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法大企業的下一步…

自1990年代中期以後,我逐漸地感受到教育行政不管是實務界還是研究圈,興起了一股師法大企業經營理念的朝聖風氣。什麼學習型學校、全面品質管理…等等一類的術語充斥甚至淹沒了教育行政領域。[@more@]

記得幾年前準備學院入學考試,花了好久的時間去弄懂什麼叫做TQM,沒想到,才短短幾年,這三個英語字母早已變成過去式了。而這個圈子裡的人對大企業經營理甚感興趣的情形下,我卻觀察到大多數的教育行政人員們關切的不是什麼精神或理念,而是把學校搞得像豐田汽車生產線一樣的「方法」—–精神(或理論)早已像神主牌般似的不斷膜拜。這並不是說方法不重要。只是,學生跟老師不是汽車零件,除非把學生學力檢測的分數或者教師教學檔案的份量,當成唯利是圖的汽車銷售量來看待。不過,這的確也引發了「到底,學校/教育行政人員的身份/認同是什麼」此一值得我們深思的課題。

在一些校長、主任的考試,也都會問「你會如何把學校規劃成學習型的學校?」,但什麼是學習型的學校,要學些什麼,甚至「誰」要學,其實就教育工作者而言,是一個極其嚴肅的課題。就一位基層教師的角度來看,學習型學校它不是靠某些人坐在辦公室規劃就能形成,而是必須透過集體討論與協商,大家有了共識後以行動積極參與的結果。因此,問這樣的問題,不知是否也已預先假定了有多數的一批人在我的規劃下必須要學習,而另外有一批人是不必參與學習呢?

不過,就另一方面來看,這些企業經營的新名詞不管是在研究上或者實做面的思考上,的確為教育行政帶進了不少新的想法與思考。好比說,把學生/家長當成顧客,這種導向的確讓學校教育工作者必須「學習」去正視學生和家長的聲音,不能再和過去一樣故意擺個高姿態似的不聞不問。只是,我總在想:如果沒有了這些術語,能夠繼續讓學校教育辦得下去的那個東西是什麼?或者說,有這些術語跟沒有這些新名詞,學校教育的變與不變又在哪?是舊瓶新裝、換湯不換藥呢?還是真的一切重新來過?若師生之間的互動充滿了愛與關懷,旁人亦能充分地感受到,那麼我們還需要什麼樣的全面品質管理?還是說,只有實施所謂的全面品質管理,老師們才會把所謂的愛和關懷給做出來?

類似這樣的質問,我想還有很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