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近年來添購、更新了不少(新)科技產品,卻衍生出不斷得去思索如何在教學中使用這些設備等問題來。[@more@]
這是一個頗為奇特且弔詭的現象。我暫且不援引長期關注電腦(科技)/教育/改革/教學現場實際的學者Larry Cuban的觀點,只想提一個問題,大家或許可以共同來思索何更有效地讓錢花在刀口上,而且對老師來說,是真正有幫助的:學校努力爭取經費,是依據改善或不足的需求來進行呢?還是先買了東西之後,才開始去想如何應用這些新設備?看看自己的學校,有多少新買的東西,使用率低得驚人?甚至根本不知道學校買了這些新東西?
其實,一般家庭也有類似的遭遇:有些需要或需求,是先在腦袋裡想像出來的,買了之後才發現用不著或不合用。但無論如何,「有實際上的需求」絕對是大多數人首要的考量。只是,對學校而言,添購新設備有時並非實用面的需求在先,重點往往是擺在「改變或改善教師教學」—-有了這些東西,老師的教學便能如何如何…,若是達不到如何之境地,那也是因為老師不去使用或者抗拒的關係。但這種結論式的歸咎,卻忘了使用需求與教師二者關係為何此一更為重要的問題。事實上,處在一個創造需求、促進(強迫)消費的年代,會發現學校的設備陷入在跟不上時代的變化、永遠不足、需要更新的窘境,沒完沒了地添購。儘管政府長期以來對國民教育的投資是吝嗇的可以,逼使學校得挖空心思自行去找錢買東西,只是問題依舊:東西,買對了嗎?
引進新科技產品,教學風貌的確會有所改觀,但實際改觀多少、教學品質提升在哪—個案的觀感總是多於普遍性現象的瞭解—-這些隨著新科技產品進入教學現場後必定提出的問題,恐將隨著產品的推陳出新、進入校園,而讓人有著沒完沒了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