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故鄉‧田野‧火車》—-兼看中、日幼兒的教養

好友胖胖老師在這個暑假推薦給我一本好書,書名叫做《故鄉‧田野‧火車》。[@more@]

這本書的作者吳燕和先生是位人類學家,雖然他是在中國北京出生,但他的祖籍卻是台灣南投。原來,吳先生的父親,吳坤煌先生,是土生土長的台灣人,日據時代還曾讀到台中師範。但因為畢業典禮那天堅持不肯穿上日本人規定的和服,因而在畢業那天遭到退學。這種莫名其妙的堅持,在21世紀的今天,或許對大多數的人聽來是頗為荒謬的,但如果熟讀日據時代的一些傳記故事—-像是吳濁流先生寫的《台灣連翹》與《無花果》—-我想,我們多少能夠瞭解什麼叫做「殖民統治下的知識份子的精神苦悶」大概是怎麼一回事了。

吳坤煌先生在被退學後,便搭船赴日留學,後來更輾轉至「祖國」,並在那兒娶妻生子。之後,因國共內戰回到故鄉台灣。當然,吳先生也被貼上了老一輩人慣稱的「半山」的標籤。吳燕和先生跟隨父親回到台灣,卻是連一句福佬語都不會說,而他之後學會講台語,是跟著照顧他的祖母學的。

接下來的故事,我想還是請吳先生透過他的文筆來說比較好…

在此,我要跟大家分享的故事是:1991年,吳先生到日本京都的「同志社大學」擔任一年的客座教授,在這一年當中,他除了嚐遍京都各式美食與逛遍近150座的廟宇外,也對日本人的生活文化作了「職業病/人類學式」的觀察與側寫。其中,在第十四章「活在別人眼裡的日本」這一章中,吳先生從日本人的安靜當中,看見了處在人口過多與擁擠的生活環境裡,人跟人之間必須建立起維護社會秩序的機制的重要性。

有去過日本旅遊的台灣人大概對這一點多能體會。日本真的是好靜啊!記得前年我去札幌旅行,早上上班尖峰時間,一堆上班族過馬路,靜到人行穿越道邊閃爍行人走動的紅綠燈傳來的鳥鳴啾啾聲聽得一清二楚。反過來看我們生活的台灣,就真的是一個熱鬧的社會:大家每天都習慣嘿嘿叫,加上汽機車又多,講話不大聲都不行,於是每個人也都練就了一副大嗓門的好功夫。菜市場喊價的聲音當然是震耳欲聾,而火車上此起彼落的聊天聲甚至講手機的更是不客氣—-看看我們的學生把車廂當成「誰是大聲公」的練習舞台就不會覺得意外了。

我們是一個把安靜當成烏托邦來追求的國家,處處希望身邊的人保持安靜。全台灣最喜歡說安靜二字的地方,莫過於學校。不知道有沒有去算過,全國的國中小老師,在每一天當中,一共說了幾次的安靜。相信,這會是一個很有趣的統計數字。吳先生認為,日本人的安靜其來有自,因為這是社會上避免摩擦、大家和氣的習慣,不這樣的話,整個日本社會的庶民生活將會崩解。但是在台灣和中國不同,就歷史來看,說話大聲或近於吵是構成爭/生存必要條件,久而久之也形成我們代代相傳的文化DNA。對此,吳先生從中、日幼兒教養的跨文化研究,有感而發地表示:

推動社會秩序,並非依靠法律,法律無法規定什麼是禮貌,有秩序的社會要從小教育,現在每個文明社會都教育國民遵守公共秩序,但是並非有教就有效,而是靠著一種普通人察覺不到的個人心理發展。…(249)

簡言之,中日兩個文化裡的幼兒教育,最大的區別在於中國文化強調管制小孩,老師(或大人)要無時無刻的發號施令,不准這樣,不准那樣,結果久而久之如果大人不在,小孩就發瘋造反。中國幼兒的文化,也就反應大人世界對待人民的政治文化。日本的幼兒教育,老師經常不干涉小孩的活動,小孩爭吵或不守規矩,管閒事的小孩去告狀,老師就叫他們自己解決。小孩養成觀察別人、克制自己的習慣,長大之後,日本人處處小心行事,尊重團隊精神,避免失禮、在別人面前出醜,引起別人「側目」。(250)

吳先生的看法並不是說中國人對於失禮或者在別人面前出醜、引人側目這事是不在意的。但我個人從日常生活的觀察中,更能體會的是不管大人還是小孩,在公共場所似乎不太在意別人怎麼看我,也不甚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除了前面提到的在火車上大聲講手機、聊天的例子外,更明顯的例子是,如果你坐過台鐵的通勤電車,相信也都看過一些孩子把車上讓站立乘客用的拉環,當成體操的吊環來使用;甚至,有一些孩子,錯把車上的手扶干當成鋼管,現場就這麼跳了起來。奇怪的是,我很少看見有家長會斥責、制止的,大多是面無表情的看著自己的孩子在車上做一些不該做的事,有的還會鼓掌呢,覺得自己的孩子很棒而不是丟臉的事;身邊的乘客也不會勸誡孩子這麼做,好像說你家的孩子丟臉,是你家的事…。此外,學校辦理校外教學,學生上了車就開始大呼小叫,像看到鬼一樣。老師不斷告誡學生要安靜,好像也沒用。到了參觀地點,個個像是脫韁野馬,什麼規矩全不放在心裡,垃圾亂丟、痰亂吐,對身邊的人視若無睹—-這一切,我們好像也都很習慣。

個人認為,我同吳先生一樣,不是刻意崇尚日本人有多好多好,他們的生活壓力也很大,隨時擔心自己出錯,時時刻刻得小心翼翼(提心吊膽?)的與人應對,這樣的生活也很累。只是想指出:文化伴隨著生活習慣代代相傳,改變的重要性在於一種必要的提昇。相信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長大後會更好,然而,在這同時,我們似乎也得想想:父母若是不從自己的習慣改起,小孩子從小便看在眼裡,耳染目睹似乎也對「更好」二字打了折扣。

想想,光是要改掉隨地吐痰、亂丟煙蒂這樣的「小」習慣,還要好幾代人的努力才能成功呢。(這也是北京辦理2008年奧運,中國官方對於北京市民「生活文化表現」最傷腦筋的一件事)不過,現在的資源回收,家家戶戶都有努力在做,這樣的改變,相信是走在正確的路上。大家一起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