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戴克的感慨

隨著教學專業的分化與需求,資源班在國小可說是越來越普遍,學生的人數也日漸增多。但孩子能否進入資源班,所謂的鑑定過程,他們免不了要做智力測驗。

[@more@]儘管我們約略知道量化的智力測驗工具並非絕對的公正客觀,也承認裡頭的確有一些偏差或偏見,無法真正表示孩子的智能情況,但為了讓像資源班這樣的制度能夠維持下去,採取一個必要的篩選標準,成了我們可以也必須去接受的方式。不過,看了下列幾位搞心理測驗以及電腦科技學者對於智力測驗的反省和批判,對於人進行篩檢的測驗工具,我們或許還是與它保持一定的距離,才能將思考點回歸到如何去滿足孩子的需求,解決他們所遭遇到的學習問題。

愛德華‧李‧桑戴克(Edward Lee Thorndike)搞了一輩子的智力測驗,但還是發出了一些感慨,他說智力測驗有三個小小的缺陷:「這些測驗檢查的究竟是什麼不清楚;對測量的數據進行加減乘除、計算比率,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妥當,也不清楚;測驗的數據對智力的意義,也不為人知。」換句話說,那些搞智力測驗的人的確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因此,戴維‧麥克萊蘭(David McClelland)才說:「心理學家應該感到羞愧,他們提倡有關智能的總體觀念,卻產生了這樣一個測量問題。」約瑟夫‧魏澤堡(Joseph Weizenbaum)總結說:「『智商』這樣的『科學』觀念把科學家和公眾的思想都徹底搞亂了,其混亂之程度罕有與之匹配者。智力能夠在一個單一的線性度量表上量化,這個觀念造成了無窮的傷害,對我們的社會造成了普遍的傷害,對教育的傷害尤其嚴重。」(Postman, 1992/2007, p. 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