣、卻充滿無奈的問題:「友善校園什麼時候會結束啊?」
[@more@] 一位忙著做(做不完的)資料、準備應付考評兼任組長的老師發出了牢騷。他話才一說完,有位同事隨即笑著接口:「會有結束的一天,但新的花樣又會出現…」真是一語中的!
近十年來,在台灣特有的教育考評文化肆虐下,相信對許多的學校行政人員來說,他們的人生等於做資料。當然,有些行政人員會心情轉個彎,吃苦當吃補,練就了一身做資料的好身手,上級要什麼,我就給什麼;他想看什麼,我就露什麼—-而且要露得剛剛好,免得一次露光光,下次沒得用。但我相信,絕大多數的行政人員,是痛苦不堪的。每天埋首在計畫、卷宗堆中,打開筆電,沒有什麼「讚」的可以看,全都是滿滿的文字檔,和準備看圖說故事的照片—-就算真的有做,也還是要說故事。
上級單位的長官難道不知道學校行政人員的「痛」嗎?好問題!其實他們是知道的,只是他們也跟學校行政人員一樣,忙著做資料啊!當然,做資料的是他們的屬下。
對這種做資料、忙著應付考評的文化,很多老師跟行政人員是百思不解,心裡頗是納悶:「為何現在的教育會變成這副德行?」殊不知,此為台灣特有的官場「點名文化」使然。舉個例來說,近日,馬總統「點名」陸委會,對這次中國海協會會長陳雲林來台的宣傳做得太慢也太少,並要求改進。除了總統之外,同樣地,行政院院長劉兆玄先生也點名教育部「管太多」。這些長官的長官的長長官一出聲,比較小的長官為了保住位置或飯碗,不做事行嗎?不僅要做事,而且還要做得多、做得快。在這種「鐵鎚釘鐵釘、鐵釘釘木板」的行事思維下,最慘的一定是所謂的基層囉。
因此,近年來,什麼教育優先區、攜手計畫、教訓輔三合一、友善校園…多是在這種文化下被那些足不出辦公室裡的科員、專家「設計」(杜撰?)出來的教育計畫,處在這款仔的體制,學校哪有可能逃得掉?弔詭的是:這些看似跟教育有關的計畫,目的或其所欲達成的目標寫得倒是有模有樣,勾勒出美好的遠景,但接下來的「實施方法」就真的是不堪入目了。粗糙不打緊,更慘的是,毫無體恤基層教育工作者的辛勞,只是一味地要我們幹這幹那的,沒血沒淚屎的只是要資料。更進一步地看,這些計畫很多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不想從根本去解決問題,直浪費納稅人血汗錢的錢坑計畫。試想,如果政府願意多花些經費投注在國民教育並考量地區差異給予不同的教育投資,何需搞個教育優先區呢?再者,如果給予學校足夠的教師編制,在人力充足的情形下,可以給予學生更多的個別學習指導,何需再來個攜手計畫呢?換言之,更多的計畫根本就是在浪費錢,而基層行政人員也一樣得浪費錢在做資料上頭。
誠然,或許部分學校會說:「你錯了,正因為有這些計畫,我們才得以改善這個、添購那個…」,但這些不就是「原本」政府該做的、該給學校的嗎?什麼都需要錢,在窮政府想做大事的情形下,只能把包裝弄得華麗些。而越多的包裝,學校教育愈是慘不忍睹,這一點也是可以預知的。
友善校園有一天一定會結束,就像九年一貫課程會隨著課程標準一樣,成為教育歷史博物館的陳列品。但行政人員也都認命地知曉:哪一天,還會再出現個什麼碗糕校園實施計畫,讓他們身陷資料堆的流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