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前,大家忙著迎接千禧年的到來,知名的美國教育學者艾思納(Elliot W. Eisner)先生在2000年的「課程研究期刊」(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發表了一篇關於反省教育改革、約莫五千字的文章,標題為《那些對過去視而不見的人…:邁向下個千禧年簡易的十二個殷鑑」》(Those who ignore the past…: 12 ‘easy’ lessons for the next millennium)。
[@more@]
這篇文章的目的主要就是針對1950年以來,近半個世紀的諸多課程改革方案提出一個歷史性的檢討。以艾思納的「教學年資」(1950年代即踏入教職)與在
教育研究學界的輩份來說,他所提出的這十二個殷鑑(lesson),從另個面向來看,也不失為對過去改革帶給我們的「美國教訓」重新作一提醒。畢竟,我們
的教改始終籠罩在「美國路」的陰影下。
以下,是艾斯納所列出的十二課:
(1)學生所學到的比起老師所教給他們的,說多是多,但說少也是少!
(2)當目標與標準變得越來越精細,它們便會不斷繁衍;而一旦目標和標準激增,卻也掩沒了老師應付與處理的能力。
(3)教育工作者信誓旦旦的表示要在學校達成的那些教學事務,與他們如何評鑑學生之所學二者經常相互牴觸。
(4)除非教師在課程設計的過程中佔有一席之地,否則進修方案似乎是沒有甚麼效果的。
(5)學校作為一種體制,它所傳遞出的訊息,更加可能地「搞歪」那些進入學校的改革訊息。
(6)高風險(high-stakes)的測驗標準,衝擊了教師教學關注之面向。教學對師生來說,將從過程中習得經驗的重視,轉移到分數上。
(7)真正的學校革新,需要的條件是在教師的教職生涯中學校能夠促成他們不斷的學習。
(8)具有教育意義的評量,資料必須是從學生持續的學習情境中來獲得。
(9)當社會大眾對學校感到焦慮時,公眾會退縮緬懷舊時代的光景,並透過法令的制定,監督與強制施行測驗以對學校的學業表現做比較。
(10)學校所面臨到的大多數的困境,主要的原因在於對學校教育的假定是有問題的,而且甚少加以檢視。
(11)在行動的脈絡中,過度強調實際或實務的結果是導致理論的使用相當有限。
(12)課程的功能主要是受到整體的學校/教育生態的影響。
我主要是對文章中提出的十二點的標題並斟酌內容大意摘要式的做一翻譯,有興趣或有任何疑義的話,希望大家提出來,我們可以一起來做更深入的討論。其中,我比較感興趣的是第二點,不禁使人想到現今實施的九年一貫課要那多如牛毛的能力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