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公文離我班級教師這個位置有點距離,但每天進到辦公室,看到印表機每隔一段時間 刷刷刷所噴出的公文,實在覺得電子化的結果只是在證明一件事:人在造孽—-造消耗人力與地球資源的孽。
[@more@]利用Google搜尋,以「公文電子化」以及「減少紙張用量」為關鍵字做搜尋,我們不難發現電子化的設計和建置,在實施後出現名不符實的嚴重落差現象,且這一現象已經持續好些年,不僅沒改善,反而變本加厲。
去問問各校、各單位的文書承辦人員,我們的公文掛號數量可以說是年年破紀錄,而影印所耗費的紙張數量亦是月月創新高!光是影印公文所需的耗材費用,成了政府一個不小的負擔。但在廿世紀末(1999年),公文電子化的設計,究其理論來看,不外乎是希望透過電子檔的交換,加速所謂的資訊流通,尤其,當初還有一幅誘人的圖像是這樣描繪的:「減少書面公文往返,節省公文處理時間,加速各機關公文傳輸效率,另方面也可減少紙張用量,達到節約資源與保護環境效益」。但這幅圖像多年下來,簡直像是空中樓閣,遙不可及。
因此,我們不難看到政府機關各總務單位針對公文電子化所做出的檢討報告,幾乎不約而同地指出「紙張使用率並未降低」此一殘酷事實:
建立公文電子交換機制的預期效益其中的一項是降低紙張的使用,但以實施此機制的發文機關而言,所減少的是在公文要發文給收文機關的公文用紙,但其在簽核、歸檔等動作所需要的紙張仍然是存在的,而收文機關卻增加了代發文機關列印公文的用紙,形成紙張用量「轉架」到別的機關,故整體而言,紙張的使用量並未因此而減少多少。
更慘的是,收到電子公文將其以紙本列印後的處理程序,更證明了電子化的結果是「什麼都沒化」:
各單位之間的會辦、核判仍需人力遞送,無法有效減少人力需求。
去看看各學校的行政人員或老師,以及各單位的基層公務員,每天除了紙本公文要簽辦外,還要處理所謂的電子公文,不僅耗時費力,長期下來,連眼力都受損—-此類職業災害,叫電腦負責嗎?原本電子化的設計是想來個一魚通吃,現在反倒是落入了魚刺卡在喉頭,想吐也不是,想吞也不行的窘境。
到底,問題的癥結出在哪兒呢?或許,答案就在「長官」身上吧!(握著筆,在紙本公文上大大地寫上「可」、「如擬」,那種快感不是敲打鍵盤可以取代的…,還有很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