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P. W. Jackson的《教室裡的生活》(III)

從Jackson指出的三個關鍵字,教室生活映入眼前的第一印象即「群聚」。[@more@]

他指出教師在地狹人稠的教室空間中,隨著「時間」此一重要議題的開展,老師們有以下四種角色亟需去扮演:首先從動作的速度來看,教學通常包含著談話,教師做為一位「看門人」則是管理了教室對話的流動。其次,老師是位「供給的分配者」。教室裡的空間、物質資源非常有限,他得審慎地分配這些資源。再者,教室裡志願幫忙的學生頗多,因此與布施(doling out)這些資源有關的是授與特權給有功勞的學生,教師是位「特權授與者」。最末,教師扮演了「官方的時間監控者」(official timekeeper),這也提醒了我們,學校是這樣的一個地方:一些事情的發生,倒不是因為學生們要它們出現,而是因為時間讓這些事發生。

儘管教師在工作中所做的許多事情,在教室裡有其物體、空間與社會性的限制,但如果想達成學校的目標並避免紛亂,Jackson認為一些控制的施展就有其必要性。至於教師是不是一定得扮演像是「交通警察、法官、物資分配者與時間監控者多少和目前的討論無關,但事實是這樣的,功能必須被執行…」(p.11-13)。只是,執行的結果,卻又形成了學校生活中四種未被公開的特點:延遲、慾望的否定、中斷與分心。在這種情形下,學生們必須學習的一個字,那就是「忍耐」!也就是說,至少,學生們要能夠學會暫時地從他們的行動中將自己的情緒、感覺抽離出來;忍耐也會使他們漸漸懂得如何「在想要行動與放棄慾望這兩種不同的驅力之間,取得一個平衡點」(p. 17-18)。

至於教室生活裡的「評鑑」特色,Jackson則是比較強調對於學習者本身與同儕之間的影響。不過對於教師來說,在他進行評鑑時,雖然三個主要的參照點為:學生對於制度所設定的期望之適應情形、學生個人的人格特質、學業成就,但Jackson卻強調老師評鑑卻時常隱默地出現了(社會)「標記」的作用。 再者,就教室生活的第三個特點「權威」來看,由於學校是個權威和地位高低分明的環境,教師是學生遇到的第一個正式的「頭頭」(boss)(p. 31),其能行使的權力,遠比學生要來得大。也因為學校生活普遍存在著評鑑的現象,教師的權力,「不只是表現在賞罰的分配而已,這種權威的差異可以說是教室生活中社會結構最顯著的特徵。其結果並彰顯於和自由、特權、責任等廣泛情境有關的教室活動裡」(p. 29)。Jackson特別提醒我們必須注意教師如何使用權威這個議題的重要性。他表示:儘管教師會抗議對於透過權威而使學生失去某些「自由」的描述,且堅持他們是在經營「民主的」教室,但一個真正的感覺是他們所背負的責任,卻與「獄卒」此一角色有些相似(p. 31)。

從Jackson對於教室每日生活的研究中,我覺得對老師最大的助益莫過於:時時刻刻警惕自己與學生互動時的一言一行,當我們開始要求學生非得舉手才能講話,或者必須依照某些指示或規定才能夠行事,我們已經為師生搭築了一個進行定義的解釋/權力框架來。